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介李白的生平经历
展开全部
李白(701-762) 「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宋曾巩《代人际李白文》】。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 *** ,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像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巖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巖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诗选 将进酒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讙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生平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编辑] 考据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豪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其显著特征。
家世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他的籍贯、祖先、家世、出生地,乃至种族都不能十分确定。一般认为他的祖籍在陇西成纪,先世移居中亚碎叶,李白就出生在这里,碎叶在唐朝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5岁的时候随父亲迁居绵州,所以他自称是蜀人,也就是四川人。他父亲没有做过官,可能是一个富商,当时的人称他「李客」。 少年时代 李白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不限于儒家。他这样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可见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这对他诗歌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青年时代 李白在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嵋山等地,还和一位隐士东岩子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好几年。他还曾跟赵蕤学习过,赵蕤著有《长短经》十卷,论王霸之道,这对李白后来的思想和经历也有影响。
参考: chiculture/0408a01/0408a01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生平 [编辑]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编辑]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编辑]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编辑]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生平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二十岁后漫游各地,于洛阳认识李白。杜甫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后因直谏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四年期间,写诗240余首。晚年曾在四川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又再过著流离颠沛的生活,漂泊于今天的四川、湖北和湖南一带,以舟为家。唐大历五年(770年)在从长沙到岳阳的湘江中的小船上,发病而死。 著作有《杜工部集》。 [编辑] 诗圣 杜甫被人称为诗圣。这个称号是在明朝时最后确立的。明末的王嗣奭在《杜臆》里首次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概念是宋人提出来的。宋人说他是集诗歌之大成。而集大成本来在儒家的术语中间就是圣人的概念。此外,杨万里说杜甫是圣于诗者。 [编辑] 诗史 杜甫有诗史之称,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补史证史,故号诗史。此说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诗的情感特性。有人以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隐恶,不扬善」,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子美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此说亦可取。 亦有人以「杜甫之诗,备于众体」的角度言诗史。 [编辑] 主要成就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诗,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们这个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有这样一种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这样一种文化,比孕育了《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化更加伟大。
李白生平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编辑] 考据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豪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其显著特征。
家世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他的籍贯、祖先、家世、出生地,乃至种族都不能十分确定。一般认为他的祖籍在陇西成纪,先世移居中亚碎叶,李白就出生在这里,碎叶在唐朝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5岁的时候随父亲迁居绵州,所以他自称是蜀人,也就是四川人。他父亲没有做过官,可能是一个富商,当时的人称他「李客」。 少年时代 李白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不限于儒家。他这样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可见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这对他诗歌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青年时代 李白在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嵋山等地,还和一位隐士东岩子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好几年。他还曾跟赵蕤学习过,赵蕤著有《长短经》十卷,论王霸之道,这对李白后来的思想和经历也有影响。
参考: chiculture/0408a01/0408a01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生平 [编辑]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编辑]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编辑]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编辑]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生平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二十岁后漫游各地,于洛阳认识李白。杜甫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后因直谏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四年期间,写诗240余首。晚年曾在四川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又再过著流离颠沛的生活,漂泊于今天的四川、湖北和湖南一带,以舟为家。唐大历五年(770年)在从长沙到岳阳的湘江中的小船上,发病而死。 著作有《杜工部集》。 [编辑] 诗圣 杜甫被人称为诗圣。这个称号是在明朝时最后确立的。明末的王嗣奭在《杜臆》里首次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概念是宋人提出来的。宋人说他是集诗歌之大成。而集大成本来在儒家的术语中间就是圣人的概念。此外,杨万里说杜甫是圣于诗者。 [编辑] 诗史 杜甫有诗史之称,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补史证史,故号诗史。此说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诗的情感特性。有人以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隐恶,不扬善」,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子美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此说亦可取。 亦有人以「杜甫之诗,备于众体」的角度言诗史。 [编辑] 主要成就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诗,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们这个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人跟人之间的爱、宽容和同情。他又认为有这样一种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这样一种文化,比孕育了《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化更加伟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