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轻武器的疯魔历史
机枪上刺刀、步枪对空瞄——二战日本轻武器的疯魔历史。
昭和时期的日本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走上了一条军部绑架国家,军事冒险转移矛盾、矛盾扩大制造更大军事冒险的疯狂道路,最终走向穷途末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实这条疯狂的道路也影响了日本轻武器发展,和之前的明治时期、大正时期相比,昭和时期日本的轻武器研发也变得愈加极端、愈加疯魔。
昭和时期的日本轻武器研制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把士兵视为炮灰和消耗品,一些武器装备只满足最最基本的性能,恨不得只要拿得起打得响就行,携行安全、使用性能都不考虑。这种极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部九四式手枪。
该枪不是日军军官自费购置的配枪,而是作为公发品配发给重武器操作手、坦克兵、飞行员作为自卫武器的,为了简化生产降低成本,连起码的携行安全性都不要了,用了一个外露式扳机连杆,在手枪上膛的情况下不扣扳机,压到侧面这个扳机连杆就有可能走火。
而昭和时期日本轻武器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常常为了一些并不实用的功能大费周折,哪怕这种功能很少用也不管,一定要考虑到,要充分挖掘出每一件武器的每一分“战斗力”,这就是今天要讲的故事。
刺刀作为步枪的附属品,在白刃格斗的时候有一定的用处,但是随着战争形式的现代化、战场上火力越来越强,白刃格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种趋势在二战战场上已经很明显了,但是作为一种备份的战斗手段,二战时期的步枪普遍还是保留了刺刀。
可是昭和时期的日本人觉得这还不够,轻机枪手遇到白刃格斗怎么办呢?皇军的武士怎么能束手就擒呢?不行!轻机枪也要上刺刀!于是他们在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上也增加了刺刀座,可以插上三十年式刺刀进行白刃战。
但是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枪身超过10kg,又不像步枪那么好抓握,装上刺刀进行白刃格斗基本不可能,后来的实战也证明了这个刺刀根本用不着,可是昭和的日本人不管,非要装。
还是说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昭和时的日本人为了尽可能提高轻机枪的“战斗力”,要求给轻机枪增加光学瞄准镜,于是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上就多了一个瞄准镜燕尾槽,可以装一个2.5倍的光学瞄准镜。
光学瞄准镜对射击准确性的提高其实是有条件的,主要是对单发射击帮助比较大,在短点射中,对首发的命中率有帮助,理论上说对第二、第三发的命中率有一定帮助,但是帮助很小,而长点射的话则毫无帮助,因为不能抑制机枪枪口跳动造成的射弹偏差。
轻机枪是一种卧姿、用两脚架支撑枪身、抵肩射击的自动武器,架枪条件虽然比步枪要好,但依旧不够稳定,在这个不稳定的平台上打短点射、长点射,射弹散布偏差是很难克服的,即使加装了光学瞄准镜也用处不大,至多提高了首发命中率,还有就是可以用这个小倍率瞄准镜当简易望远镜,观察远处目标。
所以虽然说这个光学瞄准镜不是一点用都没有,但是用处真心不大,对机枪性能提高非常有限,但是为了这一点点“优势”硬要装,日本人真够执着的。
九九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的换代产品,使用日式7.7mm步枪弹,枪口动能和致伤效果要比三八式步枪的6.5mm步枪弹好。但是在设计九九式步枪的时候,昭和日本人的顽固、偏执又来了,非要在枪身下方安装一个钢丝单脚架。
按照日本人的想法,这个单脚架是让士兵在坐姿或者跪姿射击时打开支撑枪身,提高射击稳定性,但是在战场上士兵很难有从容架枪射击的机会,更多的是短停射击,在跃进中短促停下,以站姿、跪姿或者坐姿迅速出枪击发,很少有机会打开这个单脚架撑好枪慢慢打。所以这个单腿架到最后沦为累赘,在后期生产的九九式步枪上干脆取消了。
步枪作为单兵武器,设计指标中本就不必考虑对空射击,步枪手集中火力用排枪对空射击的打法在实战中是有的,但是这是万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属于应急手段,没有必要在设计步枪的时候专门考虑这种需求。但是昭和年代的疯狂逼得日本人要挖掘出步枪的每一分战斗力,真的给九九式步枪增加了对空射击瞄准具。
按照日军教范,使用这个对空射击瞄准具时要展开立框式表尺两边的对空表尺,目测估算飞机的航向、速度,估算出提前量,判断应当使用对空表尺上的哪个刻度瞄准,然后开枪射击。要用这种方式打中敌机简直是天方夜谭!
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年,日军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境地,此时的九九式步枪生产又跳到另一个极端:用大量劣质木料生产枪托护木;金属零件没有经过打磨,留有大量粗糙的加工痕迹;原本的可调式表尺也取消了,改为一片固定的金属片打了个洞当觇孔,这些粗制滥造的九九式步枪伴随着日军走向了疯狂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