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重要的知识点

 我来答
户如乐9318
2022-06-28 · TA获得超过66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初中地理考点知识

  1、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

  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①。

  ①温,适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

  南北为纬线,相对成等圈。

  东西为经线,独成平行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昼夜更换。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

  自转一日,公转一年。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

  5、地球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

  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

  ①温,指温度。

  6、地图辨方向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

  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

  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

  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

  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

  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初二地理基础知识

  从世界看中国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大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临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的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

  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日、菲、文、马、印尼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1)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10.“三字经”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黑吉辽,内蒙古,京津冀,晋豫鲁,赣皖浙,苏浙沪,滇黔蜀,鄂湘渝,陕甘宁,青新藏,桂粤琼,港澳台

  1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

  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

  (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

  (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

  (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18.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19.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20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 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21.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

  初一地理必背知识

  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