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评述中“是否”题型该怎样作答
“是否”题型,如: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会导致文化一体化?如有专业人士,请给个完整评述作为范本。。。谢谢!!!...
“是否”题型,如: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会导致文化一体化?如有专业人士,请给个完整评述作为范本。。。谢谢!!!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会导致文化一体化
当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刻,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会导致文化一体化?有人说答案是肯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文化走向一体化将是必然的趋势,君不见世界各地人民都喝着可乐,吃着麦当劳,听着摇滚,看着好莱坞大片?经过一番查阅和思索的过程,我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
(一)何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
所谓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各国之间在经济的开放度、贸易的自由度、资本的融合度以及市场的集中度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未最终完全实现,但我们却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到来:远看各国国门大开,发展经济,国际经济组织层出不穷,国际贸易日趋频繁;近看身边跨国公司的成长,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适用……但经济一体化了,并不代表文化必须走上一体化的路子。关于这一点稍后将作详细的解释。
何为“文化一体化”?翻遍大小网站、图书馆,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说法,想必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本人不敢妄下断语。
(二)文化的概念
何为“文化”?威廉士曾经提出如下的警语,他说,文化“是英语词汇中数一数二的最为复杂的字眼”,50年代仅英美两地,就有一百五十个关于文化的定义,罗彬森(Roland Robinson)曾拒绝给文化定义,因为认为是枉费心机,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 B. Taylor)曾提出一个广为人引用的定义“文化是复杂生活的整体,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各种能力与习惯”。因此,文化的复杂性也将成为文化一体化道路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将仍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l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文化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无论它走向何方,它都将背负着历史前行,历史已成为它无法磨灭的烙印。各民族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或悲壮,或屈辱,或辉煌,或沧桑,一代一代地流传,他们的历史已经融入了血液,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的长河依然在前行,但它 从未停止过诉说昨天的故事。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背负着历史前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更改的成分,也正式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文化一体化不可能成为现实。经济的高度发展也无法改变历史。历史就是如此铁面无私,想涂抹歪曲历史的人都将激起世界各族人民的愤慨,如日本。
文物古迹一直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象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保护和珍爱。中国古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这些都是各民族的骄傲。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又何以能将其一体化,又怎样将其一体化?
l从地理的角度来看
不知从何日起,“地缘文化”一词在大小报刊上频繁出没。的确,地理环境亦影响着人类文化之发展。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亦阐述到“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举个简单的离子:湖湘一带空气潮湿,所以中国湖南人喜吃辣,吃辣可以去湿;北方民族喜饮酒,因为酒可以去寒;原始部落纹身,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自然相谐调,以便狩猎。如果没有了优质的大理石,希腊人不会有精湛的雕刻艺术;如果没有优质的泥土,就没有景得镇瓷器、宜兴紫沙陶。曾有学者认为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与地理环境有关。犹太人之所以设想出一个全能的上帝,因为巴勒斯坦东接两河流域,北接小亚细亚,南通埃及,西临海,四周均无自然屏障,且为东西方,特别是埃及和巴比伦及波斯的必经之路。自远古以来就未安宁过。犹太人生活在这片大地上,时常受到外族的欺凌,他们希望有一全能的神保佑他们人丁兴旺,国土安宁。中国人历来宗教观念淡薄,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认为:“中国先民因处土地肥美之地,重现实的生产生活,重利用厚生,对于生活中的苦难,只求当下解决,而不是看重身后之事,故很少悬想冥思。”
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地缘”一只无形之手象装扮姑娘一样打扮了形形色色的国家、民族、气候、水土,浸润出一个个不同肤色、不同思想的面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不无道理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并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改变,所以各地文化将依旧会独树一帜,保留真我的风采。
l从民族性、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从属于一个民族,而每个民族又以起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外形特征……这种种共性同时也在向外标榜着他们的个性,以与外族想区别,展示着自己的特色。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豪感,即使在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他们也不允许自己的民族特色被这一浪潮吞噬、淹没,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已成为民族主权、民族尊严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民族都有权利保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民族也在竭尽全力地固守着这份家园,如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在二战后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又如以色列,以色列政府决定将仅用于宗教仪式的希伯莱语又恢复为日常通用语言……
说到民族的差异、民族特色,我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在书上读到的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艘船上载着法国人、德国人、中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船快要沉的时候,对法国人说“跳下去吧!跳下去是一种浪漫”,于是法国人就跳下去了;对美国人说“跳下去吧,你已经上了保险”,美国人也跳下去了;对日本人说“跳下去,这是天皇的命令”,日本人便跳下去了;对德国人说“跳下去,这是纪律”,德国人也跳了下去;后来很奇怪地看见中国人还在上面,于是就对中国人说“别人都跳下去了,你怎么还不跳”,于是中国人就稀哩哗啦地跳将下去。虽然这个故事对中国人是一阵揶揄,但也反映了各国人的个性,即使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都得细心揣摩,因为一旦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性格特点,便可以使商家如虎添翼,带来更多的商机。
说到此,我想借用郭英剑在为《文化帝国主义》作代出版说明中说的一句话来作为此段的结尾,“我们不应该忘记,全球化不可能完全改变一个民族国家的 生活方式,因为全球化毕竟不是人们设想的技术乌托邦地球村。”
l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然后每一代又往其中增添新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纵向继承和横向开拓的过程,前者继承,后者开拓,两者必不可少。文化从最初便是以多元化的状态遗传下来,至今也必将以此形式继续遗传下去。今天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了,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地球村不再是梦想,于是就有人惊呼“文化大同了”,“文化一体化了”。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汤一介对于当今的文化现象作出了如下的评价——“和而不同”,各种文化相互交汇、相互推动,但并没有相互消灭、相互同化。意大利恩贝托·埃柯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存》一文中说到两种文化相遇可能发生的三种可能:一种是征服,而征服又分为两种——教化和毁灭,所谓教化就是按照A文化改造B文化,所谓毁灭就如当年欧洲文化对于非洲及美洲文化;第二种是文化掠夺,如A文化认为B文化为某种未知智慧的传人,便在政治、军事上征服,但对B文化仍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将其纳入自身的肌体,如希腊对埃及;第三种是交流,即相互影响、相互尊重……我们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交流”,这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是有利无弊的。一种文化在吸收另一种文化后,并不会使两种文化融为一种文化,因为一种文化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的眼光和文化框架来吸收另一种文化,很少会全盘照搬,即使接受,也不是原封不动地移植引进,一般都不会按原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特色。所以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不会使各种文化丧失自己的个性,而是促使各种文化带着自身特有的魅力向更高、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差异才构成了一个文化宝库,也正式因为有了文化差异才使世界丰富多彩。三千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将历史推向前进。文化的差异激发了人们无限的灵感,而导致了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所以即使文化经济一体化了,文化依然会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地球没有了四季变换、气候变迁,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枯燥乏味;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世界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的单调压抑。如果所有的生灵都用同一种声音唱着同一首歌;如果所有的人群都穿着同一种服装,流露出同一种表情;如果……我们应该庆幸我们仍生活在一个百家争鸣、白花争艳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还没有丢失了自我……
当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刻,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会导致文化一体化?有人说答案是肯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文化走向一体化将是必然的趋势,君不见世界各地人民都喝着可乐,吃着麦当劳,听着摇滚,看着好莱坞大片?经过一番查阅和思索的过程,我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
(一)何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
所谓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各国之间在经济的开放度、贸易的自由度、资本的融合度以及市场的集中度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未最终完全实现,但我们却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到来:远看各国国门大开,发展经济,国际经济组织层出不穷,国际贸易日趋频繁;近看身边跨国公司的成长,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适用……但经济一体化了,并不代表文化必须走上一体化的路子。关于这一点稍后将作详细的解释。
何为“文化一体化”?翻遍大小网站、图书馆,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说法,想必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本人不敢妄下断语。
(二)文化的概念
何为“文化”?威廉士曾经提出如下的警语,他说,文化“是英语词汇中数一数二的最为复杂的字眼”,50年代仅英美两地,就有一百五十个关于文化的定义,罗彬森(Roland Robinson)曾拒绝给文化定义,因为认为是枉费心机,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 B. Taylor)曾提出一个广为人引用的定义“文化是复杂生活的整体,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各种能力与习惯”。因此,文化的复杂性也将成为文化一体化道路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将仍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l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文化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无论它走向何方,它都将背负着历史前行,历史已成为它无法磨灭的烙印。各民族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或悲壮,或屈辱,或辉煌,或沧桑,一代一代地流传,他们的历史已经融入了血液,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的长河依然在前行,但它 从未停止过诉说昨天的故事。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背负着历史前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更改的成分,也正式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文化一体化不可能成为现实。经济的高度发展也无法改变历史。历史就是如此铁面无私,想涂抹歪曲历史的人都将激起世界各族人民的愤慨,如日本。
文物古迹一直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象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保护和珍爱。中国古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这些都是各民族的骄傲。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又何以能将其一体化,又怎样将其一体化?
l从地理的角度来看
不知从何日起,“地缘文化”一词在大小报刊上频繁出没。的确,地理环境亦影响着人类文化之发展。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亦阐述到“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举个简单的离子:湖湘一带空气潮湿,所以中国湖南人喜吃辣,吃辣可以去湿;北方民族喜饮酒,因为酒可以去寒;原始部落纹身,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自然相谐调,以便狩猎。如果没有了优质的大理石,希腊人不会有精湛的雕刻艺术;如果没有优质的泥土,就没有景得镇瓷器、宜兴紫沙陶。曾有学者认为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与地理环境有关。犹太人之所以设想出一个全能的上帝,因为巴勒斯坦东接两河流域,北接小亚细亚,南通埃及,西临海,四周均无自然屏障,且为东西方,特别是埃及和巴比伦及波斯的必经之路。自远古以来就未安宁过。犹太人生活在这片大地上,时常受到外族的欺凌,他们希望有一全能的神保佑他们人丁兴旺,国土安宁。中国人历来宗教观念淡薄,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认为:“中国先民因处土地肥美之地,重现实的生产生活,重利用厚生,对于生活中的苦难,只求当下解决,而不是看重身后之事,故很少悬想冥思。”
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地缘”一只无形之手象装扮姑娘一样打扮了形形色色的国家、民族、气候、水土,浸润出一个个不同肤色、不同思想的面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不无道理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并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改变,所以各地文化将依旧会独树一帜,保留真我的风采。
l从民族性、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从属于一个民族,而每个民族又以起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外形特征……这种种共性同时也在向外标榜着他们的个性,以与外族想区别,展示着自己的特色。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豪感,即使在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他们也不允许自己的民族特色被这一浪潮吞噬、淹没,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已成为民族主权、民族尊严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民族都有权利保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民族也在竭尽全力地固守着这份家园,如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在二战后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又如以色列,以色列政府决定将仅用于宗教仪式的希伯莱语又恢复为日常通用语言……
说到民族的差异、民族特色,我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在书上读到的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艘船上载着法国人、德国人、中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船快要沉的时候,对法国人说“跳下去吧!跳下去是一种浪漫”,于是法国人就跳下去了;对美国人说“跳下去吧,你已经上了保险”,美国人也跳下去了;对日本人说“跳下去,这是天皇的命令”,日本人便跳下去了;对德国人说“跳下去,这是纪律”,德国人也跳了下去;后来很奇怪地看见中国人还在上面,于是就对中国人说“别人都跳下去了,你怎么还不跳”,于是中国人就稀哩哗啦地跳将下去。虽然这个故事对中国人是一阵揶揄,但也反映了各国人的个性,即使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都得细心揣摩,因为一旦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性格特点,便可以使商家如虎添翼,带来更多的商机。
说到此,我想借用郭英剑在为《文化帝国主义》作代出版说明中说的一句话来作为此段的结尾,“我们不应该忘记,全球化不可能完全改变一个民族国家的 生活方式,因为全球化毕竟不是人们设想的技术乌托邦地球村。”
l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然后每一代又往其中增添新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纵向继承和横向开拓的过程,前者继承,后者开拓,两者必不可少。文化从最初便是以多元化的状态遗传下来,至今也必将以此形式继续遗传下去。今天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了,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地球村不再是梦想,于是就有人惊呼“文化大同了”,“文化一体化了”。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汤一介对于当今的文化现象作出了如下的评价——“和而不同”,各种文化相互交汇、相互推动,但并没有相互消灭、相互同化。意大利恩贝托·埃柯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存》一文中说到两种文化相遇可能发生的三种可能:一种是征服,而征服又分为两种——教化和毁灭,所谓教化就是按照A文化改造B文化,所谓毁灭就如当年欧洲文化对于非洲及美洲文化;第二种是文化掠夺,如A文化认为B文化为某种未知智慧的传人,便在政治、军事上征服,但对B文化仍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将其纳入自身的肌体,如希腊对埃及;第三种是交流,即相互影响、相互尊重……我们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交流”,这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是有利无弊的。一种文化在吸收另一种文化后,并不会使两种文化融为一种文化,因为一种文化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的眼光和文化框架来吸收另一种文化,很少会全盘照搬,即使接受,也不是原封不动地移植引进,一般都不会按原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特色。所以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不会使各种文化丧失自己的个性,而是促使各种文化带着自身特有的魅力向更高、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差异才构成了一个文化宝库,也正式因为有了文化差异才使世界丰富多彩。三千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将历史推向前进。文化的差异激发了人们无限的灵感,而导致了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所以即使文化经济一体化了,文化依然会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地球没有了四季变换、气候变迁,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枯燥乏味;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世界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的单调压抑。如果所有的生灵都用同一种声音唱着同一首歌;如果所有的人群都穿着同一种服装,流露出同一种表情;如果……我们应该庆幸我们仍生活在一个百家争鸣、白花争艳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还没有丢失了自我……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