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 我来答
远景教育17
2022-07-21 · TA获得超过51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6万
展开全部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师不能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而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如果这样,那一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育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所以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老师和家长往往以专制自私的爱的名义,扼杀了太多宽容博大的爱的人格的生成。

  雅思贝尔斯区别了训练和交往的不同。教育过程中的训练必然是不平等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没有真正的爱的理解的。而师生交往的教育方式,是在命运相连,身心敞开,相互平等的状态中完成。人的自由意志因交往而形成和发展,独立人格因此培养,而不会沦为别人的'思想奴隶。反观现实的师生关系,在应试教育的被动训练中,师生逐步丧失独立性,共同沦为考试的工具。主动探求的热情和好奇,尝试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在群体无意识的功利大潮中,荡然无存。

  雅思贝尔斯提醒我们教育不是照料和控制。所以教师不是园丁,学生也不是花草。照料和控制的工作容易沦为机械的重复,这样就意味着生命体的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教育在于铸造灵魂,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工作的本质所在。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原则是唤醒灵魂的觉醒而不是学习平庸的知识。这一点和韩愈《师说》里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思想不谋而合。教育既不容许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不是凌空高蹈,不切实际的要求人人成为专业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体验和尝试是必需的方法。教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在。

  雅思贝尔斯不同意中国传统“先背后解”的强迫学习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受教育者当时获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识,但终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并将它赋予灵性中,逐渐接近知识的精义。但这种被动强迫的学习,必须让它导向自我强迫才会发生预期效果,读书笔记.否则会对学生的精神伤害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功利性世俗的追求。这一点振聋发聩的提醒,已经被应试教育下的伪写作所暴露。无论是古代的八股制文,还是现在的高考套路化作文,为了迎合和博取阅卷老师的口味需求,考生都是从预备的素材库中,不假思索的简单堆砌成文,以求得考学需要的分数,根本不顾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来说,爱与交往是人的灵魂的重要需求,它们构成了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即教育。与爱相对的是怯懦,怯懦害怕交流,怯懦助长了别人对自己的控制,而以爱之名的控制往往造成了教育的爱的初衷的最终落空,雅思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谨防陷入教育的误区之中而适得其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