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 简介

音乐之都维也纳简介... 音乐之都维也纳 简介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4d0046735a2
2008-04-11 · TA获得超过36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0万
展开全部
母语是德语。
奥地利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国庆日:10月26日(195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国花:火绒草

国鸟:家燕

国石:贵蛋白石

国家元首: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泽尔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 (Vienna)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简史: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政治: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是奥地利北部交通、工业及旅游中心。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萨尔茨堡1077年设市,公元8世纪—18世纪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和活动中心。1802年萨尔茨堡脱离宗教统治,1809年,根据《舍恩布龙条约》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决定归还给奥地利。这里的建筑艺术堪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相媲美,有“北方罗马”之称。城市分布在萨尔察赫河两岸,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城市被苍郁的陡山围绕,充满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尔亨萨尔茨堡(11世纪),历经900年风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本尼狄克隐修道院建于7世纪末,长期以来是当地布道活动的中心。圣方济会教堂建于1223年。模仿罗马圣教堂的大教堂建于17世纪初,是奥地利第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纪的一座文艺复兴式宫殿。米拉贝尔宫原是17世纪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宫,18世纪又经扩建,现在是包括宫殿、教堂、花园、博物馆等的游览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纪建造的皇家花园,以“水的游戏”著称。花园内建筑物的门旁檐下,道路两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时喷射,水花飞溅,雨帘雾障。走进花园内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发出了26种鸟鸣的声音,组成一曲悦耳动听的空山鸟语。在一处由机械装置控制的舞台上,通过水流的作用,156个活动小人再现了这里300多年前小镇生活的情景。走进萨尔茨堡,无处不见莫扎特的踪迹。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粮食街9号。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
zhao学song
2008-04-12 · TA获得超过55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维也纳
开放分类: 音乐、城市、首都、港口、河港

多瑙河的女神——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面积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万人(2000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奥地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奥地利州首府。西欧至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枢纽,多瑙河港。

维也纳州和维也纳市:414平方公里,170万人口。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往日奥匈帝国的首都,昔日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可以为了一场音乐会不远万里,前来造访音乐的圣殿。对于很多游人来说,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将成为终生遗憾。维也纳信息网将伴随着您,去欣赏这一切……

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著名音乐城市、国际旅游胜地维也纳,位于国境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坐落在维也纳盆地中。

维也纳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时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维也纳森林环抱市区,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为奥地利公园的首邑。13世纪末期,城内出现大批宏伟的哥特式建筑,15世纪以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随着艺术的繁荣,维也纳作为“音乐城市”闻名遐迩。

维也纳属中欧型气候。西部受大西洋影响,冬夏温差和昼夜温差大且多雨,东部为大陆气候,温差小,雨量亦少。阿尔卑斯山地区寒冬季节较长,夏季比较凉爽,7月平均气温为 14-19摄氏度,最高温度一般为32摄氏度。
被称为"音乐之都"

景点: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史蒂芬大教堂,霍夫堡皇宫,美泉宫,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公元前是凯尔特人居民点。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维尼亚”首见记载,十二世纪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十三世纪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后是奥地利首都。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1945年起曾由苏、美、英、法分区管理,1955年对奥和约签订后四国军队撤退。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冬温和夏凉爽。东阿尔卑斯山支脉维也纳林山伸展于西郊,绿林成片。山之西是华丽住宅区,花园及葡萄园围绕。多瑙河流贯市内,水碧山秀,风景如画。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伦宫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有希腊式建筑、雕像及喷泉。多瑙河及多瑙运河间的岛上有大公园。1869年建成的国立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宽、4公里长的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成为欧洲最优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旅游业发达。东北郊和南郊是工业区,有冶金、机械、汽车、铁路车辆、化工等部门,服装及印刷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维也纳-历史文化之都:维也纳永远充满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节目。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现代戏剧,电影,舞导演出或歌剧,音乐剧,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及演唱会-无论您何时驾临,您都能有无限的发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闲的坐在闻名世界,气氛浓厚的维也纳咖啡厅喝杯咖啡,或拜访一流的传统葡萄酒场(Heurige)。在维也纳您更可品尝到欧洲各国,美味高级的烹饪技术。

维也纳-音乐之都: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史特劳斯的圣地。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中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

历史人口
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经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维也纳的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长,当时的维也纳聚集了很多从这个帝国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返回他们的祖国,这导致这个城市的人口减少。在接下来的移民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注:维也纳并不是下奥地利州的首府,它是一个独立的州,下奥地利州的首府是Sankt Pölten(简称:St.Pölten)
奥地利的国庆日也不是10月16日,而是10月26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沙冷月
2008-04-10 · TA获得超过34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自古以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彷佛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地图上看来,奥地利的地形就如一把小提琴。18至19世纪,这里更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和舞蹈音乐的发源地。期间,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海顿……等扬名全球的伟大音乐家,也曾经居住于此并从事音乐工作,难怪人们给维也纳冠以“音乐之都”的美誉。

时至今日,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气氛仍然浓厚,每当夜幕低垂,不少穿着高雅闲淑的绅士淑女正赶忙出席观看被认为是欧洲的上流社会夜总会的歌剧,整个维也纳也就消融在华尔滋、交响乐的乐声中。

圣史提芬教堂在12世纪动工,到了15世纪才完成。

一如其他欧洲国家,宗教与维也纳也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歌德式或巴洛克式艺术,都是宗教的表现。就以市中心最繁盛的格拉本大道而言,从12世纪动工至15世纪才完成的圣史提芬教堂,和它周遭的彼得堂、米歇尔教堂及大主教区,无一不与宗教扯上关系。

来到维也纳,除了沾上音乐气息外,或多或少都会给维也纳人好好享受的人生观所感染。维也纳人最反对的是“不善待自己,喝白开水,吃粗食,节衣缩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认为“人生只此一次”。

维也纳人超凡生活品味

维也纳民族,闲来喜欢往咖啡馆坐坐。

维也纳人超凡的生活品味,可追溯至“哈布斯堡王朝”。1276年左右,来自“老鹰之堡”的哈布斯堡继班堡家族统治后,维也纳的文艺品味便大大提高,因为哈布斯堡家族对音乐和艺术的爱好,培养了子民的艺术修养。而目前观光客所看到的维也纳,也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页兴衰史。

天生懂得享受的维也纳民族,闲来喜欢往咖啡馆坐坐,这也是他们的生活重心。著名的维也纳咖啡,据说是17世纪由土耳其人引进,早期的咖啡馆曾是逃避简陋生活空间的场所,之后就成了知识分子聚会、交际的地方。1880至1938年间,这些咖啡馆正是造就艺术创作的重要发源地,如音乐家舒伯特等在咖啡馆内就完成了不少作品。

《新明日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蒋奋佑
2008-04-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维也纳州和维也纳市共414平方千米,170万人口。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0.5%,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1/5集中在这里。
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往日奥匈帝国的首都,昔日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
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可以为了一场音乐会不远万里,前来造访音乐的圣殿。对于很多游人来说,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将成为终生遗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784989505
2012-05-25 · TA获得超过13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5万
展开全部
母语是德语。
奥地利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国庆日:10月26日(195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国花:火绒草

国鸟:家燕

国石:贵蛋白石

国家元首: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泽尔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 (Vienna)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简史: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政治: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是奥地利北部交通、工业及旅游中心。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萨尔茨堡1077年设市,公元8世纪—18世纪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和活动中心。1802年萨尔茨堡脱离宗教统治,1809年,根据《舍恩布龙条约》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决定归还给奥地利。这里的建筑艺术堪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相媲美,有“北方罗马”之称。城市分布在萨尔察赫河两岸,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城市被苍郁的陡山围绕,充满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尔亨萨尔茨堡(11世纪),历经900年风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本尼狄克隐修道院建于7世纪末,长期以来是当地布道活动的中心。圣方济会教堂建于1223年。模仿罗马圣教堂的大教堂建于17世纪初,是奥地利第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纪的一座文艺复兴式宫殿。米拉贝尔宫原是17世纪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宫,18世纪又经扩建,现在是包括宫殿、教堂、花园、博物馆等的游览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纪建造的皇家花园,以“水的游戏”著称。花园内建筑物的门旁檐下,道路两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时喷射,水花飞溅,雨帘雾障。走进花园内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发出了26种鸟鸣的声音,组成一曲悦耳动听的空山鸟语。在一处由机械装置控制的舞台上,通过水流的作用,156个活动小人再现了这里300多年前小镇生活的情景。走进萨尔茨堡,无处不见莫扎特的踪迹。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粮食街9号。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