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胞质的特征性结构:其形态各异,常见的形态为星形、锥体形、梨形和圆球形状等。胞体大小不一,直径在5~150μm之间。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1)细胞膜:胞体的胞膜和突起表面的膜,是连续完整的细胞膜。除突触部位的胞膜有特优的结构外,大部分胞膜为单位膜结构。神经细胞膜的特点是一个敏感而易兴奋的膜。在膜上有各种受体(receptor)和离子通道(ionic chanel),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构成。
形成突触部分的细胞膜增厚。膜上受体可与相应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结合。当受体与乙酰胆碱递质或γ-氨基丁酸递质结合时,膜的离子通透性及膜内外电位差发生改变,胞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活动:兴奋或抑制。
(2)细胞核:多位于神经细胞体中央,大而圆,异染色质少,多位于核膜内侧,常染色质多,散在于核的中部,故着色浅,核仁1~2个,大而明显。细胞变性时,核多移向周边而偏位。
(3)细胞质:位于核的周围,又称核周体(perikaryon)其中含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滑面内质网,丰富的线粒体、尼氏体及神经原纤维,还含有溶酶体、脂褐素等结构。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胞质内还含有分泌颗粒,如位于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
扩展资料
根据神经元胞质的机能分类:
1、感觉(传入)神经元:
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神经元的末梢,有的呈游离状,有的分化出专门接受特定刺激的细胞或组织。分布于全身。
在反射弧中,一般与中间神经元连接。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如维持骨骼肌紧张性的肌牵张反射,也可直接在中枢内与传出神经元相突触。
2、运动(传出)神经元:
神经冲动由胞体经轴突传至末梢,使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组成运动终板;分布到内脏平滑肌和腺上皮时,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
在反射弧中,一般与中间神经元联系的方式为聚合式,即许多传入神经元和同一个神经元构成突触,使许多不同来源的冲动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个神经元。即为中枢的整合作用,使反应更精确、协调。
3、联络(中间)神经元:
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分布在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内。它是三类神经元中数量最多的。其排列方式很复杂,有辐散式、聚合式、链锁状、环状等。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接触点是突触。
复杂的反射活动是由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互相借突触连接而成的神经元链。在反射中涉及的中间神经元越多,引起的反射活动越复杂。人类大脑皮质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大量中间神经元的极其复杂的反射活动。中间神经元的复杂联系,是神经系统高度复杂化的结构基础。
2023-08-27 广告
l)尼氏体:又称嗜染质。
光镜结构:是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在一般染色中被碱性染料所染色,多呈斑块状或颗粒状。它分布在核周体和树突内,而轴突起始段的轴丘和轴突内均无。依神经元的类型和不同生理状态,尼氏体的数量、形状和分布也有所差别。典型的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尼氏体数量最多,呈斑块状,分散于神经原纤维之间,有如虎皮样花斑,故又称虎斑小体。而在脊神经节神经元的胞质内,尼氏体呈颗粒状,散在分布。
电镜结构:尼氏体是由许多发达的平行排列前粗面内质网及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
功能:神经活动所需的大量蛋白质主要在尼氏体合成,再流向核内、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当神经元损伤或中毒时,均能引起尼氏体减少,乃至消失。若损伤恢复除去有害因素后,尼氏体又可恢复。因此,尼氏体的形态结构可作为判定神经元功能状态的一种标志。
2)神经原纤维:在神经细胞质内,存在着直径约为2~3μm的丝状纤维结构。
光镜结构:银染的切片体本可清晰地显示出呈棕黑色的丝状结构,此即为神经原纤维,在核周体内交织成网,并向树突和轴突延伸,可达到突起的末梢部位。
电镜结构:神经原纤维是由神经丝和神经微管集聚成束所构成。神经丝或称神经细丝,是直径约为10nm细长的管状结构,是中间丝的一种,但与 其他细胞内的中间丝有所不同。在电镜高倍放大观察。可见神经丝是极微细的管状结构,中间透明为管腔,管壁厚为3nm,其长度特长,多集聚成束。分散在胞质内,也延伸到神经元的突起中。神经微管是直径约25nm的细而长的圆形细管,管壁厚为5nm,可延伸到神经元的突起中,在胞质内与神经丝配列成束,交织成网。
功能:参与神经元内的代谢产物和膜泡运输的通路。
3)脂褐素:常位于大型神经无核周体的一侧,呈棕黄色颗粒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经电镜和组织化学证实为次级溶酶体形成的残余体, 其内容物为溶酶体消化时残留的物质,多为异物、脂滴或退变的细胞器。
1)尼氏体 又称嗜染质
光镜结构 是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 在一般染色体中被碱性染料所染色 多呈斑块状或颗粒状 它分布在核周体和树突内 而突起始段的轴丘和轴突内均无 依神经元的类型和不同生理状态 尼氏体的数量 形状和分布也有所差别 典型的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尼氏体数量最多 呈斑块状 分散于神经原纤维之间 有如虎皮样花斑 故称虎斑小体 而在脊神经节神经元的胞质内 尼氏体呈颗粒状 散在分布
电镜结构 尼氏体是由许多发达的平行排列前粗面内质网及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
功能 神经活动所需的大量蛋白质主要在尼氏体合成 再流向核内 线粒体和郸尔基复合体 当神经元损伤或中毒时 均能引起尼氏体减少 乃至消失 若损伤恢复除去有害因素后 尼氏体又可恢复 因此 尼氏体的形态结构可作为判定神经元功能状态的一种标志
2)神经原纤维 在神经细胞胞质内 存在着直径约为2~3um的丝状纤维结构
光镜结构 银染的切片体本可清晰地显示出呈棕黑色的丝状结构 此即为神经原纤维 在核周体内交织成网 并向树突和轴突延伸 可达到突起的末梢部位
电镜结构 神经原纤维是由神经丝或称神经细丝 是直径约为10nm细长的管状结构 是中间丝的一种 但与其他细胞内的中间丝有所不同 在电镜高倍放大观察 可见神经丝是极微细的管状结构 中间透明为管腔 管壁厚为3nm 其长度特长 多集聚成束 分散在胞质内 也延伸到神经元的突起中 神经微管是直径约25nm的细长的圆形细管 管壁厚为5nm 可延伸到神经元的突起中 在胞质内与神经丝配列成束 交织成网
功能 参与神经元内的代谢产物和膜泡运输的通路
3)脂褐素 常位于大型神经无核周体的一侧 呈棕黄色颗粒状 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经电镜和组织化学证实为次级溶酶体形成的残余体 其内容物为溶酶体消化时残留的物质 多为异物 脂滴或退变的细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