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的三个文人是谁?

 我来答
校易搜全知道
2023-06-20 · 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
校易搜全知道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东汉末年,时局混乱动荡,曹操却能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广泛吸收和拉拢文人名士,即使这些人骂他像狗一样,也会“爱才”,原谅他。而曹操却对几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表现出惊人的言行,对他们上演了一系列的侮辱和屠杀。这不禁让人疑惑:标榜爱惜人才的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

米芾是一个纯粹的书生,但他自立自强,愚昧无知,甚至狂妄不羁。没想到,这个对政治一无所知的青年文豪,竟然在曹操面前破口大骂,而且言论颇多,激起了曹操的强烈反感和不满。对于这样一个不识时务、藐视权贵的腐败文人,曹操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那就是通过“不令其坐下”、“令其为鼓官”、“不起身送行”等手段,故意忽略礼仪,羞辱人格。

曹操当然是聪明人。他知道如果杀了米芾,一定会让其他士人感到寒心,于是开始“借刀杀人”,派米芾去荆州执行任务。结果勇士黄祖因无礼被砍头。

与三国愤青米芾不同,孔融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政治家。孔融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官厚禄,声名显赫,有望成为一代知识分子领袖。孔融,一个著名的人,总是看不起曹操。他失去地盘来到许都后,孔融认为他是为汉献帝效力,而不是为曹操效力,不买曹操的账。这让当政的曹操很恼火,萌生了杀孔融的念头。但是因为北方的局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广为传播,曹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到建安十三年,北方局势平定。统一前夕,曹操指使部下诬告孔融“图谋不轨”,与米芾发生了“龃龉”,杀了孔融,弃城而逃。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

第三个被曹操杀死的人是崔琰。虽然他不是一个完全的学者,但他代表了当时整个贵族集团,也代表了聚集文化精英的文人阶层。崔琰表面上是投降了曹操,但他真的不服,尤其是对曹操自封的越王魏。对于杨循这个自己推荐却又同意曹操称王的门生,崔琰实在是忍无可忍。他只是用前任的口吻给杨循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信,信中包含了“时变则乱,时变则乱”的“反句”。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把他囚禁起来。然而,崔琰在被关押期间不仅不老实,甚至还“联客,似市井人”,与那些不肯投降的文人搞反动党派和非法活动。这是曹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所以他用“文字狱”来除掉这个爱出风头的名人。

由此可见,曹操一方面实行“任人唯贤”,吸收、笼络、重用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坚持“宁教天下负,不教天下负”的用人原则。对于愿意臣服于自己的文人,给予他们高官厚禄,信任他们,尊重和爱护他们;但对于那些不肯臣服,不愿与自己合作,甚至有其他想法的知识精英,曹操会不惜背负杀害知识分子的千古骂名,还要对他们进行残酷恶毒的打击,以此杀鸡儆猴,消除他的皇帝之路的障碍。有趣链接:陈琳痛骂曹操。曹操为什么不杀他?

三国争霸时期,大才子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文章,诅咒曹操。他诅咒曹操祖上几代人在一起,以至于曹操看了之后头上风疾怒。

按说,曹操很生气。以他的脾气,很可能杀了陈林。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抓住陈琳,质问:“你可以骂我,为什么要骂我的祖宗?”陈琳无奈地说了这么一句:“箭在弦上,我不得不听。”意思是他被命令写文章的时候,满脑子的想法,满满的热情,玩得很开心,所以骂的太多了。曹操听了陈琳隐晦的说辞,居然心领神会,认为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是个人才。所以曹操青岛恒信卡不但没有杀陈林,反而留他做秘书!摘自《三天读懂五千年趣闻传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