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你的宝宝越来越聪明,未来的好坏,取决于孩子现阶段的成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其实孩子恶作剧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下面我分享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方法。
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1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1、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4、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5、 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6、 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8、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
9、 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闹,不要着急把孩子抱起来,父母最好让自己有事情做,让孩子看着自己动作麻利地做事。
10、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12、 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13、 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14、 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2
1、思想决定行为。
人的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家长的思想决定了家长的行为。所以要改变我们的行为,要改变我们教育的行为方式,首先要从内在的思想改变入手,也就是我们怎样去看待教育。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引导发展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行为模式。就像中国人吃饭,一家人吃饭,不希望每一个人盛一份走,都要放在一起吃,而在西方国家则不一样。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衍生出来的民族哲学思想导致了整体的行为模式。包括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欢坐圆桌,而吃西餐的时候很少见到坐圆桌,坐方桌比较多。西方人教育孩子和我们东方人教育孩子不一样,日本、韩国和中国,同样在一个文化圈子里面,但是教育孩子的行为模式也是有差异的。
2、家长的教育思想决定家长的教育行为。
教育思想,从大的方面来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缩小到一个家庭里面,家长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家长的教育行为。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态是怎么衍生出来的?是我们内心的沉淀决定了我们外在的表现。父母内心的哲学文化沉淀则引导发展出家庭教育的整体模式和教育形态。我不去迎合大家内心的现实教育的问题,而直接从文化的解读来入手,就是开始形成第一步的沉淀。为什么要这么沉淀呢?因为这个沉淀下去了,这些东西装到心里边,我们的行为模式会自觉地、自然地发生改变,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沉淀的东西够了,外在的行为模式自然地发生了变化。我们家长教育心态的变化也是源自我们家长内心的哲学和文化沉淀的多少、沉淀的深浅。
3、肯定经典和语言是体悟人生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用我们的心灵去领悟我们家长要用心肯定、去接纳经典的东西。
经典是什么?是几千年来生命中不可忽视的东西,不可丢掉的东西,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的东西。经,经者径也,路径的径,中国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心路,心经。我们内心有路的话,行为上就不会变得麻木,这个路首先指的是方向,我们朝哪个方向走。我们念经的时候要用心,用心念是为了清晰自己的心路,心里面想通了,心里面的路通了,行为上做起来就比较让人舒服。我们有时候行为上让人觉得别扭,是因为我们内心不畅通,内心别扭在先。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折腾孩子,也是因为我们内心先乱了之后,行为上才出问题。肯定经典就是内心要有路,心路清晰了,我们的思路才清晰;思路清晰了,做事才能把握分寸。典,是烧香上供的地方,或者叫许愿的地方,“典”要求我们肯定经典,要我们用心地去体悟,去体悟里面的东西。
4、肯定经典和语言是体悟人生的工具,这个工具我们要用好。
我们心里面要有一些这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灵去领悟。最经典的东西它不断在你的生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感受产生,这个感受本身叫体悟,也就是“悟”。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谈国学的时候,同样一个概念他要写上好几篇文章。为什么他反复谈同一个概念甚至同一句话呢?因为他在不同的年龄段对这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可能这就是一个人用心去领悟、去体悟经典的具体表现,我希望我们家长听到、看到、理解到的经典,是作为一颗种子,种在我们心里面。爻与做事的三个层面《易经》是中国的哲学起点,是五经之首。易是变化、改变的意思。经是改变的规律。改变的规律就是易经。《易经》是对事情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判断、理解,甚至是一种推导的哲学体系。
5、稍微了解《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里面的爻,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状态。
是一种什么状态——交叉的状态。这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细节,全部是一种交叉,相互的。假如没有孩子,我们不会坐下来学教育,如果这一撇是我们坐在这儿的状态,另外还有一撇就是孩子,甚至还有丈夫、还有老人。这个爻,能不能看到人的存在?一般人看到的是事情,从上从下都可以找到人,这就是事情的交织。当人和人_之后,这个事情该怎么去判断,怎么去处理,怎么去发展,这就是《易经》带给我们的智慧。人做事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人看到的是事情,每天乱七八糟的事情,天天在发生的事情,这是很痛苦的人。一般给我提问题“怎么办”的人,基本上看每天的生活,就是看这个爻,看这个爻看的是什么?全是事,里面没有人。第二个层面的人能看出里面人的参与,人的存在。第一个层面的人,看到事的人只会去琢磨事;第二个层面的人,看到人的存在的人,他会谋局,他不会再指望他的双手去解决问题,他要把里面人的秩序、人的关系摆好,可能我们面对的事情自然化解了。山东有个家长,她原来特想跟她儿子讲一个事情,她觉得她自己直接讲不行,她把这封信写好,寄给了她远方的一个亲戚,让她这个远方的亲戚再寄给她的孩子。这个过程表面上看母亲没有参与什么,实际上母亲把这种人谋得比较到位。孩子得到这个信息之后,心动得很厉害,感动了很长时间。
6、这是第二个层面的人,会谋局,用这个参与其中的人加起来就是一个局。
也就是这个事我要解决,有可能会影响到几个人,这几个人我怎么样摆他们的位置和顺序,这个事情就自然化解了。家长们通过这个“爻”字,先了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比如孩子的作业,如果我们天天盯,不到位,你一个人下手盯,盯不住,如果让老师偶尔点一下孩子的作业,在乎一下孩子的作业,这是一步;另外一个,可以找和孩子同龄的同学,让他们去刺激一下、欣赏一下孩子的作业;或者说我们家长提醒孩子的时候,不要提醒,让一个居住比较近的另一个孩子打电话问你们家孩子作业情况:“今天布置什么作业了?我怎么不会做?”假如有这么一个局面在里面,我们内心渴望的事情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了。比如指出孩子的毛病,这个毛病谁指的时候孩子心里面最舒服,就由谁来指这个毛病。小毛病可以让妈妈来点,大的问题、原则性的问题由父亲去面对。原则性问题,父亲把脸一拉,就可以给孩子谈原则性问题,小事,父亲不要在这儿念叨,念叨得多了,孩子大的原则却没人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