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炮弹里不是火药,而是沙子,这么劣质的炮弹为什么打仗时还用它???
火药在药包里。
弹头分为两种,实心弹和开花弹。实心弹顾名思义,一大块金属。开花弹则是内部由其他杀伤物,以求击中目标后散开,杀伤有生力量。
当时中国可以仿制一部分实心弹,但是没有生产大口径开花弹的能力,全部要进口,约合数千两一枚。
因此平时练习的时候,国产实心弹可以敞开供应,开花弹则用填充沙子以模拟其重量特点的仿制品代替。
因此用沙子来代替火药,是不可能的,实际是文人从文献资料里看到“填充着沙子的炮弹”不明其理而大放厥词。
北洋水师关于炮弹真正的问题,是翁同和等清流派为了压制洋务派,不仅卡经费,还不允许北洋水师进口备件。这样一来,北洋的开花弹打一发少一发,大东沟战前定远镇远划拳分3发开花弹,也差不多就是这种窘境的写照。
日本战后的统计,北洋水师的命中率略高于日本联合舰队。但是射速方面日本有着压倒性的优势,120mm炮达到了每分钟11.3发的射速。而北洋则还算是用着1884年,也就是10年前生产的老炮,射速为几分钟1发。而且实心弹的效果是击穿装甲,不能大面积杀伤人员,所以日本战舰有很多伤痕累累被迫退出战场而不沉。
北洋水兵拼了性命瞄准打中敌舰的,只是实心弹,至于开花弹,户部不准。可叹,可叹。
顺便说一句,开战在即,原本卡死北洋的户部一下子拨了好几百万两银子,让北洋水师随便买。但是,由于国际上的战争禁运,交战双方都得不到进口补充(日本的龙田号也因此无法返回国内),此时谁有完善的军工体系,谁就能撑得够久。这时候给钱买武器,到货必须是战争结束后,战争禁运解除才行。
而事过百年,也有人称,北洋水师如果不买船,把钱存着,到1894年再一下子买个4-5条定远,何愁不灭日本舰队?看样子,大清余孽,还没死绝......
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使用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实心弹,它虽然不会爆炸、威力小,但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最成规模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但这两家厂主要是生产陆军用的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弹药,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要依赖进口。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全力建设北洋水师,紧追世界潮流,斥巨资陆续从英、德等国购进舰船装备,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这是一支拥有25艘舰船,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出来的远东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清廷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遂对北洋海军【紧缩开支】,1891年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 这样,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就只能【立足国内】了。
但是,国内军工企业在长达数年间对开花弹的研发显然做得很不够,以致北洋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开花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配套赠送的,数量极为【稀少】。中日大战迫近,紧急外购已来不及了,天津机器局才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赶制】开花弹,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产能极低,且质量很不稳定。 据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 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