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兵器

 我来答
高许许爱教书
2023-06-17 · TA获得超过36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6.5万
展开全部

战国青铜兵器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统一与反统一的战争空前激烈。襄平城,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到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在短短的七八十年里,几乎无时无刻不与战争相关联。

公元前三世纪初,燕昭王派出大将秦开北逐东胡,东略朝鲜,自燕山山脉到朝鲜半岛清川江口,一举将东北地区南部揽入燕国的版图。为了巩固军事成果,燕国自西向东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在五郡的北边筑起了一道几千公里的长城。

其中以襄平为首府的辽东郡,北通东北腹地,东连朝鲜半岛,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是燕国下大力重点经营的边郡。

然而,秦国统一的风暴还是来了。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并准备向燕发动进攻。燕太子丹一面与赵国残余势力联合拒秦,一面计划刺杀秦王政。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执行刺秦的计划失败,反让秦王抓住口实。公元前226年,秦军大败燕、代联军,攻占燕都蓟城。

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以襄平为都城,据守抗秦。秦将李信紧追不舍。面对危局,燕王喜被迫斩太子丹于衍水,将首级送咸阳向秦王谢罪。秦军暂罢进攻。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挥师东进,攻下襄平城,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国时期青铜兵器的制造愈加精良。以下介绍几件辽阳出土的青铜兵器。

战国秦昭王“卌年上郡守起造”铭青铜戈

戈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杀伤性极强,尤其适于在战车上进攻时使用。由防卫性武器干(盾牌)和进攻性武器戈组成的“干戈”一词,成为兵刃相见或战争的代称。

此件青铜戈1985年于东京陵乡沙坨子村出土。援残长7厘米,内长9厘米,胡长12厘米。此戈胡上三穿,内上一穿,刃部锋利,光泽黑亮。

铭文划刻在内的两面,正面“卌年上郡守起造,漆工师□,丞铭,工隶臣窃”三行十七字,背面刻“□平周”三字,篆书体。郡守、工师、丞、工都是官职名。上郡、漆、平周为地名。经考证:卌年,为战国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 267);起,为秦国名将白起;上郡,地在今陕西榆林;平周,地在今山西介休。铭文的内容大致是:“此戈铸于秦昭王四十年,上郡郡守白起负责督造,铸地为平周”。 

秦国的戈出土于燕境辽东郡襄平城东南衍水边,应与两国战事有关。公元前226年,秦军的金戈铁马席卷而来,杀到了襄平城。兵败无能的燕王喜杀了儿子太子丹,用太子丹的人头向秦王谢罪,获得四年的苟存。公元前222年秦军复进,在一片血火刀光的嘶杀声中,燕国覆灭。传说铜戈出土地沙坨子(今太子岛)就是太子丹殉难之处。

战国“衍”字铭青铜矛

青铜矛最早见于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完整的矛由青铜的矛头、木或竹制成的矛柄和套于柄末端的青铜镦三部分组成。青铜矛有着强悍的实战性能,收出迅急、远近相顾,极具刺杀威力,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刺杀兵器。

矛的形制看似简单,却通过尺寸长短的不等、叶体形状的不同、血槽形式的变化、双系位置的安排、装饰风格的迥异,而有着丰富的样式,既符合实战的需要,又能满足仪仗的形式。

“衍”字铭青铜矛,1977年小南门外兴隆三队出土。长14.5厘米,宽3.4厘米,厚2.9厘米。正中脊部凸起,脊两侧有血槽。圆筒形銎,骹上一孔。狭前锋,刃锋锐利,矛体剖面呈菱形,凝重坚实。

骹中部双面划刻篆书铭文,一面四字“□造杜阳”,一面“衍”字。太子河,战国时称“衍水”,是燕国辽东郡首府襄平城旁的一条河流。因此,矛上的这个“衍”字足以让我们激动起来。不难想象,年轻的燕国士兵手执刻有“衍”字的铜矛,用来激励自己誓死保卫国土的斗志。然而,公元前222年,燕国士兵最终也未能挡住秦军的强大进攻,在一片刀光血影的厮杀声中,燕国灭亡了。

战国青铜剑 

青铜剑是古代贵族与战士佩带的用以格斗击刺的兵器。我国青铜剑始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制作技术达到高峰,佩剑也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嗣后,一直延续到秦汉。东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此剑为战国青铜剑剑身,1981年辽阳市北郊三道壕出土。长55厘米,宽4.6厘米,柄长7.9厘米,范铸。剑身修长,中部起脊直通剑锋,双刃犀利,菱形剑格,扁圆茎。整体造型古朴端秀,剑身脊长与两刃保持平行,至锋处尖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