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价值观是怎么产生,确立,发展,变化的
展开全部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l)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在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地球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技征服地球的信念破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技的作用与合理性限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接近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意涵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问题日益突出。
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或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化,促进社会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体系,确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信仰、理想、信念,努力克服精神生活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价值规范既是社会生活意义与秩序的表现形式,又是社会资源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约束条件。
任何范导人类行为的价值与规范都产生于人的交往关系之中,而交往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关系,要使这种关系保持一种稳定性和有序性,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作出价值预期,而使预期成为可能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的社会作为可能因遵守某些规则而呈现出重复性特征,即行为具有规范性,规范性成为了价值预期实现的一个条件。社会行动规范性的意义是通过概念体系的建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行动的规范性意义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知识形式来范导个人行为的。
价值规范是一种行为准则,或是一种导向群体共同价值的规则体系。恰如价值学理论的代表人物W·M·乌尔班所说:“建立一种规范也是建立一种真理或一种知识形式。”这种知识形式不仅向社会提供合法性的来源,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话语方式,它不仅使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能够自发地组成或被自觉地整合成为有序的社会,而且它还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使得社会控制日益成为一种自我认知的基本条件。
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而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相伴随,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公认的价值理念。这种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关于自身如何更好地生存所普遍形成的信念,它们正在成为人类公认的价值原则和活动准则。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工业文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在市场经济下,人的物质欲望是以追求抽象的“物”——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对抽象的、一般的物质财富的追求,必然会诱发出拜金主义。物欲的膨胀会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阻滞人们的精神交往与沟通,精神生产这片高尚的领地也会受到功利主义的污染。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说在工业文明的早期,勤俭还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那么,随着牟利性的生产对消费的影响,必然会刺激起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造成消费主义的祸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20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垄断性,使贫富差距更为扩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的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高雅文化被冷落,低俗文化充斥着文化市场。
现在,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由于缺乏精神的支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精神病患者增多。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个体为轴心,以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利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起来的价值理念体系。个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是相对于国家的个人,相对于人类的国家,相对于宇宙的人类,因而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实际上既是个人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国家中心主义的(相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宇宙而言)。
因而人类整体和自然界的权益就无法得以保障。这样,一味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体,就可能使人类整体和自然界成为无人保护的受害者。而且,实利的获得从根本上说就是财富的占有,而财富最终来源于并非其资源取之不尽的自然界,并且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总是无限的。这样,对实利的自由追求(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种自由追求必然变成贪得无厌的无限追求),加上人口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有限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乃至枯竭,必然导致为占有更多财富而引发的各种争斗乃至战争,从而必然导致人类整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人类个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压力。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缺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来,而且已经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主要可以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关系来看。
从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由于过分刺激对实利的欲望和鼓励对实利的无限追求,人日益被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欲望是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而欲望又在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来看,由于作为实利的社会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而人变得日益贪得无厌,因而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在今日世界的人不仅普遍感到自己像是被推上快车道的车身不由己,活得很累,而且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这样一来,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吸毒、性乱、邪教、自杀等反社会、反生理行为流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生理条件方面和环境条件方面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平等,因而即使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方面平等,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当代,这种不平等不仅突出地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而且更深层地表现为富人与穷人、强者与弱者的对立,而这是当代公正理念所难以解决的,因为当代的公正理念是以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平等为目的的。
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来看,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国家化,国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非常特殊的利益实体。国家以维护本国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为由,建立强大的国防和庞大的军队,以他国为假想敌人。为了维护、扩展本国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诉诸武力。其结果,国际社会强弱悬殊,弱肉强食,战乱不已。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不断向自然开战,把地球看作是用之不竭的宝库,野蛮地掠夺地球。在人类真正成为地球的主人的同时,地球再也承受不了人类的蹂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人类虽然已经普遍确立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但这种理念无法抵御人类日益张大的“胃口”。
事实表明,人类如果不努力克服主宰自己的价值理念的缺陷,人类将会在自己的辉煌中走向灭亡。因此,今天人类需要反思和批判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克服现行价值理念的缺陷,使之走向完善、合理。根据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点和缺陷,人类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这些价值理念,而是应该对这些理念作适当的限制和调整,并另外补充一些必要的新理念。这也许就是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的未来走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l)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在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地球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技征服地球的信念破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技的作用与合理性限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接近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意涵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问题日益突出。
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或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化,促进社会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体系,确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信仰、理想、信念,努力克服精神生活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价值规范既是社会生活意义与秩序的表现形式,又是社会资源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约束条件。
任何范导人类行为的价值与规范都产生于人的交往关系之中,而交往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关系,要使这种关系保持一种稳定性和有序性,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作出价值预期,而使预期成为可能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的社会作为可能因遵守某些规则而呈现出重复性特征,即行为具有规范性,规范性成为了价值预期实现的一个条件。社会行动规范性的意义是通过概念体系的建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行动的规范性意义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知识形式来范导个人行为的。
价值规范是一种行为准则,或是一种导向群体共同价值的规则体系。恰如价值学理论的代表人物W·M·乌尔班所说:“建立一种规范也是建立一种真理或一种知识形式。”这种知识形式不仅向社会提供合法性的来源,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话语方式,它不仅使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能够自发地组成或被自觉地整合成为有序的社会,而且它还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使得社会控制日益成为一种自我认知的基本条件。
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而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相伴随,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公认的价值理念。这种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关于自身如何更好地生存所普遍形成的信念,它们正在成为人类公认的价值原则和活动准则。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工业文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在市场经济下,人的物质欲望是以追求抽象的“物”——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对抽象的、一般的物质财富的追求,必然会诱发出拜金主义。物欲的膨胀会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阻滞人们的精神交往与沟通,精神生产这片高尚的领地也会受到功利主义的污染。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说在工业文明的早期,勤俭还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那么,随着牟利性的生产对消费的影响,必然会刺激起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造成消费主义的祸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20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垄断性,使贫富差距更为扩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的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高雅文化被冷落,低俗文化充斥着文化市场。
现在,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由于缺乏精神的支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精神病患者增多。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个体为轴心,以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利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起来的价值理念体系。个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是相对于国家的个人,相对于人类的国家,相对于宇宙的人类,因而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实际上既是个人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国家中心主义的(相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宇宙而言)。
因而人类整体和自然界的权益就无法得以保障。这样,一味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体,就可能使人类整体和自然界成为无人保护的受害者。而且,实利的获得从根本上说就是财富的占有,而财富最终来源于并非其资源取之不尽的自然界,并且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总是无限的。这样,对实利的自由追求(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种自由追求必然变成贪得无厌的无限追求),加上人口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有限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乃至枯竭,必然导致为占有更多财富而引发的各种争斗乃至战争,从而必然导致人类整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人类个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压力。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缺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来,而且已经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主要可以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关系来看。
从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由于过分刺激对实利的欲望和鼓励对实利的无限追求,人日益被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欲望是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而欲望又在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来看,由于作为实利的社会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而人变得日益贪得无厌,因而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在今日世界的人不仅普遍感到自己像是被推上快车道的车身不由己,活得很累,而且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这样一来,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吸毒、性乱、邪教、自杀等反社会、反生理行为流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生理条件方面和环境条件方面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平等,因而即使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方面平等,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当代,这种不平等不仅突出地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而且更深层地表现为富人与穷人、强者与弱者的对立,而这是当代公正理念所难以解决的,因为当代的公正理念是以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平等为目的的。
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来看,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国家化,国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非常特殊的利益实体。国家以维护本国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为由,建立强大的国防和庞大的军队,以他国为假想敌人。为了维护、扩展本国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诉诸武力。其结果,国际社会强弱悬殊,弱肉强食,战乱不已。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不断向自然开战,把地球看作是用之不竭的宝库,野蛮地掠夺地球。在人类真正成为地球的主人的同时,地球再也承受不了人类的蹂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人类虽然已经普遍确立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但这种理念无法抵御人类日益张大的“胃口”。
事实表明,人类如果不努力克服主宰自己的价值理念的缺陷,人类将会在自己的辉煌中走向灭亡。因此,今天人类需要反思和批判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克服现行价值理念的缺陷,使之走向完善、合理。根据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点和缺陷,人类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这些价值理念,而是应该对这些理念作适当的限制和调整,并另外补充一些必要的新理念。这也许就是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的未来走向。
杭州亦博
2024-12-03 广告
2024-12-03 广告
(1)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货币、税务政策,对所处行业的扶持或者限制政策(2)社会状况:包括社会的消费习惯或趋势,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分布的变化,主要客户群体状况(3)技术因素:所处行业技术发展状况,技术的可替代性,最新的技术趋势(4) 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杭州亦博提供
展开全部
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l)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l)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