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CPU向外输出20位地址,则它能直接访问的存储空间可达1MB。
PC机在使用过程中突然断电,RAM中存储的信息将全部丢失(不论是SRAM还是DRAM)。外存储器中的信息首先被调入内存中,才能被CPU处理。假若CPU向外输出20位地址,则它能直接访问空间可达220=1MB。
公式是:“可直接寻址的物理地址空间=2^地址线的根数”后面的单位是Byte。2^20(2的20次方)=1,048,576Byte,1M=1024Bt=1024*1024Byte=1048576Byte由此可知寻址空间为1M了。
扩展资料:
1、立即寻址(立时寻址、立即操作数)
指令中直接给出了操作数,操作数紧跟在操作码的后面,在取出指令的同时,也就取出了操作数。立即有操作数可供操作之用,所以称为立即操作数,或立即寻址。
立即寻址的指令执行起来很快,CPU将数据与指令一起从存储器取出,不必通过寻址计算就获得了操作数。立即寻址也便于程序员使用。但是,因为数据和地址都是固定的,所以这种寻址方式灵活性最差。
立即寻址方式可用来提供常数,设置初始值等。
2、直接寻址
指令中的地址码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用这个有效地址访问一次存储器便获得操作数,这种寻址方式称为直接寻址。
因为不需要任何寻址计算,所以称指令带有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的寻址方式为直接寻址。通常说寻址的范围就是用这个地址直接访问存储空间的大小,它也受到地址字段长度的限制。
对于使用次数很少又不需要做什么变化的地址码,可采用直接寻址方式。
3、间接寻址
间接寻址方式意味着指令中的地址字段使操作数地址的地址,即操作数的地址是间接提供的,通常在指令格式中划出一位作为直接寻址或间接寻址的标志位,间接寻址用标志符@指出。
CPU先从存储器中取出含有间接地址的指令,然后访问间接地址单元,从中取出有效地址。CPU需要多执行一次访问存储器操作,所以间接寻址比直接寻址执行速度要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寻址概念
存储空间是1MB,计算公式是:“可直接寻址的物理地址空间=2^地址线的根数”。
cpu在内存或硬盘里面寻找一个数据时,先通过地址线找到地址,然后再通过数据线将数据取出来。 如果有32根.就可以访问2的32次方的字节,也就是4GB。
一般情况下,地址位格式应用于11个或更少字节的数据帧传输。这种格式在所有发送的数据字节中增加了一位(1代表地址帧,0代表数据帧);通常12个或更多字节的数据帧传输使用空闲线格式。
扩展资料:
CPU在运算的时候需要把数据提取出来就需要知道数据存放在哪里 ,这时候就需要挨家挨户的找,这就叫做寻址,但如果地址太多超出了CPU的能力范围,CPU就无法找到数据了。
CPU最大能查找多大范围的地址叫做寻址能力 ,CPU的寻址能力以字节为单位 ,如32位寻址的CPU可以寻址2的32次方大小的地址也就是4G,这也是为什么32位的CPU最大能搭配4G内存的原因 ,再多的话CPU就找不到了。
公式是:“可直接寻址的物理地址空间=2^地址线的根数”后面的单位是Byte
那么我们知道2^20(2的20次方)=1,048,576Byte
1M=1024Bt=1024*1024Byte=1048576Byte由此可知寻址空间为1M了。
其实也不用死记硬背,用数学原理完全可解释清楚。我们假设有2根地址线那么可直接寻找的地址空间就是4Byte,因为计算机里的物理地址都是用0和1表示的,那么2根地址线就对应着四个0和1的组合,既00,01,10,11所以对应着四个地址,那么根据排列组合的知识20根地址线可以此推之。
拓展:
1、2^20(2的20次方)=1,048,576Byte。
2、1M=1024Bt=1024*1024Byte=1048576Byte由此可知寻址空间为1M了。
拓展:用数学原理完全可解释清楚。假设有2根地址线那么可直接寻找的地址空间就4Byte,因为计算机里的物理地址都是用0和1表示的,那么2根地址线就对应着四个0和1的组合,既00,01,10,11所以对应着四个地址,那么根据排列组合的知识20根地址线可以此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