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没有朝代定都南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总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约是北京市的1.5倍,人口1003.16万人(2019年常住人口)。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秦灭六国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这里的“不轨之民”实际上是原六国的贵族、富豪以及擅长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些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到来,促进了南阳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冶铁业,使南阳成为当时全国冶铁中心。
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北部,三面环山一面水,西依秦岭,北靠伏牛山,东临桐柏山,南有汉江,依山傍水,进可攻退可守。南阳有许多河流如丹水、白河、湍河、唐河等,可通过汉水至长江。在古代南阳水运曾经非常发达,是中原四大水陆码头之一,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南阳向西可通过武关入关中平原,沿汉水可至汉中盆地,向北可通过鲁山直抵洛阳,向东北经方城道可达许昌、郑州、开封,向南经邓州沿荆襄通道可达荆州,向东南经桐柏山西麓的枣(枣阳)随(随州)通道可达武汉,甚至可以通过义阳三关至信阳,再南下江淮地区。古人形容南阳为“楚豫雄藩,秦吴咽喉”,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南阳盆地拥有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物产丰富,如今依然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南阳地理位置如此优越,有山河为屏障,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数量大,这看起来简直就是理想的定都之选。
历史 上也确实有朝代曾想定都或迁都至南阳,比如东汉、唐朝、宋朝、金朝都曾有过迁都南阳的想法。大家都知道,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和他一起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南阳人,刘秀最终以河北为根据地而得天下,当一切尘埃落定时,按说河北和南阳都是定都之地的优先选择,结果刘秀选择的却是洛阳。道理和朱元璋曾想选却没有选择老家凤阳作为国都,是一样的道理---为了制衡和打压这些功臣及豪门,有利于王朝的统治和权力集中。最终刘秀只给了南阳一个“南都”的身份,不过虽然是陪都,南阳一跃成为当时天下各郡之首,不论规模还是地位都是 历史 上最高光的时刻了。
唐朝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由于突厥屡寇关中,高祖李渊曾想迁都南阳,派宇文士及至南阳盆地勘察,但最终在李世民的劝谏下(“柰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放弃迁都。唐朝末年(896年),帝国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昭宗又想迁都南阳盆地,但是由于朱温掣肘而未能成行。
图-俯瞰南阳市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南下威胁汴京(开封),不少宋朝大臣建议宋徽宗迁都南阳盆地,以避金兵锋芒,因李纲劝谏而罢。1127年,开封已陷,赵构在商丘即位,李纲劝宋高宗赵构移都南阳:“古之南阳光武之所兴也。西邻关,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遣援;南通巴蜀,可取货财;东达江淮,可运谷粟。有髙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广土宽城可屯重兵民。风号为淳,固盗贼未甞侵犯,此诚天设以待陛下之临幸,事之机会不可失也。” 李纲说得很全很好,主要意思就是南阳是老天爷给你准备的好地方,但是此时的宋高宗已经被金兵吓怕了,哪里还敢待在北方,最终选择了杭州,偏安江南。金朝时,蒙古大军南下,金哀宗也打算迁都,有大臣建议南阳,但是金哀宗刚逃蔡州,就被宋蒙联军围城灭国。
之所以没有朝代在南阳建都,其实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假,但是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南阳虽有山川屏障,但是孔道太多,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孔道。通俗一点讲,就像一间四处漏风的房屋,风和日丽时通风透气还挺舒服,但狂风暴雨来袭时,指不定洪水从哪里就冲进来了。这样的位置若在和平时期,作为都城未尝不可,但若遇到动荡,那是要老命的。
图-俯瞰南阳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陶岔渠首
再者,南阳是我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一个最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可以大规模用兵的),不论北方势力南下,还是南方势力北上,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往往成为南北分裂时期南北双方对峙的前沿阵地。很少有朝代将都城置于如此危险、没有缓冲的地方,当然像明朝天子守国门是个例外。
图-俯瞰南阳市白河与南水北调交汇
总之,与西安、洛阳这种四塞之地不同,南阳是位于关中平原、汉中盆地、江汉平原和中原之间的一个四战之地,位置极其重要,可偏偏又像一个旋转门,可以向四面出击,但四面也都可攻入。如果都城放在这里,安全是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这大概就是历代王朝都不愿定都在南阳的最主要原因吧。
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北部,三面环山一面水,西依秦岭,北靠伏牛山,东临桐柏山,南有汉江,依山傍水,进可攻退可守。南阳有许多河流如丹水、白河、湍河、唐河等,可通过汉水至长江。在古代南阳水运曾经非常发达,是中原四大水陆码头之一,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南阳向西可通过武关入关中平原,沿汉水可至汉中盆地,向北可通过鲁山直抵洛阳,向东北经方城道可达许昌、郑州、开封,向南经邓州沿荆襄通道可达荆州,向东南经桐柏山西麓的枣(枣阳)随(随州)通道可达武汉,甚至可以通过义阳三关至信阳,再南下江淮地区。古人形容南阳为“楚豫雄藩,秦吴咽喉”,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南阳盆地拥有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物产丰富,如今依然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南阳地理位置如此优越,有山河为屏障,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数量大,这看起来简直就是理想的定都之选。
历史 上也确实有朝代曾想定都或迁都至南阳,比如东汉、唐朝、宋朝、金朝都曾有过迁都南阳的想法。大家都知道,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和他一起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南阳人,刘秀最终以河北为根据地而得天下,当一切尘埃落定时,按说河北和南阳都是定都之地的优先选择,结果刘秀选择的却是洛阳。道理和朱元璋曾想选却没有选择老家凤阳作为国都,是一样的道理---为了制衡和打压这些功臣及豪门,有利于王朝的统治和权力集中。最终刘秀只给了南阳一个“南都”的身份,不过虽然是陪都,南阳一跃成为当时天下各郡之首,不论规模还是地位都是 历史 上最高光的时刻了。
唐朝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由于突厥屡寇关中,高祖李渊曾想迁都南阳,派宇文士及至南阳盆地勘察,但最终在李世民的劝谏下(“柰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放弃迁都。唐朝末年(896年),帝国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昭宗又想迁都南阳盆地,但是由于朱温掣肘而未能成行。
图-俯瞰南阳市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南下威胁汴京(开封),不少宋朝大臣建议宋徽宗迁都南阳盆地,以避金兵锋芒,因李纲劝谏而罢。1127年,开封已陷,赵构在商丘即位,李纲劝宋高宗赵构移都南阳:“古之南阳光武之所兴也。西邻关,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遣援;南通巴蜀,可取货财;东达江淮,可运谷粟。有髙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广土宽城可屯重兵民。风号为淳,固盗贼未甞侵犯,此诚天设以待陛下之临幸,事之机会不可失也。” 李纲说得很全很好,主要意思就是南阳是老天爷给你准备的好地方,但是此时的宋高宗已经被金兵吓怕了,哪里还敢待在北方,最终选择了杭州,偏安江南。金朝时,蒙古大军南下,金哀宗也打算迁都,有大臣建议南阳,但是金哀宗刚逃蔡州,就被宋蒙联军围城灭国。
之所以没有朝代在南阳建都,其实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假,但是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南阳虽有山川屏障,但是孔道太多,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孔道。通俗一点讲,就像一间四处漏风的房屋,风和日丽时通风透气还挺舒服,但狂风暴雨来袭时,指不定洪水从哪里就冲进来了。这样的位置若在和平时期,作为都城未尝不可,但若遇到动荡,那是要老命的。
图-俯瞰南阳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陶岔渠首
再者,南阳是我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一个最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可以大规模用兵的),不论北方势力南下,还是南方势力北上,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往往成为南北分裂时期南北双方对峙的前沿阵地。很少有朝代将都城置于如此危险、没有缓冲的地方,当然像明朝天子守国门是个例外。
图-俯瞰南阳市白河与南水北调交汇
总之,与西安、洛阳这种四塞之地不同,南阳是位于关中平原、汉中盆地、江汉平原和中原之间的一个四战之地,位置极其重要,可偏偏又像一个旋转门,可以向四面出击,但四面也都可攻入。如果都城放在这里,安全是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这大概就是历代王朝都不愿定都在南阳的最主要原因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