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判断句的3种类型
1. 古文,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一、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二、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三、用“者”表判断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五、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且相如素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七、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扩展资料:
古文判断句的作用: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与现代文判断句,以及其他语种的判断句作用相同。判断句是一种逻辑关系,在于明确关系、属性,与形容、夸张、比喻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特殊句式
2.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多少种类型
1. “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
2. “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3. “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4. “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5. 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3.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怎么看,有多少种类型的,带例句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4. 什么是判断句,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原发布者:MENINGYIN
专题复习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倒装句5、固定结构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陈涉者阳城人也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史记.陈涉世家》)2、“。。,。。也。”。。,。。也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项脊轩志》)3、“。。者,。。。”。。者。。。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者也。者也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名词,名
5.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非死,则徙尔。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6. 文言文判断句详细
判断句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句型,这种句子常用来表示判断,且是指在归类、原因、评价等方面作出判断。
这些判断主要不是在陈述事实,而主要是在表述一种认识的结果。一、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判断句的主语,并不是行为、变化等陈述的对象,而是论断的对象,即是一种认识的对象。
这种认识的对象既可以是人、物等事体,也可以是行为、事实等,所以句子的主语既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等。2、判断句的谓语是判断的结果,即认识的结论。
这个结论既可以用体词性词语来表述,也可以用谓词性词语来表述,所以论断句的谓语同样既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乃至于介词短语和副词加“也”构成。3、为了表示是判断,而不是客观的叙述,这种句子最常在句末使用助词“也”,有时还可以在句首使用“夫”等助词。
4、否定性的论断句中常用副词“非”,肯定性的论断句中,有时可以用“必”等副词。二、判断句的分类 根据主语、谓语的不同,判断句可以分为三类:归类句、释因句和评议句。
以下例句的翻译和分析均为个人意见,仅供学习参考!!(一)归类句 归类句主要是从归类、等同等方面对前项加以介绍、解释,表示比喻、列举和词语的释义等也归入此类。注意1:在表示归类或等同时,主语常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则常由具体名词性词语充当。
例如:○《礼记·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本例中的体词性联合短语“越棘、大弓”做主语,定中短语“天子之戎器”,加决断词“也”组合充当谓语,对主语所述事物的不同例举,作出归类介绍,并构成归类句。
其中:主语“越棘、大弓”是体词性词语,而谓语“天子之戎器”是具体句词性词语。○《史记·河渠书》: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本例中的数量短语“四渎”加助词“者”组合充当主语,体词性联合短语“江、河、淮、济”加决断词“也”充当谓语,对主语所述的事体作出等同介绍,并构成归类句。注意2:有些归类句表示某种关系,很难简单地从逻辑关系上说明。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作战:凭的是勇气。)
本例中的主语和谓语间很难简单从逻辑关系上说明,但它们间存在一种联系。而谓语则是对主语所述之事,进行归类解释。
○《左传·昭公四年》:《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七月》最后一章,讲的是藏冰之道。)
本例中的主语和谓语间很难简单从逻辑关系上说明,但它们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而谓语则是对主语所述之事,进行归类解释。
注意3:在判断句表示比喻、例举及释义时,充当主语和谓语的词语可以是多种实词性词语。例如:○《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
(赵衰,是冬天的太阳) 本例中定中短语“冬日之日”加决断词“也”充当谓语并表示比喻,主语和谓语的词语都是名词性词语。则谓语则是对主语所述之事,进行等同比喻,并构成判断句。
○《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本例是例举。
谓语是形容词,加决断词“也”。而谓语则对主语所述之事作出六个方面的归类例举,并构成判断句。
(二)释因句 释因句主要用来说明原因、目的,这种句子主语所表示的前项是解释的对象,常由主谓短语、谓词性词语或之字短语充当,这样的主语主要是表述事实、变化或事件。谓语所表示的后项是评释的内容,主要由抽象名词性词语、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或介宾短语等构成。
以下从解释原因和说明目的的两个方面说明释因句。1、解释原因 释因句常用来解释原因,这种句子的谓语,常由四种形式构成,主语常见的形式一种,以下分别说明。
注意1:谓语常用由抽象名词“故”作中心词构成的定中短语充当。例如:○《左传·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晋,诸侯贰故也。
(秦军、白狄攻打晋国,由于诸侯对晋国有了二心的缘故。) 本例中的抽象名词“故”作中心词,构成定中短语“诸侯贰故”,加决断词“也”后充当谓语,对主谓短语“秦人、白狄伐晋”,充当主语所述之事的原因作出解释,并构成判断句。
(注意:主语“秦人、白狄伐晋”是主谓短语,并没有加结构助词“者”来改变词性。) 注意2:谓语还常用由“为”、“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充当。
介宾短语的宾语之中,可以用“故”,也可以不用“故”。例如:○《史记·刺客列传》: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太子丹”后,用抽象名词“故”,加决断词“也”组合成谓语,对所字短语“秦所以尤追燕急”充当主语,所述之事的原因作出解释,并构成判断句。
(注意:本例中的主语“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中所宾短语“秦所以尤追燕”充当小主语,而形容词“急”充当小谓语,与结构助词“者”构成复指短语充当主语。其中主语中有“所以”一词,已经构成释因判断句。
同时还应该注意:以宾短语“以太子丹”作谓语“故也”的状语,表示原因的范围。) 注意3:谓语前加用助词“盖”,也可以用来说明原因。
例如:○《史记·外戚世家》: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
7. 文言文判断句详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MENINGYIN 专题复习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倒装句5、固定结构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史记.陈涉世家》)2、“。
,。
也。”
也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项脊轩志》)3、“。
者,。
”
者。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
者也。者也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名词,名。
8. 文言文句式的判断句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MENINGYIN 专题复习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倒装句5、固定结构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史记.陈涉世家》)2、“。
,。
也。”
也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项脊轩志》)3、“。
者,。
”
者。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
者也。者也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名词,名。
9.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哪几种
原发布者:lax0032
第四章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来联系,并帮助表示判断,否定判断就在是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尤其是秦汉以前,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郑伯克段于鄢》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有时候,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者”字复指,引出谓语,这也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另一常见形式。如: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起义》这种句中用“也”字煞尾,并且“者”与“也”前后照应,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有时候,可以不用“也”字。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有时“者”“也”都不用。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两例的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这是判断句最核心的部分。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如: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论语·宪问》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