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这首诗怎么写作文
1. 用古诗悯农写作文
悯农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诗一开头,就来了个特写对准农田一角连续摄下:“春种”、“秋收”两组镜头。春日里,农夫满怀希望的播下一粒粒谷种,十月秋风里,又挥汗割收沉甸甸、饱鼓鼓的金黄谷穗。
诗人运用对句以“一粒粟”变成“万颗籽”喜人收获景象,表现的是农田巨大丰收。然而作者写目的并不是着眼于收成,是要唤起读者联想:时令推移、农活更换-----是让我们体会农民累月劳动的辛勤。
“四海无闲田;”接着作者由特写的近镜头“点”俯瞰摄取的丰收面貌图片后,把摄相头拉开,特写大镜头,对准“面”进行鸟瞰,那就是:“四海(耕种范围广)无闲田(土地利用率高)------再度强调了丰收的盛况。我们可以合理想象:“一粒”能够收获“万籽”,四海之内遍地黄澄澄的谷穗,能够收获多少个“万籽”啊。
这样好的收成,如此辛勤的劳作,农夫门应该过一种足食无忧的生活吧.丰收以后应该能够改变劳动者的悲苦命运吧?可是得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就是那些众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人门得来的最后结果.这一出人预料的结句,就似一声雷鸣,使人魂飞魄散,惊起无限的思绪:从春种一粒到秋收万籽,劳动者需要多少血汗才得以实现?四海田无闲需要多少劳动者的繁重劳动?可是为什么农夫却落了个饿死的结局?这么好的收成年景尚且还饿死人,那么大荒之年,农夫命运又该如何?不禁让人不寒而栗.这些问题作者留下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思索.去探究.去找答案.诗人就是通过这种含蓄而余味永久的诗篇,暴露农夫门的无尽痛苦,寄寓作者对于农人深沉”悯农”心. 二 第二首一开头又是一个特写镜头:”锄禾日当午”作者精心勾勒了一个”锄禾”特写场景.要说锄禾应该是农人在普通不过的农活,问题是作者安排在”日当午”的特定环境里,这就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活不同了.锄禾一般是在盛夏,至今在我们的农村还流传着”夏锄三伏”的说法.可是我们的锄禾不一定是在日当午.你看盛夏赤日炎炎,犹如火烧,且还是在当午,那种酷暑和酷热之苦真让我们感到了焦灼难耐.浑身着火. 作者独具匠心加重浓墨描写农夫耕作苦:”汗滴禾下土”。
对”汗”挥洒笔墨,就抓住了最有典型的事物,产生了有包孕的艺术片段感染效果.汗说明了天气的酷热,惟有大量的汗水才足以说明农夫耕耘之辛苦.作者是如何描述汗水之多呢?汗水滴滴达达撒滴在禾苗,而且撒落到了泥土之中. 吟读诗行,细品诗句,掩卷长思,一副〔盛夏正午农夫锄禾图〕跃然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农夫们在烈日骄阳下汗水滚滚顺眼而倾,滴到禾上又滚入地下,农夫舍命耕作的凄苦情景;我们感到了”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境地,感到了农夫们承受的那种痛苦的煎熬. 诗人再也按耐不住,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腔愤怒和不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发出了一声呼喊,你们谁人知道盘中的一颗一粒,是农夫们心血和汗水得来的啊!”谁知”二字,问得让人感到悲愤沉郁,大有理直气壮,大义凛然之感.问出了腐朽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无知,包含着对于统治者寄生虫的无情揭露,对于不恤民情的统治者愤怒控诉,寄寓了作者对低层农民的深深同情。
2. 读《悯农》诗有感作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3岁孩童也会朗朗诵读的古诗是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每当我读着这首唐诗--《悯农》,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 *** 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原来,我们吃下的每一颗米饭,都包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可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在餐厅里,人们大鱼大肉,吃饱喝醉,拍拍 *** 走后,桌上还剩余了一大堆的美食;饭堂的潲水桶里,人们每天往里面倒掉了大量的饭菜;生日聚会,人们拿着生日蛋糕打“游击战”……每当我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那些贫困的家庭,山区的小朋友,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们倦缩着身子挨冻、挨饿的样子。相比,我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我们吃最香的,用最好的,从不知道饿的滋味。
因而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首古诗的意义,学会珍惜粮食,珍惜资源!只有学会珍惜,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古诗的含义。
3. 我与《悯农》诗作文
从小妈妈就教我读古诗、识字、读拼音……可我最喜欢的古诗是《悯农》诗。
那是一次吃饭的时候。那时是夏天,太阳放出的热让知了不停地叫着,我们也都热坏了。
中午到阳,我放学回家,妈妈正等着我吃饭呢,可我到了家里却说:“妈,我不吃了,吃不下。”于是,我回到书房写起作业来,可我怎么也静不下心来,说到这我想我们从小就读的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到这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在炎夏的中午,太阳把大地照得 *** 辣,农民伯伯脖子就挂了一条凉手巾,在那举着锄头种地,那黄豆大似的汗水一滴滴地往下落,如果我不吃饭,我的肚子会饿,同时也是一种浪费,更是骊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饭的一种犯罪,所以说不吃饭就是犯罪,就是农民伯伯不尊重,不尊敬!于是,我走出书房,推开饭厅的门,走进去说:“妈,我要吃饭。”
妈妈说:“刚才不吃,现在怎么就要吃了。”我说:“这个吗,你知道。”
妈妈恍然大悟。后来,只要我不吃饭,我就会想起这首《悯农》诗。
同学们,如果你也不想吃饭,不妨试一试!让我们共同珍惜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吧。
4. 用古诗悯农写作文
悯农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诗一开头,就来了个特写对准农田一角连续摄下:“春种”、“秋收”两组镜头。春日里,农夫满怀希望的播下一粒粒谷种,十月秋风里,又挥汗割收沉甸甸、饱鼓鼓的金黄谷穗。诗人运用对句以“一粒粟”变成“万颗籽”喜人收获景象,表现的是农田巨大丰收。然而作者写目的并不是着眼于收成,是要唤起读者联想:时令推移、农活更换-----是让我们体会农民累月劳动的辛勤。
“四海无闲田;”接着作者由特写的近镜头“点”俯瞰摄取的丰收面貌图片后,把摄相头拉开,特写大镜头,对准“面”进行鸟瞰,那就是:“四海(耕种范围广)无闲田(土地利用率高)------再度强调了丰收的盛况。我们可以合理想象:“一粒”能够收获“万籽”,四海之内遍地黄澄澄的谷穗,能够收获多少个“万籽”啊。
这样好的收成,如此辛勤的劳作,农夫门应该过一种足食无忧的生活吧.丰收以后应该能够改变劳动者的悲苦命运吧?可是得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就是那些众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人门得来的最后结果.这一出人预料的结句,就似一声雷鸣,使人魂飞魄散,惊起无限的思绪:从春种一粒到秋收万籽,劳动者需要多少血汗才得以实现?四海田无闲需要多少劳动者的繁重劳动?可是为什么农夫却落了个饿死的结局?这么好的收成年景尚且还饿死人,那么大荒之年,农夫命运又该如何?不禁让人不寒而栗.这些问题作者留下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思索.去探究.去找答案.诗人就是通过这种含蓄而余味永久的诗篇,暴露农夫门的无尽痛苦,寄寓作者对于农人深沉”悯农”心.
二
第二首一开头又是一个特写镜头:”锄禾日当午”作者精心勾勒了一个”锄禾”特写场景.要说锄禾应该是农人在普通不过的农活,问题是作者安排在”日当午”的特定环境里,这就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活不同了.锄禾一般是在盛夏,至今在我们的农村还流传着”夏锄三伏”的说法.可是我们的锄禾不一定是在日当午.你看盛夏赤日炎炎,犹如火烧,且还是在当午,那种酷暑和酷热之苦真让我们感到了焦灼难耐.浑身着火.
作者独具匠心加重浓墨描写农夫耕作苦:”汗滴禾下土”。对”汗”挥洒笔墨,就抓住了最有典型的事物,产生了有包孕的艺术片段感染效果.汗说明了天气的酷热,惟有大量的汗水才足以说明农夫耕耘之辛苦.作者是如何描述汗水之多呢?汗水滴滴达达撒滴在禾苗,而且撒落到了泥土之中.
吟读诗行,细品诗句,掩卷长思,一副〔盛夏正午农夫锄禾图〕跃然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农夫们在烈日骄阳下汗水滚滚顺眼而倾,滴到禾上又滚入地下,农夫舍命耕作的凄苦情景;我们感到了”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境地,感到了农夫们承受的那种痛苦的煎熬.
诗人再也按耐不住,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腔愤怒和不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发出了一声呼喊,你们谁人知道盘中的一颗一粒,是农夫们心血和汗水得来的啊!”谁知”二字,问得让人感到悲愤沉郁,大有理直气壮,大义凛然之感.问出了腐朽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无知,包含着对于统治者寄生虫的无情揭露,对于不恤民情的统治者愤怒控诉,寄寓了作者对低层农民的深深同情!
5. 我喜欢悯农这首诗的400字作文 不需要写得太好 一定要自己写的,不能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