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属
1. 古文中的实词与虚词的区别为什么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2. 文言文中有关“属”例句及释意
文言实词“属”的用法
读音一:shǔ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曹刿论战》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译文: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谋划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③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琵琶行》 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④系、是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⑤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
读音二:zhǔ
①连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译文: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 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 《张衡传》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委托,交付 以兵属蒙恬.《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把兵权交托给蒙恬
⑥表巧合.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又要谋反呢?
3. 文言文的实词有哪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
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
(《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4. 文言文实词:书、属、通、恶、谢 的不同用法和例句
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不者)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通
1.凝绝不通声暂歇(没有堵塞) 2.指通豫南(通往)
3.主簿通语言(传递) 4.阡陌交通(沟通)
5.因入京师,观太学,。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阡陌交通(沟通)
5,乃辞谢(道歉.主簿通语言(传递) 4,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遂通五经(精通) 6,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字体)
7《书》曰,劣,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满招损,观太学.皆通习之(全部)
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谦得益(特指《尚书》,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不者)
7查明属实,起,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哪)
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事属可行(系,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不好的)
3以小易大.凝绝不通声暂歇(没有堵塞) 2、辈、是)
通
1,无以致书以观(书籍,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因入京师.政通人和(开通)
7,彼恶知之(怎么,(辞别) 4昔初阳岁,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泛指一切经书)
属
1衡少善属文,记下) 2卒买鱼烹食,(凋落) 8使君谢罗敷.指通豫南(通往)
3
5. 文言文实词虚词
赤壁赋(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字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古今异义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虚词多义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 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连词,表修饰 ……地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连词,表承接 然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词类活用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 做梦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远处Adj—意V 始指异之 异 以……为异,认为……奇特Adj—使V 倾壶而醉 倾 使……倾尽,全部倒出特殊。
6. 文言文常见实词
常用的150个文言文实词: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定义: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可以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