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绘画菜鸟的学画经历

 我来答
家刀唱吹1s
2022-06-0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系统训练前的混沌期

在大学以前,我都是埋头读书的乖孩子,也不看动漫,所以除了上美术课,平时从来不画画。美术课上的学习和作业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算不上中等。尤其记得高中美术课学国画的那几节课非常痛苦,作业惨不忍睹,到了下课交作业的时候一直磨磨蹭蹭,实在不好意思把画得七扭八歪的牡丹交给老师批改。而高二时候带着美国来的交换生去跟同一位老师学国画,他们居然都画得非常好,于是愈发加重了我对国画和软笔书法的畏惧,以后要给自己个机会消除掉这份畏惧。总之,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是低于平均线的,但内心其实一直对绘画充满向往,而且这份向往越来越浓烈。

但是在大学期间,内心的向往没有化作实际行动的动力。其实大学校园本应是充分挖掘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极好场所,可以多去旁听课程,还可以多跟其他院系的老师同学交流。可惜可能是因为当时课业仍然不轻松,思路也不够开阔,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西式教学的入门期

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我终于去听学校里的素描课了(还有乐理课、形体课等等,开窍得略晚啊)。课程只对本科生开放注册,所以我只能去旁听。开课前,兴高采烈地买了教材,还不惜花几百美金在学校旁边的“美国新华书店”B&N买了老师指定的工具套装:其实就是最基本的素描纸、铅笔、碳笔、橡皮和几个 小 公举 小工具(要知道这些东西在淘宝只需要几十块钱就可以搞定),开开心心地每周认真上课。

不知道美国人教素描是不是都这样,反正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新奇。教材是一本名为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的书,讲的就是不走寻常路的训练方法,从启发右脑思维入手,训练学生像画家一样观察和思考。画家的观察方式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呢?或者说,用左脑画画的人和用右脑画画的人有什么区别呢?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当一个习惯左脑思维的人想要描摹眼前的形状时,ta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形状上,而是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脑中关于这个形状的既成印象,而且这个印象往往是抽象化的、概括性的。比如,觉得自己不会画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想要描摹一只手的形状,明明知道真实的手长什么样,可是下笔画出来的就是简单的五根差不多粗细的细长条手指和一个椭圆状的手掌,很难捕捉住细节。而且在每一次落笔时,虽然眼睛会告诉ta这一笔应该画在这里,可是左脑会通过逻辑思考告诉自己,按照常见的手的结构,下一笔应该画在那里。而习惯左脑思维的人往往就会听从理性的召唤。

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个练习就是把一副名作倒过来临摹,临摹时只考虑每一组线条之间的空间关系,不要考虑这是手掌还是马蹄,不要让左脑指挥画笔,甚至左脑都看不出来在画的到底是什么物体,而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左脑思维让位给右脑思维。而当你完成后,把这幅画倒过来时,往往会惊异地发现自己居然像模像样地临摹了大师名作,相似度还很高!

此外,我们进行了好多其他的有趣练习,比如描摹物体之间的“空白阴影”(比如在画一把椅子的时候,不要去画每一条椅子腿,而是每两条椅子腿之间的空白部分)、跟着手掌上的细纹走向画(画出来的肯定不是完整的手掌模样)、用碳笔进行60s快速人体练习(对,画过几次女裸模;这个练习重在捕捉人体的动态)

一个学期下来,学到好多好玩的训练方法,可我对自己的绘画技巧仍然感到没底。美国老师注重培养兴趣,但不注重基础训练,也没有循序渐进的整体方法,所以进步的速度相对缓慢,面对较难的训练时仍然感到无从下手。但至少我画出了几幅还算拿得出手的小画,有些课堂练习得到老师表扬很受鼓舞,对于绘画也不再感到畏惧。

中式教学枯燥的基础期

转眼间就回到了国内工作,安顿下来后就找了间画室,开始不定期的绘画练习。画室的老师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方法,注重打基础和逐渐过渡。因为中学接触过的系统绘画方法早就忘光光,老师让我从排线、切圆开始练习,好在很快就进入画石膏的阶段,然而我在这一阶段卡住了很长时间。

每次画简单的石膏静物都会花费我差不多三个小时的时间,每次找形状都要被老师指出哪里哪里画得不准,而上调子也要经历多次的修改。每次好不容易完成一幅,老师又在我眼前摆上一个跟刚才差不多的静物组合,让我再练习一次——很显然,我的绘画水平进入一个瓶颈,基本没什么进步,只产出三四幅。突然间我对绘画的兴趣好像减弱了,又因为搬家远离了画室,我给自己找了个减少去画室的借口(现在回顾起来不过初学者普遍都会遇到的学习平台期,可当时确实不太提得起精神去画室)。

可是心里始终不想就这样放弃。从今年9月份开始,我把绘画列入月计划,规定自己每个月要去几次画室。换了业务板块后,下班变晚,画室也离家远,带来了一些不方便;而且重新捡起来的时候,还是继续画了几次静物组合,老师还是暗示我画得比较慢,但是为了兑现给自己的承诺,我还是坚持每个月至少画个三五次。这次只坚持了两个月,到11月的时候忙着结婚和装修房子,又是一个月没有去画。

突如其来的顿悟期

然而在12月初我再次坐在画室里,正在画底稿时,老师突然问我是不是在家里自己练习了。我一边说着“没有”一边暗自欣喜,难道有进步了?果然,在我画好了底稿之后,老师坐下来比划了半天发现没有太多可以改动的地方。上好了调子以后,老师也觉得我的线条有进步。这种情况持续到现在,两位老师都不断给与肯定和鼓励,而这在以前几乎是没有过的。

而在这段时间里,我并没有自己练习或者查看书籍,所以这种突然的进步就是以前量的积累导致的一个质变,虽然微小,但足以让我很受鼓舞。说得玄乎一点,就是突然有一个小的“顿悟”。当然,我现在的水平还是个菜鸟,画的图形还是很简单的,我也知道这种“顿悟”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消退,甚至会出现下一个平台期,但当那个平台期来临,我又可以期待下一次顿悟和飞跃。经历几次这样的循环往复之后,在更长的时间轴上来看,这种一个个量子化的小顿悟,就可以组成一个长期的、相对持续的进步过程。

我相信很多学习经历都会有这样的过程:在低迷平台时期不放弃练习,然后在某一天猛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我们大多在别人的讲述中听过这样的描述,但只有自己经历一次才会体会到这种顿悟带来的美好的、雀跃的心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