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乐曲种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西方器乐曲种类
交响曲(symphony)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这个曲式源自於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於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古典时期的海顿将交响曲带向一个新高峰,莫札特遵循其榜样又突破,1788年最后三百的交响曲尤其出色。贝多芬史将交响曲在表现情感的能力上提升至一新局面,九首交响曲不仅扩大了乐团的编制及乐曲的长度,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更把人声引进由席勒(schiller)作词的「快乐颂」大合唱终乐章中。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之后,交响曲更被广泛的创作,但形式上开始有了些微改变,或是改变乐章的数目,或是加入了声乐,此外,受了标题音乐作曲手法的影响,更发展出「标题交响曲」之类型。如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作品68。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大有与其影响。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史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音诗」。
组曲(suite)
十八世纪中期之后舞曲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主要是因为音乐逐渐平民化,宫廷内的舞曲不再那麼的流行。浪漫乐派以后流行具有描写性质的舞曲,通常是管弦乐曲及器乐曲的作品。大多由很多小曲组合而成,没有一定规则可循,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如圣桑「动物狂欢节」、舒曼「儿时情景」、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另外有芭蕾舞剧中精彩的管弦管配乐,单独用於演奏会上时的芭蕾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睡芙人」、「天鹅湖」、「胡桃钳」组曲。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起源於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於当时盛行的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著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於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大协奏曲,如巴哈「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序曲(overture)
一般都在大型音乐如歌剧、神剧、芭蕾舞剧之前演奏,具有开场及将观众导人戏剧气氛的功能。古典时期,歌剧的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与歌剧内容紧密连结,其中莫札特的序曲最常被演奏,十九世纪时出现了独立为演奏会用的序曲,如孟德尔颂「芬加尔洞窟」、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等序曲。
小夜曲(serenade)
小夜曲原本的解释是夜晚时站在爱慕的女性窗下示爱所唱的情歌,古典时期盛行器乐作品的小夜曲,是一种夜间在户外的演奏曲,供贵族王侯休闲遣兴之用。小夜曲以小型合奏型态演出,一般由小型弦乐队或管乐组乐器演奏。如:莫札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十九世纪后小夜曲继续发展、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柴科夫斯基、理查史特劳斯、艾尔加等皆有优良作品。
进行曲(march)
原本是要使一队士兵能够有秩序的前进时伴奏用的一种曲式。通常使用简单、鲜明有力的节奏与整齐规律的乐句。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孟德尔颂「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的结婚进行曲。
室内乐(chamber music)
现代室内乐概念的形成始自古典时期,以海顿为首、莫札特、贝多芬开拓了许多室内乐的新天地。
最常见的演奏型式有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此外六重奏、七重奏、八重奏、九重奏等也有,只是数量较少。如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鱒鱼>第四乐章。
奏鸣曲(sonata)
专为一或二件独奏乐器而编写的乐曲,是古典乐派最重要和有价值的贡献,奏鸣曲产生於十六世纪,十七世纪早期发展出巴洛克式的奏鸣曲。十七世纪后期出现了海顿、莫札特、贝多芬的维也纳古典奏鸣曲。奏鸣曲曲式与交响乐相近,分为三或四乐章。
1. 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慢板或行板
第三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2. 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慢板或行板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或诚谐曲
第四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奏鸣曲式由海顿完成,莫札特、贝多芬将此形式推展至极限,并增加其流利优美的表现。十九世纪作曲家们虽然以同样方式写奏鸣曲、交响曲、室内乐等,但对原来模式并不十分依循。或只有单一乐章的乐曲,甚至有五个乐章的组合。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以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的作品居多,如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克罗宋」,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悲怆」等。
变奏曲(variation)
变奏曲是将一结构完整的音乐主题加以变化,使其节奏、旋律、和声、调
性、配器等有所改变。亦称「主题与变奏」,长曲子的变奏,甚至可达三十个
以上。变奏曲的主题不一定是原创,时常采自他人作品。如贝多芬「狄亚贝里
变奏曲」(采自diabelli所写的一首圆舞曲旋律)。
幻想曲(fantasie)
依作曲家自由的乐想而作的钢琴曲。其具有即兴及浪漫派性格的小品,或形式自由的奏鸣曲,如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幻想曲」作品 17等。
练习曲(etude)
以练习器乐演奏技巧为目的而写的乐曲,如彻尔尼写的钢琴练习曲、帕加尼尼写的小提琴练习曲;也有演奏会用的练习曲,如李斯特的十二首音乐会练习曲、萧邦c小调第十二号练习曲「革命」。
即兴曲(impromptu)
把作曲家心中的乐想,以即兴创作的方式将快速连续性的音符及抒情性对比所描绘的作品表现出来。如: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萧邦幻想即兴曲。
前奏曲(prelude)
顾名思义是一种当做序曲使用,具有前奏功能的乐曲。位於主体音乐之前。浪漫时期小品曲兴盛,前奏曲是指一首独立的钢琴小曲,形式自由。萧邦、拉赫曼尼诺夫、德布西等都有此类作品。
夜曲(nocturne)
夜曲 (nocturne)一词源自於拉丁文的 nox,原意为罗马神话的「夜神」。这种形式自由,旋律高雅而浪漫的器乐小曲适合在夜间气氛下弹奏。十九世纪初由费尔德(j. field,1782~1837)首创将「夜曲」当作钢琴作品,其后的萧邦二十一首夜曲足可作为此类作品的典范,钢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的左手以波动的伴奏音型,衬托出右手甜美的主旋律。
狂想曲(rhapsody)
常见於十九世纪中一种具有叙事、英雄、民族色彩的乐曲。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德弗乍克「斯拉夫狂想曲」、盖西文「蓝色狂想曲」、拉赫曼尼诺夫「帕加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奇想曲(capriccio)
是指十九世纪轻松愉快、幽默有趣的钢琴小品。如孟德尔颂、布拉姆斯的奇想曲。
叙事曲(ballade)
源自义大利语 "ballare"为跳舞之意,中世初期原指边舞边唱的歌曲,十三世纪时逐渐与舞蹈分离,走向由吟游诗人主导的纯文学与音乐形式。十六世纪开始此语已应用於任何有叙事性的通俗歌曲。十九世纪萧邦首先创作纯器乐叙事曲,将此名词借用到篇幅较长且富有戏剧性的钢琴小品上。此外布拉姆斯、李斯持、葛利格、佛瑞等皆有叙事曲的作品。
诙谐曲(scherzo)
原义为「戏谑」「玩笑」,十七世纪时首先应用於声乐曲上,贝多芬则於
奏鸣曲与交响曲等乐曲中代替小步舞曲在第三章使用。诙谐曲的特色是快速、活泼的节奏,通常是全曲中最轻快的乐章。萧邦使用这个名词於钢琴作品上,曲中无任何戏谑性质,特徵是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其中多少带有阴郁的味道,抒情与活泼的曲风轮流交替。
波兰舞曲(polonaise)
「波兰舞曲」是源自波兰的一种游行典礼舞曲,节奏是中速度的三拍子,较圆舞曲稍慢,风格威严堂皇。很多作曲家包括巴哈、韩德尔、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都写过此类作品。萧邦将波兰舞曲推上更高艺术层次,他的作品具有波兰英雄主义及民族精神特色,表达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操。
赋格曲(fugue)
巴洛克音乐的一种乐曲的组织,属於复音音乐,「赋格」指的是声部间彼此模仿之意,主要结构包括:
主题(subject):乐曲一开始出现短而精的部分。
答句(answer):比主题晚数小节出现,且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的模仿乐句。
主题乐句(counter subject):与主题互相对立。
插句(episode):中段用来联络主题及答句。
如:巴赫平均律古钢琴曲集第一、二册中的赋格曲。
交响曲(symphony)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这个曲式源自於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於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古典时期的海顿将交响曲带向一个新高峰,莫札特遵循其榜样又突破,1788年最后三百的交响曲尤其出色。贝多芬史将交响曲在表现情感的能力上提升至一新局面,九首交响曲不仅扩大了乐团的编制及乐曲的长度,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更把人声引进由席勒(schiller)作词的「快乐颂」大合唱终乐章中。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之后,交响曲更被广泛的创作,但形式上开始有了些微改变,或是改变乐章的数目,或是加入了声乐,此外,受了标题音乐作曲手法的影响,更发展出「标题交响曲」之类型。如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作品68。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大有与其影响。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史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音诗」。
组曲(suite)
十八世纪中期之后舞曲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主要是因为音乐逐渐平民化,宫廷内的舞曲不再那麼的流行。浪漫乐派以后流行具有描写性质的舞曲,通常是管弦乐曲及器乐曲的作品。大多由很多小曲组合而成,没有一定规则可循,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如圣桑「动物狂欢节」、舒曼「儿时情景」、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另外有芭蕾舞剧中精彩的管弦管配乐,单独用於演奏会上时的芭蕾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睡芙人」、「天鹅湖」、「胡桃钳」组曲。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起源於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於当时盛行的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著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於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大协奏曲,如巴哈「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序曲(overture)
一般都在大型音乐如歌剧、神剧、芭蕾舞剧之前演奏,具有开场及将观众导人戏剧气氛的功能。古典时期,歌剧的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与歌剧内容紧密连结,其中莫札特的序曲最常被演奏,十九世纪时出现了独立为演奏会用的序曲,如孟德尔颂「芬加尔洞窟」、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等序曲。
小夜曲(serenade)
小夜曲原本的解释是夜晚时站在爱慕的女性窗下示爱所唱的情歌,古典时期盛行器乐作品的小夜曲,是一种夜间在户外的演奏曲,供贵族王侯休闲遣兴之用。小夜曲以小型合奏型态演出,一般由小型弦乐队或管乐组乐器演奏。如:莫札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十九世纪后小夜曲继续发展、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柴科夫斯基、理查史特劳斯、艾尔加等皆有优良作品。
进行曲(march)
原本是要使一队士兵能够有秩序的前进时伴奏用的一种曲式。通常使用简单、鲜明有力的节奏与整齐规律的乐句。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孟德尔颂「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的结婚进行曲。
室内乐(chamber music)
现代室内乐概念的形成始自古典时期,以海顿为首、莫札特、贝多芬开拓了许多室内乐的新天地。
最常见的演奏型式有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此外六重奏、七重奏、八重奏、九重奏等也有,只是数量较少。如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鱒鱼>第四乐章。
奏鸣曲(sonata)
专为一或二件独奏乐器而编写的乐曲,是古典乐派最重要和有价值的贡献,奏鸣曲产生於十六世纪,十七世纪早期发展出巴洛克式的奏鸣曲。十七世纪后期出现了海顿、莫札特、贝多芬的维也纳古典奏鸣曲。奏鸣曲曲式与交响乐相近,分为三或四乐章。
1. 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慢板或行板
第三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2. 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慢板或行板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或诚谐曲
第四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奏鸣曲式由海顿完成,莫札特、贝多芬将此形式推展至极限,并增加其流利优美的表现。十九世纪作曲家们虽然以同样方式写奏鸣曲、交响曲、室内乐等,但对原来模式并不十分依循。或只有单一乐章的乐曲,甚至有五个乐章的组合。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以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的作品居多,如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克罗宋」,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悲怆」等。
变奏曲(variation)
变奏曲是将一结构完整的音乐主题加以变化,使其节奏、旋律、和声、调
性、配器等有所改变。亦称「主题与变奏」,长曲子的变奏,甚至可达三十个
以上。变奏曲的主题不一定是原创,时常采自他人作品。如贝多芬「狄亚贝里
变奏曲」(采自diabelli所写的一首圆舞曲旋律)。
幻想曲(fantasie)
依作曲家自由的乐想而作的钢琴曲。其具有即兴及浪漫派性格的小品,或形式自由的奏鸣曲,如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幻想曲」作品 17等。
练习曲(etude)
以练习器乐演奏技巧为目的而写的乐曲,如彻尔尼写的钢琴练习曲、帕加尼尼写的小提琴练习曲;也有演奏会用的练习曲,如李斯特的十二首音乐会练习曲、萧邦c小调第十二号练习曲「革命」。
即兴曲(impromptu)
把作曲家心中的乐想,以即兴创作的方式将快速连续性的音符及抒情性对比所描绘的作品表现出来。如: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萧邦幻想即兴曲。
前奏曲(prelude)
顾名思义是一种当做序曲使用,具有前奏功能的乐曲。位於主体音乐之前。浪漫时期小品曲兴盛,前奏曲是指一首独立的钢琴小曲,形式自由。萧邦、拉赫曼尼诺夫、德布西等都有此类作品。
夜曲(nocturne)
夜曲 (nocturne)一词源自於拉丁文的 nox,原意为罗马神话的「夜神」。这种形式自由,旋律高雅而浪漫的器乐小曲适合在夜间气氛下弹奏。十九世纪初由费尔德(j. field,1782~1837)首创将「夜曲」当作钢琴作品,其后的萧邦二十一首夜曲足可作为此类作品的典范,钢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的左手以波动的伴奏音型,衬托出右手甜美的主旋律。
狂想曲(rhapsody)
常见於十九世纪中一种具有叙事、英雄、民族色彩的乐曲。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德弗乍克「斯拉夫狂想曲」、盖西文「蓝色狂想曲」、拉赫曼尼诺夫「帕加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奇想曲(capriccio)
是指十九世纪轻松愉快、幽默有趣的钢琴小品。如孟德尔颂、布拉姆斯的奇想曲。
叙事曲(ballade)
源自义大利语 "ballare"为跳舞之意,中世初期原指边舞边唱的歌曲,十三世纪时逐渐与舞蹈分离,走向由吟游诗人主导的纯文学与音乐形式。十六世纪开始此语已应用於任何有叙事性的通俗歌曲。十九世纪萧邦首先创作纯器乐叙事曲,将此名词借用到篇幅较长且富有戏剧性的钢琴小品上。此外布拉姆斯、李斯持、葛利格、佛瑞等皆有叙事曲的作品。
诙谐曲(scherzo)
原义为「戏谑」「玩笑」,十七世纪时首先应用於声乐曲上,贝多芬则於
奏鸣曲与交响曲等乐曲中代替小步舞曲在第三章使用。诙谐曲的特色是快速、活泼的节奏,通常是全曲中最轻快的乐章。萧邦使用这个名词於钢琴作品上,曲中无任何戏谑性质,特徵是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其中多少带有阴郁的味道,抒情与活泼的曲风轮流交替。
波兰舞曲(polonaise)
「波兰舞曲」是源自波兰的一种游行典礼舞曲,节奏是中速度的三拍子,较圆舞曲稍慢,风格威严堂皇。很多作曲家包括巴哈、韩德尔、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都写过此类作品。萧邦将波兰舞曲推上更高艺术层次,他的作品具有波兰英雄主义及民族精神特色,表达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操。
赋格曲(fugue)
巴洛克音乐的一种乐曲的组织,属於复音音乐,「赋格」指的是声部间彼此模仿之意,主要结构包括:
主题(subject):乐曲一开始出现短而精的部分。
答句(answer):比主题晚数小节出现,且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的模仿乐句。
主题乐句(counter subject):与主题互相对立。
插句(episode):中段用来联络主题及答句。
如:巴赫平均律古钢琴曲集第一、二册中的赋格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