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儒家、道家、释家的人格理想有何联系与不同?

 我来答
百度网友88d77d2
2012-12-11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93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371万
展开全部
如果从理想人格的角度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一个历史的承担者,因为儒者不管自己身份是什么,其理想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舍却性命也不妥协。

道家的人格是隐者的人格,其实春秋时代的隐士就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批判所有认为的作为与制度,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顺应大道。凡事但听天道,顺自然,而精神境界自然能超于方内,游于方外。

大乘佛教的人格典范是菩萨。菩萨的人格特点是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众生的慈悲。在很多大乘的经典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菩萨为求般若,或则为慈悲众生,都可以舍弃生命。这跟儒家有一点相像,但不同处在于印度佛教并不重视历史,不像儒家般放眼人世百年千年之前之后,而着眼于当下生命境界的超脱。

末学合十。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heyhey515
2012-12-11 · TA获得超过7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联系:都是为了离苦得乐。
区别:儒家注重入世实现人生价值;道家注重个人的无欲解脱;释家主张众生平等,为了自己和一切众生彻底摆脱无明,成就佛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故园篱笆
2012-12-11 · TA获得超过29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2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380万
展开全部
儒家:成为圣人,教化他人
道家:成为真人,率性而为,与万物一起自化(说成为隐者是胡说八道,隐者只是道家的一部分,黄老道家比儒家更注重治理国家,田骈、刘安、汲黯、嵇康,谁归隐了?)
释家:成为救苦救难的菩萨
都诞生于轴心时代,为了解决人类的烦恼苦难而出现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亥璠瑜0w
2012-12-11 · TA获得超过2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根本的都是一致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因为他们证得的大道都是一个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南禅寺照行
2012-12-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132
展开全部
儒家、道家、释家的人格理想都是为了离苦得乐,追求自由和解脱。它们之间有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文化整合。同时也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影响。
儒家、道家、释家之间的区别:儒家注重入世实现人生价值;道家注重个人的无欲解脱;释家主张众生平等,为了自己和一切众生彻底摆脱无明,成就佛果。
如果从理想人格的角度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一个历史的承担者,因为儒者不管自己身份是什么,其理想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舍却性命也不妥协。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从《弘明集》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矛盾冲突。而佛教竭力迎合儒学,认为二者更本宗旨是想通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两者互为补充,相得彰益,“内外之道,可合而明”。

道家的人格是隐者的人格,其实春秋时代的隐士就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批判所有认为的作为与制度,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顺应大道。凡事但听天道,顺自然,而精神境界自然能超于方内,游于方外。道教一直反对佛教,但是它的思想体系远不如佛教严密,于是,在排斥佛教的同时,又模仿佛教来完善自己。

大乘佛教的人格典范是菩萨。菩萨的人格特点是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众生的慈悲。在很多大乘的经典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菩萨为求般若,或则为慈悲众生,都可以舍弃生命。这跟儒家有一点相像,但不同处在于印度佛教并不重视历史,不像儒家般放眼人世百年千年之前之后,而着眼于当下生命境界的超脱。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由于佛教般若学的“空观”与玄学的“无”哲理意趣接近,因此,佛教与玄学迅速调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