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的重要性:生物地理会考重要性
展开全部
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研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什么是环境呢?环境是指人群周围的空间,以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是相对于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个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是有层次之分的,按专家们的研究,可将其划分为生活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环境除了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外,还应该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因素,即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但本文所讲的主要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在围绕人群的空间中,所有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土壤、生物、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上述环境因素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环境体系。由于地球表面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成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全靠自然地理环境的抚育,具体地说,由空气、水、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气候、太阳辐射等物质能量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氧气,而且为人类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保证。自然地理环境给了人类一切,人类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
然而,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造和冲击着自然地理环境。诸如,人口膨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加大。1650年世界人口只有5.45亿,1993年达56亿,如今已接近70亿。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迅猛增长,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是有一定限量的,如果超过了人口容量,自然地理环境就难于承受。
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资源也不是无条件可再生的,只有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可再生资源才能生长和发育。如果滥采滥用非可再生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那么可再生资源也不可能再生。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污染环境的祸首。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从自然地理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来发展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而现代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对土地、水源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现代工业中的“三废”排放也严重污染和破坏着自然地理环境,并严重地危害农作物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机动车辆的急剧增加,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也极为严重等等。
在我国,因上述因素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极为突出的。诸如,森林退化。主要表现为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毁坏十分严重,长白山林区以每年3.5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已从50年代的60%下降到30%,建国初期,海南岛的原始森林占全岛面积的30%,目前仅剩7%。照此下去,全国重点林区的林业局中将有70%无林可采。
因乱砍滥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退化、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全国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4533万公顷,每年流失10亿多吨土壤。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而且大量的泥沙输入江河、湖库,造成江河水位抬高,湖库水容量缩小,成为防汛抗洪的严重隐患。黄土高原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吨,致使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形成“悬河”,使黄河的防洪能力降低。全国沙化耕地普查面积为253万公顷,盐渍化耕地面积为763万公顷。此外,还有耕地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问题。
综上所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人类就要保护环境,毁坏环境终将毁坏人类。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迅速有效的保护环境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和对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加强环保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是一项关键的措施。
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甚至有的是未来建设中的决策者。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环境知识,增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环境道德观,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日后走向不同的岗位,能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新)
自然环境是指在围绕人群的空间中,所有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土壤、生物、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上述环境因素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环境体系。由于地球表面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成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全靠自然地理环境的抚育,具体地说,由空气、水、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气候、太阳辐射等物质能量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氧气,而且为人类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保证。自然地理环境给了人类一切,人类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
然而,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造和冲击着自然地理环境。诸如,人口膨胀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加大。1650年世界人口只有5.45亿,1993年达56亿,如今已接近70亿。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迅猛增长,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是有一定限量的,如果超过了人口容量,自然地理环境就难于承受。
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资源也不是无条件可再生的,只有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可再生资源才能生长和发育。如果滥采滥用非可再生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那么可再生资源也不可能再生。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污染环境的祸首。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从自然地理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来发展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而现代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对土地、水源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现代工业中的“三废”排放也严重污染和破坏着自然地理环境,并严重地危害农作物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机动车辆的急剧增加,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也极为严重等等。
在我国,因上述因素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极为突出的。诸如,森林退化。主要表现为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毁坏十分严重,长白山林区以每年3.5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已从50年代的60%下降到30%,建国初期,海南岛的原始森林占全岛面积的30%,目前仅剩7%。照此下去,全国重点林区的林业局中将有70%无林可采。
因乱砍滥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退化、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全国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4533万公顷,每年流失10亿多吨土壤。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而且大量的泥沙输入江河、湖库,造成江河水位抬高,湖库水容量缩小,成为防汛抗洪的严重隐患。黄土高原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吨,致使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形成“悬河”,使黄河的防洪能力降低。全国沙化耕地普查面积为253万公顷,盐渍化耕地面积为763万公顷。此外,还有耕地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问题。
综上所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人类就要保护环境,毁坏环境终将毁坏人类。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迅速有效的保护环境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和对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加强环保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是一项关键的措施。
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甚至有的是未来建设中的决策者。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环境知识,增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环境道德观,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日后走向不同的岗位,能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