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衍生品,是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对企业现存的管理意识,理念,哲学,价值现等实践活动进行概括,总结与分析,从而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然后再用于指导企业实践活动,因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思想,理念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为此,我们研究企业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脉络。
历史上工业革命兴起并滥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五千年的封建文化都对工业与商业采取压制与贬抑状态,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几乎是空白;所以,本章研究管理思想以西方国家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分工与优势”决定阶段企业文化特点——“皮鞭加饥饿”该阶段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理论发展阶段,时间跨度是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在该阶段,资本主义进入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也从手工作坊想机器生产过度;由于相当多的工人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生产,劳动分工与协作得到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企业的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写出《国富论》这一巨著,对分工协作产生效益的现象以及其中的运作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由于斯密时代基本上还是处于机器设备稀缺、人力(尤其是低廉劳动力)过剩的要素供给时代,企业管理主要还是靠资本家以及代理人的经验和判断,主要管理手段是皮鞭加饥饿,增加赢利的途径还是靠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 因此,此时资本家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斗争非常激烈(马克思主义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企业的管理理念基本上是以“机器设备为本”的“科学管理阶段”企业文化的特点——“胡萝卜加大棒”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阶段,时间跨度大约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劳动力紧张;同时由于资本家与工人的长期对抗性矛盾,企业的劳动效率低下;这个时期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较有影响的是企业家福特和管理学家泰罗:福特的贡献是成功的在企业中实施,“效率工资”(效率与工资挂钩的一种薪酬制度)与“流水线”作业方法,从而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使得企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龙头,而且一度超过通用公司成为龙头老大.管理学家泰罗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时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其基本精神是:只要通过精确地研究工人的操作动作,按照最经济合理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工种,规定出标准劳动方法及时间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达到标准定额者奖励,达不到者或罚款或淘汰,如此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管理办法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增量效益的产生上,侧重 点在将“蛋糕做大”面不是拘泥于“将蛋糕平均分配”上,曾经收到过一定效果,使得企业效率有一定的提高;(现在许多老总在谈到企业发展时经常挂在嘴迫的一句话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其实这里是西方100年前的提法.)但是由于该理论还是将工人纯粹看作是机械,没有考虑到工人的感受与反应,在实践中激起了工人的强烈反抗,使得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难以继续。
“人际关系理论阶段’企业文化特点——“金钱加感情”这一阶段是以梅奥等人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阶段,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断发展,直到现在仍然在指导着企业的管理工作。
当泰罗的“科学控制理论”难以继续奏效时,美国垄断资本家及其学者认识到工人的心理状态及合作态度对企业的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工人的心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后改称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否定了工人是“经济人”的传统观点,指出人的社会性,是“社会人”,工人是处于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他们除了追求金钱收入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敬等感觉,并且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工人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因此,行为科学主张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来激励人们提高生产效率.在此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加丰富了行为科学对社会人间题的研究,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则在《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从“人性”的角度发展了上述思想,并以企业管理中的人性为价值尺度,称以“工人辅助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古典管理理论为 X理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工人是懒惰的、被动的”,因此管理的核心是督促、监督与鞭挞; 而行为科学理论针锋相对的提出“Y”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从人的本性中诱导和激发出动力才能提高效率.故管理的重点在于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满足人们多层次需要,协调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生产效率.行为科学理论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使人走进了管理的核心,从而也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质量控制阶段”企业文化特点——“质量与控制”全面质量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同时他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倡导者。
但是戴明的这一理论最先在美国几乎不为人知,但是其观念与精髓却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受到热烈拥护,在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工业界普遍设立了统计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并早在1951年就设立了戴明奖,从而使得日本的工业产品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日本经济从废墟中迅速崛起过程中,戴明的理论作用不可低估;该理论核心是认为工业上的问题归咎于管理者在消除浪费方面和制造过程中的差异的失败;为此,他的方法依赖于顾客导向,消除制造和服务方面的控制,重视团队协作和增加对工人的尊重来实现.很显然,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它融合了“科学管理”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的优点,较好地将企业中人的因素与制度因素结合起来; 当它与日本的团队文化、忠诚合作精神以及终身雇佣制、 员工持股等制度因素结合起来以后,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惊人效果.综观日本战后崛起的过程,尽管还有教育、人口素质等因素的作用,但是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制度安排所起的作用的确不可低估。
“满足个性需求阶段”企业文化特点——“突破与创新”个性需求理论只是初见端倪,目前并未形成成熟化的理论,但是当20世纪90年代初由DELL公司提出并很好的加以贯彻以后,这种新思想迅速传播;尤其在世纪末的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电子商务热潮中,这一概念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在企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这种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迅速便捷的迎合和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进入传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市场,大部分企业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本位主义交易观念,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上的大众需求,来经营自己的产品.企业一旦发现产品滞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用促销手段,而忽略了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中寻找突破。
但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能否满足个性需求当作首要前提,那种仅仅适应大众人群的产品竟有近八成无人问津!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商品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卖方市场的膨胀使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有了极大余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及消费需求,促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个性化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种背景下,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应运而生;相应的,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思路也处于深刻变革期,这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时期,对社会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两个因素,即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经济需要已经出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经营理念与文化将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