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嫡庶出?
嫡出,dí chū,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在有些朝代中即使不是年龄最大的如果是嫡出的也算是大的。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姬妾,或者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姬妾有无名份,其后都是庶出。
有名分的妾又称侧室、偏房,她们的存在被家族和社会认可,然而地位与正妻有云泥之隔,无论表现于家族、社会还是死后的待遇上。
扩展资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分别为正妻一人,姬妾数人(妾还分为良妾、贱妾等),其它如通房等不限人数。正妻(亦成嫡妻)、继室(正妻早亡,或其它原因未生子女,可另立妻妾为继室),所生子女为“嫡出”,即正宗之意。
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旁支也。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妾死后不列入宗族牌位,所生子女为"庶出"不可袭爵,但是可分得家族财产。若无嫡子,则可袭爵。而且立长、立嗣都是以男性为限,否认女性的继承权。
庶出子女:庶妻所生的子女。一般是指封建礼教制度中男人的结发妻子之外的女子(如侧室、妾等)所生之子女。
庶出子女包括:媵(正妻的同族陪嫁女子)、姬、妾、婢女、家妓、情妇、侍妾所生的子女。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子除有嫡妻外,还有妾。嫡妻:又称元配、原配、正室、正房、大老婆;妾:又称庶妻、侧室、偏房、小老婆。
嫡妻有子女时,庶出子女一般没有继承权,或有次一级的继承权。
汉族各个王朝都执行周礼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拥有政治继承权。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
例如:周王嫡长子为周王;嫡次子为诸侯,庶子或为诸侯或为公、卿。
嫡长子具有政治继承权,因此选择政治继承人的行为又被称作立嫡。
唐朝时立嫡的顺序是: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子同母之次弟、嫡长子不同母之嫡弟(父亲续弦之嫡母所生的儿子),然后按庶子、嫡长孙同母弟、庶孙的顺序往下排。
中国古代汉族王朝统治期间的女子除在家族无男系成员情况下,通常不具备政治上的继承权(例外情况是独女招夫入赘),因此女子并不在嫡长子继承制的范围之内。但女子有与家族男系成员相比不平等的经济继承权。通常体现为按家庭财产分配的一份嫁妆。
按汉族惯例,该份嫁妆仅为该女子独占,并不归于夫家所有,可传于自己所生的子女,若该女嫁后无出,理论上嫁妆会被娘家收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子与兄弟共同继承父母遗产的事例。
契丹、蒙古、女真(满族)等少数民族政权继承方式是按身份等级不同而划分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