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_白居易长恨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号称“诗王”。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汉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郑人,进士学历,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再后又升迁杭州、苏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近三千首诗。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社会关系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巩县县长,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曾任江苏徐州别驾。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刚出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他用姆指划拉的“之”、“无”两字,重试数百遍都象形不差。白居易五岁能吟诗,九岁识声律,读书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应考。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当时的诗坛领袖人物顾况看。顾况没看诗作,先看署名后,讥讽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转而又惊又喜地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白居易考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桩轶事亦传为美谈。白居易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诗歌文学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在洛阳时,还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政治生涯:为官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唐朝后备干部。这期间,白居易虽然官职不高,但很有政治热情。但是在815年6月,白居易44岁时,唐朝官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事情发生后,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查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文职官员,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越权行为;于是他被外放贬为地方官,来到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
由中央到地方,官职没升反降,而且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受此挫折,他心灰意冷,在诗作中流露出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避世求佛思想。三年后,白居易在好友崔群的帮助下,升任重庆忠州刺史。820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白居易又召回了首都西安,任中书舍人等官职。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白居易极力请求外放,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使当地百姓免除了困扰己久的旱灾之苦,这就是西湖胜景之一的“白堤”。 之后,白居易还担任过苏州刺史,七十岁时在朝中任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此时的白居易,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比起富有政治抱负的青年时期,他消极多了。但同时,白居易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员,他仍然怀抱忧国忧民之心。勤于政事,作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
个人爱好:嗜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但李白、杜甫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他们经济条件所限,与他们喝酒的人也大多是落魄文人,市井百姓等。而白居易喝的酒是自己家专门酿制的品味极高的美酒。他每次喝酒时也很排场,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也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大将军裴度、大官僚刘禹锡等。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大得可以泛舟游弋。他宴请宾客,有时就在游船上。他命仆人在船旁悬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如此看来,与李白、杜甫的苦况相比,白居易才算是真正的“酒中之仙”呢。
历史成就:诗歌
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长恨歌》作于806年,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名句流传千古。
《琵琶行》创作于816年。当时,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权奏事,又罗加了其它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州司马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遭此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至九江的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其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字字珠玑。
白居易还有不少赠酬亲朋好友的诗歌,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以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另外,白居易诗歌中最多的是杂律诗。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还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汉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郑人,进士学历,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再后又升迁杭州、苏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近三千首诗。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社会关系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巩县县长,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曾任江苏徐州别驾。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刚出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他用姆指划拉的“之”、“无”两字,重试数百遍都象形不差。白居易五岁能吟诗,九岁识声律,读书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应考。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当时的诗坛领袖人物顾况看。顾况没看诗作,先看署名后,讥讽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转而又惊又喜地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白居易考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桩轶事亦传为美谈。白居易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诗歌文学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在洛阳时,还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政治生涯:为官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唐朝后备干部。这期间,白居易虽然官职不高,但很有政治热情。但是在815年6月,白居易44岁时,唐朝官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事情发生后,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查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文职官员,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越权行为;于是他被外放贬为地方官,来到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
由中央到地方,官职没升反降,而且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受此挫折,他心灰意冷,在诗作中流露出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避世求佛思想。三年后,白居易在好友崔群的帮助下,升任重庆忠州刺史。820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白居易又召回了首都西安,任中书舍人等官职。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白居易极力请求外放,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使当地百姓免除了困扰己久的旱灾之苦,这就是西湖胜景之一的“白堤”。 之后,白居易还担任过苏州刺史,七十岁时在朝中任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此时的白居易,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比起富有政治抱负的青年时期,他消极多了。但同时,白居易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员,他仍然怀抱忧国忧民之心。勤于政事,作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
个人爱好:嗜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但李白、杜甫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他们经济条件所限,与他们喝酒的人也大多是落魄文人,市井百姓等。而白居易喝的酒是自己家专门酿制的品味极高的美酒。他每次喝酒时也很排场,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也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大将军裴度、大官僚刘禹锡等。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大得可以泛舟游弋。他宴请宾客,有时就在游船上。他命仆人在船旁悬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如此看来,与李白、杜甫的苦况相比,白居易才算是真正的“酒中之仙”呢。
历史成就:诗歌
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长恨歌》作于806年,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名句流传千古。
《琵琶行》创作于816年。当时,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权奏事,又罗加了其它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州司马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遭此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至九江的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其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字字珠玑。
白居易还有不少赠酬亲朋好友的诗歌,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以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另外,白居易诗歌中最多的是杂律诗。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还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