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王维》原文与赏析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晚年沉溺于佛理,深受佛家寂灭思想的影响,他隐居山间,静思冥想,以求超悟。故其所作,也皆超妙空灵,其间包含佛家理趣。此诗即以禅理酬答友人。
起首两句: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诗人从世俗人生而趋向于空寂幽境之际的自我写照。“静”作为佛学的最高理想,实际上就是远离烦恼,断绝尘累,寂然常住,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离奇神异的幻想。就其实质而言,是通过对现实的否定而抵达内省和直觉的领悟,因而带有超验性。王维诗一开头即标榜自己“惟好静”,就是透露他的追求。这也是全诗意趣的基调和前提。正因如此,才说“万事不关心”。接下二句“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是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延伸。“自顾无长策”,原含有对世事无从把握的意思,此处从佛意上讲,则有缘起说所推衍出来的一切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无常”的,因而永恒实体也是不存在的,“无我”的这一意义。而下面的“空知”的“空”字也不是徒然的意思,更非不是的意思,而与上面“无”字相联系,是对一切现象实体的否定,进而也是对世事人生的否定。正因为思想上对这一切均加否定,这才“返旧林”。称作“旧林”,也就是中国禅宗所倡言的即心是佛,“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坛经》)从“空知”到“返旧”其实就是否定现实,否定人生,重新涤净心灵,回归本体;而这一切原本是包容在自心之中的,所以称之为“旧”。王维在这四句中叙述自己的思想,既说明其发展过程,又说明其缘由。这种思想的产生关联着世事人生,因而从字面上看也显然源于社会因素,但其归宿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诗中所隐藏的禅心佛机,浸透了玄妙意识。
所以看待后面四句,更不能一味寻求字面意思了,须注意其领悟的特征。“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表面上看仅写隐逸山间林中的生活,其实正是作者从世俗中解脱之后所表现出的闲适怡然的情趣。离开了外在的压抑,精神的解脱促使他心性自然回归,静观宇宙万物皆安于本体,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和谐,所以感到悠然自在,趣味无穷:松风吹拂,衣带飘飞;山月清辉,琴声怡情。这正是从诗意空灵而抵达的最高心灵境界,亦即禅境的表现。所谓禅境,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相一,溯入生命的本原。这应该是王维独特的领悟。这种领悟自有其道理,但却不可具言,如严羽之所谓“得其环中”(《沧浪诗话》)。因此作者最后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君问”,这是应诗题所言之“酬张少府”,泛而言之指世俗之人。穷通之理本世俗关切萦怀之事,然于佛学禅意来讲,正在空无否定之列,实不须回答。但作者既以诗酬张少府,已是在作答,只是这种回答很巧妙,是以禅意相启。其实,整首诗都是在回答张少府的询问,但却有意避免直接解说,直至最后还不从正面作答,而是说: “渔歌入浦深”,欣然自往。渔歌深浦,作为中国诗歌中传统意象,历来与不关世事、隐逸山水密切相联,王维此处拈出,当然是为了强调自己脱离世俗生活在隐逸山水之中所获得的独特领悟。此中道理已经很清楚,虽然没有明说,其实已是不答自答了。这正是王维诗高妙之处,以极轻巧随意的手法表现出极为婉转深致的理趣。无怪乎沈德潜要称赞“正从不着力处得之”(《唐诗别裁》)。
(“君问”二句)透悟说不出! (钟评)妙绝! (谭评) 妙在酬答,只似一首闲居诗,然右丞庙堂诗,亦皆是闲居。(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结意以不答答之。(沈德潜《唐诗别裁》)
公晚年退居辋川,乐游山水。惟其好静,所以万事不关心。合末句意。……以问答法结之。仍合首联意。盖言君问我穷通之理,全不关心,乃余心最好者,自与渔歌共入秋浦之深耳。(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