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最著名的将领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王忠嗣
接下来这位可以说是唐军中战神级别的人物
王忠嗣(706—750),王训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攻唐,朝廷以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等将领前去迎战,在武街之战中取得大捷。
唐军乘胜追杀至洮水,吐蕃军见无退路,誓死抗争,王海宾身为前锋,冲入敌阵,与敌苦战,而其它唐将嫉其战功,迟不发兵增援,终至其战死沙场。
薛讷率军赶到后,抓住有利时机,将吐蕃军分割包围,吐蕃全军覆没,横尸遍野,洮水为之不流,蕃将六指乡弥洪被擒。
战后,唐玄宗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王海宾捐躯时,王训年仅九岁,唐玄宗见到他以后,好言相抚,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
因自幼便受到传统熏陶,加上经历坎坷,长大后的王忠嗣“雄言寡语,很有武略”,玄宗当面赞许他“尔后必为良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将军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他是玄宗养子的身份,当然,本身的军事才能也是灰常灰常的牛逼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
同年,萧嵩入朝走后,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战役。
此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王忠嗣坚持已见,于是率300精骑星夜出击,结果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
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忠嗣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谋攻新城。
新城距西都300余里,唐军若想攻占新城,必需经过长途跋涉,所以领兵之将一定要善于用兵,这时有人向杜希望推荐了王忠嗣,说只有让他担此任,必能取胜,旁人非败不可。
杜希望遂奏请玄宗,将王忠嗣调来。
三月,唐军向吐蕃军发起突然攻击,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被唐军打败。
唐朝即将此城易名为威戎军,屯兵驻守。
战后论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
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马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并于黄河左岸修建了盐泉城。
吐蕃欲报新城之败,随即发兵三万向盐泉城发起反攻。
唐军兵少势单,将士皆害怕。
王忠嗣见形势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战,唐军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于是,王忠嗣趁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率领部下率先杀入敌阵,吐蕃军阵脚顿时大乱。
杜希望见状,也趁势纵兵突入阵中,经过激战,唐军大获全胜。
此战,唐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多亏王忠嗣在危难之际,主动出击,方转危为安。
战后,唐廷拜王忠嗣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以表其彰。
此后王忠嗣官职扶摇直上,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同年,王忠嗣指挥了北伐契丹之战。
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
为此,朝廷委以王忠嗣北击契丹重任。
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率军威行漠北。
此后,王忠嗣担任陇右、河西节度史,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
他首先考虑到吐蕃等国骑兵强盛,对唐军威胁极大。
于是在朔方、河东之时,便在边境地区高抬马价,各地胡人争着把马卖给唐朝,王忠嗣将马尽数买下。
王忠嗣到了陇右、河西之后,便奏请将朔方、河东战马充实到陇右、河西。
从此,此二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
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
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
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
之后,王忠嗣行军千里增援小勃律,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和郭子仪,后虽小勃律再次叛乱,但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
天宝元年(742)年,后突厥立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谴使谕令乌苏米施内附于唐,乌苏米施不从,王忠嗣随即屯兵于碛口以威胁后突厥。
乌苏米施逐谴使诈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随后有向玄宗进献《平戎十八策》。
一切准备就续后,王忠嗣谴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向后突厥发动进攻,结果,后突厥兵败国中大乱,王忠嗣乘机出兵北击,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衰落。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宝三年(744)年,拔悉密向后突厥发动进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
后突厥余众又立乌苏之弟白眉特勒为可汗,是为白眉可汗。
为除掉威胁唐朝北部边境以久的后突厥汗国,唐玄宗诏令王忠嗣乘机北伐。
王忠嗣率部在萨河内山与后突厥阿波达干等十一部激战,大破其众,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王忠嗣做为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军事将领,军事生涯战必破、攻必克,料敌如神,深谋远虑,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
他不仅战绩辉煌,成为大唐的擎天之柱,还栽培出歌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等名将,可谓是一代名将宗师
王忠嗣在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身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注意,安禄山在巅峰也不过兼任3镇节度使。
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
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
”玄宗不以为然。
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
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上言切谏。
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
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
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
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今湖北)太守,一年后抑郁崔希逸,唐玄宗开元年间名臣名将,一生政绩卓著,在唐王朝对吐蕃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执掌一方兵权。
但是,在两《唐书》中都没有为其立传,这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
其一,崔氏在隋唐时期是很有影响的名门望族,有唐一代,崔姓之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宰相二十三人。
” 但是,查阅所有现在能见到的各种史书、家谱以及姓氏录,都未发现对崔希逸家世的任何记载。
按照常理来说,有官至如此高品(凉州都督为从二品官)的族人,谱牒应该是记著其人的。
但是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任何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崔希逸的家世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疑问。
其二,河西节度使使所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咽喉部位,是唐代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联系和交往的必经之路,也是切断唐王朝两大边患——吐蕃和突厥联系的最重要的闸门。
“节度使”的职官名号也肇始于河西。
唐代中央 *** 对河西节度使(惯例皆兼任凉州都督)的选任是非常慎重的,出任此职的一般都是一代名将。
检《唐方镇年表》,有史可载的河西节度使共二十六人,其中两《唐书》有传者十六人,除遥领其职的李林甫外,其余皆为骁勇善战之人。
根据以上所述,史料中事迹并不少的崔希逸在两《唐书》中无传,确实是一件很值得探究的事情,我们也只能从各种史书零碎的记载中去探究崔希逸其人其事了。
一、
史书中崔希逸出现的最早年代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他是作为当时的名士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载:
(开元)九年,(张说)入为相,(李)憕又为长安尉。
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知名之士崔希逸、咸廙业、宇文顺、于孺卿、李宙及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
《唐会要》中也有载:
开元九年正月,监察御史宇文融奏万年县尉崔希逸充劝农判官。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仅能看出,崔希逸在开元九年被辟为劝农判官,摄监察御史之前为京城长安的万年县尉(从八品下),并且因为某种良好的品行被人看作是当时的“知名之士”。
在此之前的事迹根据现有的史料就不大可考了。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上大悦。
寻以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转运都使。
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为副。
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这时的崔希逸已经官至郑州刺史(从三品),由御史台职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乣视刑狱,肃整朝仪” 的监察御史,变成了一个地方大员。
郑州,州治即在今天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在唐代是连通两京与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冲。
开元时全州有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乡一百二十四。
郑州当时也是漕运所经过的重要州郡之一,正因如此,玄宗在采纳了裴耀卿的建议之后任命了崔希逸为河南转运副使。
崔希逸也不辱使命,三年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裴耀卿入相后,崔希逸接任了河南转运使,卓有成绩,“岁运百八十万石。
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数十万石”。
在此之后,崔希逸的生平再次出现了一段空白,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开始的与吐蕃的战争。
开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书省重要官员(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任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 开始了他最为煊赫也最为怅恨的戎马生涯。
唐与吐蕃这次冲突缘起于吐蕃对唐在西域的藩属勃律的占领。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载:
其年(开元二十四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
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
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
吐蕃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边患之一,一直威胁着中原地区和西域的正常联系,并在后来最终切断了这种联系。
开元年间,吐蕃一直在陇右地区进行骚扰,意图截断河西走廊,切断唐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并联合突厥来威胁唐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河西走廊心脏部位的河西节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具体到这一时间,吐蕃当时并没有对唐进行主动的进攻,两国边境保持着相对的和平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崔希逸才做出了一件让自己愧恨终身的事情。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记载:
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
希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
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报曰:“常侍忠厚,必是诚言。
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
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
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在当时两国相对和平等情况下,为方便百姓考虑,崔希逸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也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第二年,崔希逸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为了取悦皇帝,他妄言建议趁吐蕃不备掩杀之。
处在吐蕃攻灭勃律气头上的玄宗听信了孙诲的话,派了一个太监赵惠琮和他一起回了凉州(河西节度使驻所)。
到凉州后,两人矫旨要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
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好听命,在青海(今青海湖)大败吐蕃,杀伤无数,乞力徐逃归本国。
吐蕃因此大怒,两国关系从此开始恶化,战乱不断。
开元二十六年,吐蕃大兵入寇河西,崔希逸出于职责所在,领兵拒战,并大败吐蕃。
但此时他的心里是痛苦的,失信于人,尤其是失信于一个如此信赖自己的敌方将领(“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令他愧疚难当。
不久之后他就被迁官内地,任河南尹(从三品)。
这其中原委,可能也正缘于此。
没过多久,崔希逸就郁郁而终了。
对于他的死,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不尽相同。
《新唐书》载:
新旧《唐书》的记载比较离奇,但符合古时人们的那种宿命心理。
不管见没见到白狗作祟,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崔希逸是由于对失信于人的愧疚郁郁而终的,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
古代人的观念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周边的少数民族被视为蛮夷戎狄,与 *** 相比,是低一等的。
对待这些少数民族自然就可以不择手段,历史上的这种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崔希逸这种“迂腐”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被别人所理解的,在史官的眼里,他的死也是不值得去同情的。
这可能就是正史中都没有为其立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这一点也可以从正史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中得到佐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唐书》吐蕃传的记载较为详尽外,其他几处对这次战役只是寥寥几笔提过,绝口未提这次战役发生的原因何在。
甚至在记载中对这次掩袭的成功带有明显的炫耀口气:
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
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这里面就明显的带有中原汉族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
在这种观念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崔希逸的那点信义也就不足为提了。
从正史中这些零散的崔希逸的生平事迹来看,他是一个才能卓越、文武兼备的人。
从其他史料中对他其他一些事迹的记载来看,在人品上,他也是值得为人称道的。
《大唐新语》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牛仙客为凉州都督,节财省费,军储所积万计。
崔希逸代之,具以闻。
诏刑部尚书张利贞覆之,有实。
玄宗大悦,将拜为尚书。
提到崔希逸,最著名的或许不是他的人,而是王维的一首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盖嘉运,两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盖嘉运最早出现在史书时是在开元(713—741年)中期,当时已官至北庭都护,北庭都护府设置于武后长安二年(702年),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
唐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唐朝又设北庭伊西节度使,由北庭都护兼领,统瀚侮、天山(驻西州)、伊吾三军共20000人,用以防制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
、 处木昆等部落。
庭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城中除府邸军衙外,还有佛寺道观、贸贩市场等。
所以庭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盖嘉运鉴于庭州的重要性和庭州城墙年久失
修,一旦 战争爆发,庭州很难坚守。
于是他在北庭都护府城内置瀚海军,并对城墙重加修筑,完善工事。
常备守军 也达到了12000人,马4200匹。
经过这次整修,庭州的防御能力大为提高,
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才被吐蕃攻占。
开元二十三年(725年)十月,突骑施军侵扰北庭及安西的拔换城(又名威戎城,今新疆阿克苏)。
盖嘉运于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击,于二十六日,大败突骑施军,得胜而归。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莫贺达干和都摩度率两部兵马夜袭苏禄,苏禄兵败被杀。
但时隔不久,两部酋长又因汗位继承问题发生离异。
莫贺达干立尔微特勒为黑姓可汗,都摩度立苏
禄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双方互相攻战。
莫贺达干部抵挡不住都摩度部的进攻,向盖嘉运求援,盖嘉运闻讯后,立即上奏朝廷。
唐玄宗诏令 盖嘉运率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军队讨伐。
在
唐军和碎叶以西诸国的强大攻势下,形势忽然发生了变化。
吐火仙可汗与黑姓可汗由相互对立变成相互联合:吐火仙与都摩度据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
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黑姓可汗尔微特勒据怛罗斯城(又称咀罗私,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相互连兵以拒唐军。
面对突变的局面,盖嘉运于 开元二十
七年(739年)八月, 率唐军及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王莫贺咄吐屯及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南)王斯谨提两国之兵,协助莫贺达干向碎叶发起进攻。
吐火仙可汗出兵迎
战,被击败后逃走,在贺逻岭(碎叶城东南)被抓获。
接著,盖嘉运命令北庭节度副使夫蒙灵察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兵偷袭怛罗斯城,生擒黑姓可汗尔微特勒,并乘胜占领曳建城,取金河
公主,将所俘获的突骑施数万之众全部交给了拔汗那王。
唐军经此一战,威震西陲。
同年九月,原隶属于突骑施汗国的西域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 率众内附,仍请徙于安西都护府境内。
至此,西域地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盖嘉运立此战功,被封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负责经略吐蕃,其兵力达14.8万人。
但盖嘉运却自恃屡立边功,沉溺酒色,不思防务,一再拖延赴任时间,结果遭到左丞相裴耀卿的
弹劾。
到任后,盖嘉运终日饮酒作乐,不再关注于边防事物,渐渐满足于昔日的战功。
盖嘉运的胡作非为,终于酿成了大祸。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月,吐蕃出动40万大军,西入长宁桥,经河源军所(今青海西宁),向安西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但被浑崖峰骑将臧希液所率
5000唐军击败。
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调集兵马,攻陷了廓州达化县(今青海贵德东),尽杀城内军民。
随后向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发起进攻。
石堡城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盖嘉
运放松了警惕,结果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
盖嘉运不能御,只得退走,使唐军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要点。
石堡城的失守,使唐玄宗大为震怒,将盖嘉运罢官,从此盖嘉运便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接下来这位可以说是唐军中战神级别的人物
王忠嗣(706—750),王训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攻唐,朝廷以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等将领前去迎战,在武街之战中取得大捷。
唐军乘胜追杀至洮水,吐蕃军见无退路,誓死抗争,王海宾身为前锋,冲入敌阵,与敌苦战,而其它唐将嫉其战功,迟不发兵增援,终至其战死沙场。
薛讷率军赶到后,抓住有利时机,将吐蕃军分割包围,吐蕃全军覆没,横尸遍野,洮水为之不流,蕃将六指乡弥洪被擒。
战后,唐玄宗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王海宾捐躯时,王训年仅九岁,唐玄宗见到他以后,好言相抚,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
因自幼便受到传统熏陶,加上经历坎坷,长大后的王忠嗣“雄言寡语,很有武略”,玄宗当面赞许他“尔后必为良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将军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他是玄宗养子的身份,当然,本身的军事才能也是灰常灰常的牛逼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
同年,萧嵩入朝走后,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战役。
此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王忠嗣坚持已见,于是率300精骑星夜出击,结果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
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忠嗣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谋攻新城。
新城距西都300余里,唐军若想攻占新城,必需经过长途跋涉,所以领兵之将一定要善于用兵,这时有人向杜希望推荐了王忠嗣,说只有让他担此任,必能取胜,旁人非败不可。
杜希望遂奏请玄宗,将王忠嗣调来。
三月,唐军向吐蕃军发起突然攻击,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被唐军打败。
唐朝即将此城易名为威戎军,屯兵驻守。
战后论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
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马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并于黄河左岸修建了盐泉城。
吐蕃欲报新城之败,随即发兵三万向盐泉城发起反攻。
唐军兵少势单,将士皆害怕。
王忠嗣见形势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战,唐军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于是,王忠嗣趁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率领部下率先杀入敌阵,吐蕃军阵脚顿时大乱。
杜希望见状,也趁势纵兵突入阵中,经过激战,唐军大获全胜。
此战,唐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多亏王忠嗣在危难之际,主动出击,方转危为安。
战后,唐廷拜王忠嗣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以表其彰。
此后王忠嗣官职扶摇直上,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同年,王忠嗣指挥了北伐契丹之战。
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
为此,朝廷委以王忠嗣北击契丹重任。
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率军威行漠北。
此后,王忠嗣担任陇右、河西节度史,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
他首先考虑到吐蕃等国骑兵强盛,对唐军威胁极大。
于是在朔方、河东之时,便在边境地区高抬马价,各地胡人争着把马卖给唐朝,王忠嗣将马尽数买下。
王忠嗣到了陇右、河西之后,便奏请将朔方、河东战马充实到陇右、河西。
从此,此二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
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
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
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
之后,王忠嗣行军千里增援小勃律,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和郭子仪,后虽小勃律再次叛乱,但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
天宝元年(742)年,后突厥立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谴使谕令乌苏米施内附于唐,乌苏米施不从,王忠嗣随即屯兵于碛口以威胁后突厥。
乌苏米施逐谴使诈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随后有向玄宗进献《平戎十八策》。
一切准备就续后,王忠嗣谴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向后突厥发动进攻,结果,后突厥兵败国中大乱,王忠嗣乘机出兵北击,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衰落。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宝三年(744)年,拔悉密向后突厥发动进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
后突厥余众又立乌苏之弟白眉特勒为可汗,是为白眉可汗。
为除掉威胁唐朝北部边境以久的后突厥汗国,唐玄宗诏令王忠嗣乘机北伐。
王忠嗣率部在萨河内山与后突厥阿波达干等十一部激战,大破其众,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王忠嗣做为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军事将领,军事生涯战必破、攻必克,料敌如神,深谋远虑,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
他不仅战绩辉煌,成为大唐的擎天之柱,还栽培出歌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等名将,可谓是一代名将宗师
王忠嗣在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身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注意,安禄山在巅峰也不过兼任3镇节度使。
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
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
”玄宗不以为然。
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
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上言切谏。
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
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
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
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今湖北)太守,一年后抑郁崔希逸,唐玄宗开元年间名臣名将,一生政绩卓著,在唐王朝对吐蕃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执掌一方兵权。
但是,在两《唐书》中都没有为其立传,这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
其一,崔氏在隋唐时期是很有影响的名门望族,有唐一代,崔姓之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宰相二十三人。
” 但是,查阅所有现在能见到的各种史书、家谱以及姓氏录,都未发现对崔希逸家世的任何记载。
按照常理来说,有官至如此高品(凉州都督为从二品官)的族人,谱牒应该是记著其人的。
但是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任何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崔希逸的家世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疑问。
其二,河西节度使使所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咽喉部位,是唐代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联系和交往的必经之路,也是切断唐王朝两大边患——吐蕃和突厥联系的最重要的闸门。
“节度使”的职官名号也肇始于河西。
唐代中央 *** 对河西节度使(惯例皆兼任凉州都督)的选任是非常慎重的,出任此职的一般都是一代名将。
检《唐方镇年表》,有史可载的河西节度使共二十六人,其中两《唐书》有传者十六人,除遥领其职的李林甫外,其余皆为骁勇善战之人。
根据以上所述,史料中事迹并不少的崔希逸在两《唐书》中无传,确实是一件很值得探究的事情,我们也只能从各种史书零碎的记载中去探究崔希逸其人其事了。
一、
史书中崔希逸出现的最早年代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他是作为当时的名士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载:
(开元)九年,(张说)入为相,(李)憕又为长安尉。
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知名之士崔希逸、咸廙业、宇文顺、于孺卿、李宙及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
《唐会要》中也有载:
开元九年正月,监察御史宇文融奏万年县尉崔希逸充劝农判官。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仅能看出,崔希逸在开元九年被辟为劝农判官,摄监察御史之前为京城长安的万年县尉(从八品下),并且因为某种良好的品行被人看作是当时的“知名之士”。
在此之前的事迹根据现有的史料就不大可考了。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上大悦。
寻以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转运都使。
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为副。
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这时的崔希逸已经官至郑州刺史(从三品),由御史台职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乣视刑狱,肃整朝仪” 的监察御史,变成了一个地方大员。
郑州,州治即在今天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在唐代是连通两京与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冲。
开元时全州有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乡一百二十四。
郑州当时也是漕运所经过的重要州郡之一,正因如此,玄宗在采纳了裴耀卿的建议之后任命了崔希逸为河南转运副使。
崔希逸也不辱使命,三年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裴耀卿入相后,崔希逸接任了河南转运使,卓有成绩,“岁运百八十万石。
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数十万石”。
在此之后,崔希逸的生平再次出现了一段空白,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开始的与吐蕃的战争。
开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书省重要官员(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任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 开始了他最为煊赫也最为怅恨的戎马生涯。
唐与吐蕃这次冲突缘起于吐蕃对唐在西域的藩属勃律的占领。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载:
其年(开元二十四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
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
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
吐蕃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边患之一,一直威胁着中原地区和西域的正常联系,并在后来最终切断了这种联系。
开元年间,吐蕃一直在陇右地区进行骚扰,意图截断河西走廊,切断唐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并联合突厥来威胁唐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河西走廊心脏部位的河西节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具体到这一时间,吐蕃当时并没有对唐进行主动的进攻,两国边境保持着相对的和平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崔希逸才做出了一件让自己愧恨终身的事情。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记载:
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
希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
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报曰:“常侍忠厚,必是诚言。
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
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
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在当时两国相对和平等情况下,为方便百姓考虑,崔希逸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也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第二年,崔希逸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为了取悦皇帝,他妄言建议趁吐蕃不备掩杀之。
处在吐蕃攻灭勃律气头上的玄宗听信了孙诲的话,派了一个太监赵惠琮和他一起回了凉州(河西节度使驻所)。
到凉州后,两人矫旨要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
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好听命,在青海(今青海湖)大败吐蕃,杀伤无数,乞力徐逃归本国。
吐蕃因此大怒,两国关系从此开始恶化,战乱不断。
开元二十六年,吐蕃大兵入寇河西,崔希逸出于职责所在,领兵拒战,并大败吐蕃。
但此时他的心里是痛苦的,失信于人,尤其是失信于一个如此信赖自己的敌方将领(“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令他愧疚难当。
不久之后他就被迁官内地,任河南尹(从三品)。
这其中原委,可能也正缘于此。
没过多久,崔希逸就郁郁而终了。
对于他的死,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不尽相同。
《新唐书》载:
新旧《唐书》的记载比较离奇,但符合古时人们的那种宿命心理。
不管见没见到白狗作祟,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崔希逸是由于对失信于人的愧疚郁郁而终的,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
古代人的观念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周边的少数民族被视为蛮夷戎狄,与 *** 相比,是低一等的。
对待这些少数民族自然就可以不择手段,历史上的这种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崔希逸这种“迂腐”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被别人所理解的,在史官的眼里,他的死也是不值得去同情的。
这可能就是正史中都没有为其立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这一点也可以从正史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中得到佐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唐书》吐蕃传的记载较为详尽外,其他几处对这次战役只是寥寥几笔提过,绝口未提这次战役发生的原因何在。
甚至在记载中对这次掩袭的成功带有明显的炫耀口气:
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
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这里面就明显的带有中原汉族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
在这种观念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崔希逸的那点信义也就不足为提了。
从正史中这些零散的崔希逸的生平事迹来看,他是一个才能卓越、文武兼备的人。
从其他史料中对他其他一些事迹的记载来看,在人品上,他也是值得为人称道的。
《大唐新语》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牛仙客为凉州都督,节财省费,军储所积万计。
崔希逸代之,具以闻。
诏刑部尚书张利贞覆之,有实。
玄宗大悦,将拜为尚书。
提到崔希逸,最著名的或许不是他的人,而是王维的一首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盖嘉运,两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盖嘉运最早出现在史书时是在开元(713—741年)中期,当时已官至北庭都护,北庭都护府设置于武后长安二年(702年),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
唐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唐朝又设北庭伊西节度使,由北庭都护兼领,统瀚侮、天山(驻西州)、伊吾三军共20000人,用以防制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
、 处木昆等部落。
庭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城中除府邸军衙外,还有佛寺道观、贸贩市场等。
所以庭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盖嘉运鉴于庭州的重要性和庭州城墙年久失
修,一旦 战争爆发,庭州很难坚守。
于是他在北庭都护府城内置瀚海军,并对城墙重加修筑,完善工事。
常备守军 也达到了12000人,马4200匹。
经过这次整修,庭州的防御能力大为提高,
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才被吐蕃攻占。
开元二十三年(725年)十月,突骑施军侵扰北庭及安西的拔换城(又名威戎城,今新疆阿克苏)。
盖嘉运于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击,于二十六日,大败突骑施军,得胜而归。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莫贺达干和都摩度率两部兵马夜袭苏禄,苏禄兵败被杀。
但时隔不久,两部酋长又因汗位继承问题发生离异。
莫贺达干立尔微特勒为黑姓可汗,都摩度立苏
禄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双方互相攻战。
莫贺达干部抵挡不住都摩度部的进攻,向盖嘉运求援,盖嘉运闻讯后,立即上奏朝廷。
唐玄宗诏令 盖嘉运率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军队讨伐。
在
唐军和碎叶以西诸国的强大攻势下,形势忽然发生了变化。
吐火仙可汗与黑姓可汗由相互对立变成相互联合:吐火仙与都摩度据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
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黑姓可汗尔微特勒据怛罗斯城(又称咀罗私,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相互连兵以拒唐军。
面对突变的局面,盖嘉运于 开元二十
七年(739年)八月, 率唐军及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王莫贺咄吐屯及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南)王斯谨提两国之兵,协助莫贺达干向碎叶发起进攻。
吐火仙可汗出兵迎
战,被击败后逃走,在贺逻岭(碎叶城东南)被抓获。
接著,盖嘉运命令北庭节度副使夫蒙灵察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兵偷袭怛罗斯城,生擒黑姓可汗尔微特勒,并乘胜占领曳建城,取金河
公主,将所俘获的突骑施数万之众全部交给了拔汗那王。
唐军经此一战,威震西陲。
同年九月,原隶属于突骑施汗国的西域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 率众内附,仍请徙于安西都护府境内。
至此,西域地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盖嘉运立此战功,被封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负责经略吐蕃,其兵力达14.8万人。
但盖嘉运却自恃屡立边功,沉溺酒色,不思防务,一再拖延赴任时间,结果遭到左丞相裴耀卿的
弹劾。
到任后,盖嘉运终日饮酒作乐,不再关注于边防事物,渐渐满足于昔日的战功。
盖嘉运的胡作非为,终于酿成了大祸。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月,吐蕃出动40万大军,西入长宁桥,经河源军所(今青海西宁),向安西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但被浑崖峰骑将臧希液所率
5000唐军击败。
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调集兵马,攻陷了廓州达化县(今青海贵德东),尽杀城内军民。
随后向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发起进攻。
石堡城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盖嘉
运放松了警惕,结果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
盖嘉运不能御,只得退走,使唐军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要点。
石堡城的失守,使唐玄宗大为震怒,将盖嘉运罢官,从此盖嘉运便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