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训练500题【文本解读需要建构系统思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思维方式,比如想象思维、引申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等。近几年,我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强对文本解读的导引方面,作了一点探索的工作,大致做法如下。
一、训练定势思维,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基本能力。
所谓定势,是由一定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有人称它是一种经验活动。定势思维在不变的情景中有助于人们去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提供解决同类问题的策略和措施。而在变化了的情境中,定势思维又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负效应,干扰人们去重新找到新的方法,作出新的决策。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具有消极的一面而否定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正确地训练学生的定势思维,可以大大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由于内容繁多复杂,文本自身所含的信息量相当多,加之学生的阅读心理取向不正常,要么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么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这样,就很难正确解读文本。因此,我又以文本为依据,将所含的信息分成表层和隐含两大类。表层信息主要指文体特点,像阅读小说时,就总得要了解人物、环境、情节;阅读诗歌时,让学生读标题、读画面、读韵律等。而隐含信息则是指需要进行深层次分析,多方位探求才能获得的知识或者道理,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常识,如戏剧、小说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情节结构的特点、人物形象的刻画、创作风格等,我认为加强阅读思路的导引,可以帮助学生捕捉到表层信息;加强分析思路的导引,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和许多隐含信息。
如阅读小说时,人们总是要注意人物、情节和环境,所遵循的阅读思路作为有经验的人来说无外乎从这三要素入手,而初学者就很难说能够把握,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同类后继心理活动,即近乎潜意识的心理准备状态,一旦再接触同类对象,便能遵循其思路去理解和把握。至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与表达主题思想有何关系,这就要靠分析思路来完成。
在分析思路的导引中,我运用引导、暗示、比较、综合等方法配以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便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就小说分析来说,让他们懂得了小说的一般内在关系:刻画人物形象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作品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了活动的空间,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环境描写也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而情节是为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服务的。一旦学生了解到作品内部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的形态之后,那种不稳定或盲目的心理状态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混沌和紊乱的思路就全然消失了。正确的解读思路一旦构成,便是一种定势思维的形成,定势思维的形成,标志着学生的心智技能的成熟,以后他们再也不会因思路艰涩、技巧拙劣、方法不当而烦恼。
前面谈到了定势思维的弱点,所以我们在运用定势思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运用定势思维,并不排除其它思维形式的运用。恰恰相反,其它思维形式的运用可以促成定势思维的形成;第二,充分认识定势思维的局限性,并设法加以突破,以防止思维的简单化和僵化,恰当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第三,引导学生注意“相同情境”的感知和判断,避免片面性、主观性,选择和运用时要有充分的理由。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的鉴赏能力。
无论你进行哪方面的研究,总要先确定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而研究对象通常都包括诸多因素,涉及面也极为广泛。所以,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设想也是多种多样的。日本学者川喜田二创立的K・J方法对我们的文本解读深有启发,其主要内容是:请专家开座谈会,在会上每个人的思想要自由奔放,思路越新越好,无论别人的意见怎样荒谬也不许反驳。要求与会者努力寻求联合和改进他人的意见,逐步趋于丰富和完善,最后由决策人整理并作出决策。这就是发散思维运用的典型例子。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表达,按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输入――加工――储存和输出的信息流程。我认为在文本解读上训练发散思维,可以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开辟更为广阔的信息通道。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问题的一般了解和分析,他们的阅读心理的空间张力在不断扩大。我认为文本解读的最佳结合点,就在于让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读中思疑、读中解疑,这就是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生疑的机因,鼓励他们质疑的勇气,矫正他们质疑的思路,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发散思维的运用。不管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还是教师的主导活动都贯穿着积极而严谨的思维活动,而思维的活性是指师生在以文本为依托,潜心精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展开讨论,发散思维正好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任何客体都具有多棱形的表征。其内部结构也是复杂多变的。作为认识的主体就得具有多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在文本解读中,我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梳理文本思路。文本思路是作者写作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文本思路,便于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全篇,为师生进一步讨论文本内容辟开一条途径,使学生的寻疑、质疑,教师的设疑、释疑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
体验作者情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产品,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作品所展示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包括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宗旨与意趣。
辨明事物哲理。一部作品所载负的信息量除多少之外,还有一个层面分布问题,有些作品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才能从中流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物哲理,给人点燃思想上的火花。教师探幽阐微,方能举起真理的火把去烛照学生的心灵;学生深思苦索,方能获得美的感受和思想的源泉。
探索艺术精要。解读一部作品,从某个角度讲就是一种欣赏活动。一方面作品客观上要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欣赏者要有艺术思维能力,只有这二者才能构成艺术欣赏活动。要学好一部作品并能对一部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不能忽视探求作品的艺术精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发散思维的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即认为它具有多端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潜在能力,可以使他们在阅读中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捕捉大量的信息,获取深层的知识,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力。但针对定势思维而言它又有其弱点:节奏快而不稳定,多变而不规范,求异而难以归一等问题。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处理好与其它思维形式的关系。
总之,文本解读需要建构一种比较规范而系统的思维方式,以便为我们快捷而准确地捕捉文本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左边,湖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一、训练定势思维,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基本能力。
所谓定势,是由一定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有人称它是一种经验活动。定势思维在不变的情景中有助于人们去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提供解决同类问题的策略和措施。而在变化了的情境中,定势思维又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负效应,干扰人们去重新找到新的方法,作出新的决策。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具有消极的一面而否定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正确地训练学生的定势思维,可以大大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由于内容繁多复杂,文本自身所含的信息量相当多,加之学生的阅读心理取向不正常,要么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么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这样,就很难正确解读文本。因此,我又以文本为依据,将所含的信息分成表层和隐含两大类。表层信息主要指文体特点,像阅读小说时,就总得要了解人物、环境、情节;阅读诗歌时,让学生读标题、读画面、读韵律等。而隐含信息则是指需要进行深层次分析,多方位探求才能获得的知识或者道理,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常识,如戏剧、小说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情节结构的特点、人物形象的刻画、创作风格等,我认为加强阅读思路的导引,可以帮助学生捕捉到表层信息;加强分析思路的导引,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和许多隐含信息。
如阅读小说时,人们总是要注意人物、情节和环境,所遵循的阅读思路作为有经验的人来说无外乎从这三要素入手,而初学者就很难说能够把握,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同类后继心理活动,即近乎潜意识的心理准备状态,一旦再接触同类对象,便能遵循其思路去理解和把握。至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与表达主题思想有何关系,这就要靠分析思路来完成。
在分析思路的导引中,我运用引导、暗示、比较、综合等方法配以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便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就小说分析来说,让他们懂得了小说的一般内在关系:刻画人物形象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作品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了活动的空间,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环境描写也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而情节是为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服务的。一旦学生了解到作品内部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的形态之后,那种不稳定或盲目的心理状态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混沌和紊乱的思路就全然消失了。正确的解读思路一旦构成,便是一种定势思维的形成,定势思维的形成,标志着学生的心智技能的成熟,以后他们再也不会因思路艰涩、技巧拙劣、方法不当而烦恼。
前面谈到了定势思维的弱点,所以我们在运用定势思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运用定势思维,并不排除其它思维形式的运用。恰恰相反,其它思维形式的运用可以促成定势思维的形成;第二,充分认识定势思维的局限性,并设法加以突破,以防止思维的简单化和僵化,恰当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第三,引导学生注意“相同情境”的感知和判断,避免片面性、主观性,选择和运用时要有充分的理由。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的鉴赏能力。
无论你进行哪方面的研究,总要先确定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而研究对象通常都包括诸多因素,涉及面也极为广泛。所以,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设想也是多种多样的。日本学者川喜田二创立的K・J方法对我们的文本解读深有启发,其主要内容是:请专家开座谈会,在会上每个人的思想要自由奔放,思路越新越好,无论别人的意见怎样荒谬也不许反驳。要求与会者努力寻求联合和改进他人的意见,逐步趋于丰富和完善,最后由决策人整理并作出决策。这就是发散思维运用的典型例子。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表达,按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输入――加工――储存和输出的信息流程。我认为在文本解读上训练发散思维,可以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开辟更为广阔的信息通道。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问题的一般了解和分析,他们的阅读心理的空间张力在不断扩大。我认为文本解读的最佳结合点,就在于让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读中思疑、读中解疑,这就是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生疑的机因,鼓励他们质疑的勇气,矫正他们质疑的思路,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发散思维的运用。不管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还是教师的主导活动都贯穿着积极而严谨的思维活动,而思维的活性是指师生在以文本为依托,潜心精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展开讨论,发散思维正好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任何客体都具有多棱形的表征。其内部结构也是复杂多变的。作为认识的主体就得具有多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在文本解读中,我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梳理文本思路。文本思路是作者写作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文本思路,便于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全篇,为师生进一步讨论文本内容辟开一条途径,使学生的寻疑、质疑,教师的设疑、释疑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
体验作者情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产品,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作品所展示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包括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宗旨与意趣。
辨明事物哲理。一部作品所载负的信息量除多少之外,还有一个层面分布问题,有些作品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才能从中流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物哲理,给人点燃思想上的火花。教师探幽阐微,方能举起真理的火把去烛照学生的心灵;学生深思苦索,方能获得美的感受和思想的源泉。
探索艺术精要。解读一部作品,从某个角度讲就是一种欣赏活动。一方面作品客观上要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欣赏者要有艺术思维能力,只有这二者才能构成艺术欣赏活动。要学好一部作品并能对一部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不能忽视探求作品的艺术精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发散思维的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即认为它具有多端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潜在能力,可以使他们在阅读中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捕捉大量的信息,获取深层的知识,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力。但针对定势思维而言它又有其弱点:节奏快而不稳定,多变而不规范,求异而难以归一等问题。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处理好与其它思维形式的关系。
总之,文本解读需要建构一种比较规范而系统的思维方式,以便为我们快捷而准确地捕捉文本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左边,湖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