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吹葫芦丝危害
长期吹葫芦丝危害如下:
1、手指损伤。如果长期使用不正确的手法吹葫芦丝,可能会使手指的软组织受到慢性损伤,如果吹葫芦丝时用力过猛,还可能造成骨折。
2、脑供血不足。如果吹葫芦丝时使用错误的换气方法,可能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头痛等不适症状。
3、情绪波动大。如果过度练习依然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可能会增加精神方面的压力,出现焦虑、烦躁或者抑郁等负面情绪。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淳朴,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室,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
上面开着几个音孔,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这种乐器以葫芦做为气室,葫芦口做为吹口,通体长约30厘米。常见三管,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的葫芦丝。无论竹管多少,多以中间的竹管为主管,其余为副管。
主管上开几个音孔,一般前六后一,传统的葫芦丝副管上方不开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个洞,用塞子堵住,塞子与管身之间有线连接,需要时则用小指将其打开。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
这样更方便于在演奏时对副管音的反复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灵活。吹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时开启,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持续的单音相衬托,通常是一管发a音,一管发e音,产生和声效果。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紧贴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线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用三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主管用于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1. 手指损伤:如果吹奏时用力过猛,可能会导致手指关节骨折或脱臼。
2. 脑供血不足:吹葫芦丝需要用气,如果用气过度,可能会导致呼吸急促,头晕,甚至会影响脑供血。
3. 情绪波动大:如果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好,长期吹奏可能会引起情绪波动。
4. 对音乐热情的丧失:如果过度练习,且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受到打击,可能会消磨对音乐的热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