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诸葛亮的评价

我要得是《三国志》里面的评价不是演义里面的。有人说当时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并没有的要重用,诸葛亮一生也并非如此传奇,他临终时设下离间计害死魏延和杨仪那么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 我要得是《三国志》里面的评价不是演义里面的。有人说当时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并没有的要重用,诸葛亮一生也并非如此传奇,他临终时设下离间计害死魏延和杨仪 那么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呢?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95569c32d
2008-04-13 · TA获得超过17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4万
展开全部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扶助刘备父子治理蜀国数十年,陈寿《三国志》评价,“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蜀地的百姓也在诸葛亮死后追思景仰,“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1)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田畴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2)由刘璋父子治下的“肌膏草野”,到刘禅降晋时仍然“百姓布野,余粮栖亩”,“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3)后来人们对诸葛亮的治国功绩给予的评价就更高了,并且由治国功绩上升到完善人格的称颂。随之又添人了文学渲染,迷信的色彩,从其人到其事都被神化了。从君主官僚、文人学士,到普通百姓,历代以来真正达到“众口一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奇观,形成了在中国古今社会所独有的文化现象——“诸葛亮现象”。 今天我们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就不能仍然沉缅于神话演义的层面,也不能为诸葛亮究竟是儒家、道家抑或法家而无谓地争论,而应用现代历史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法律哲学的方法来科学解读,总结、阐释这一人类文化的杰出遗产本文拟通过对建构“诸葛亮文化现象”基础的治国思想的分析并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对其作一不揣浅随的探索。 三国时期与春秋战国相似,社会处于文化转型期。(4)。地方豪强大量兼并土地,形成恶性膨胀的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日益瓦解,两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学地位开始动摇。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纷起,这一切都使东汉社会处.在沉重的危机之中。由于社会动荡、群雄并争,社会思想从稳定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原来被两汉统治者罢黜的百家都得以复兴,被独宗的儒术面临着革命性的发展。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就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髓。 一、明罚信赏的法治精神 法治在诸葛亮治国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法治思想贯彻于其治国思想的每一方面。诸葛亮法治思想的内涵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法治思想与先秦申韩的任法思想和西汉奠其端、隋唐达极盛、历代延用的后来构成世界一大法系的中华法系的儒教下的“德立刑辅”思想截然不同他的法治的核心不是儒家以礼为中心的有等差的道德,而是适应于社会转型期的富国强民、有利于社会总体发展的价值原则是“昭平明之治”的法治。贺麟教授曾将诸葛亮的法治与申韩式的法治、近代西方民主式的法治并称为人类法治三类型,称是“诸葛亮式的法治或基于道德的法治”,虽然他这种区分未必科学,对所谓“道德”的含义也没有作详细的分析,但他指出诸葛亮的法治“有信赏罚,严纪律,去偏私,公平开明”的特点,有其独有的内涵,则是准确的。(5)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试从以下分析其内容:(6) (一)将人类社会中有利于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秩序稳定的一般价值原则“严、公、明、廉、信、忠”等范畴、原则置于法律规范之上,偶于其中,贯彻于立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律运行过程之中,使法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用。这在古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农业生产方式之上的东方专制主义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他治蜀得以成功的关键,也是“威畏而爱之”的根本原因。这一强调价值基础的法治模式自然与申韩式的法治截然有别。申不害、韩非子虽然也强调“有法必依、信赏明罚”,但却存在忽视法的人道主义价值的构建,“重法不人重人”,“独制天下而无所制”的弊病,必然走向秦始皇式的暴政。而儒家的法制虽然“德主刑辅”,但其“德”是建立在“礼”也即宗法伦理之上的价值,公然强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使法在特定社会阶层面前失去了效用,必然阻滞法律的实现。(7) (二)主张“明法”,反对“滥刑”,刑罚讲求人道主义。诸葛亮认为“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8),如果赏罚不明,就会造成“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9)的局面,给国家带来危害。在刘备集团据有蜀地之后,为了让蜀地尽快得到治理,诸葛亮立即厉行法治,他亲自组织了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制定了蜀汉的重要法典《蜀科》,同时他:还相继制定了《法检》、《科令》、《五惧》、《六恐》、《七戒》、《八务》等法规,作到上下“皆有条章”,“教令为先,诛罚为后”“(10),俾使法制完备。 同时诸葛亮重视实法治的具体落实“决狱”,他说“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11)。强调决狱行刑要慎重,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放掉坏的。在刑罚中讲求人道,纵观诸葛亮用法,虽“竣急”而不残酷,对李平、廖立等人的处理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刑事政策灵活,强调“教化在先”。在有名的《答法正书》中诸葛亮阐述了建立蜀汉之后之所以厉行法治而且是严法”的道理,“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荣;荣恩共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在这里诸葛亮一方面强调依法而治的重要?又指出法律要因时而制,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他比较了蜀汉与西汉初年的区别,认为汉初因为秦王朝有法无道”,“政苛民怨,急需缓刑息民,因此汉高祖“弘济”,废除了秦朝残暴的法律,只“约法三章”,却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而蜀汉由于此前刘璋父子统治时,昏庸懦弱,法纪不明,地方势力专权放任,致使一片混乱。在此时就必须制定严法,以打击豪强,制裁放纵。另外诸葛亮还强调将厉行法治与加强教育相辅而行,使法真正实现“赏以兴功,罚以禁奸”的目的。因此他主张“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12) 晋人习凿齿在评价诸葛亮的法治时说:“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怨,天下有不服者乎!渚葛亮于是可谓能用法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13)这种赞许并不过分,事实上在三国以后的中国其他王朝也再未出现过象诸葛亮励行法治所得到的治国效果。 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虽然充满了创造的智慧,但却并非无源之水。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渊源上看,他主要吸收了《管子》法、礼合一的法律思想。《管子·心术》上解释礼说“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论义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同孔子讲的“礼”是有区别的。(同上文)解释法说:“法者,所以国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谬禁诛以一之也。”就是说法是人们共同遵守而带有强制性的规范。同时对礼与法都作了肯定,强调礼的社会价值内涵和法和统一规范性。诸葛亮就是对《管子》这种礼法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从礼的义、理、宜的价值中派生出一系列价值原则,并与法结合起采。 二、求道养德的知行合一哲学观 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不是哲学家,但却并不是说他没有哲学思想,他治国之所以取得突出成就是与其“求道养德”的知行哲学观分不开的。诸葛亮没有留下专门的哲学文献,但从其文集中依然可以理出其哲学思想的线索。 (一)“循名求实”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辩证认识论。诸葛亮的哲学思想是在“广学精择”先秦诸子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他吸收了墨子、管子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并作辩证的发展。他认为“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14)人只有广泛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规律,才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而要认识这些规律就要耳听、目视、博学,广泛吸取别人的意见,前人的经验,“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15)正因为“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16)所以“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17)通过感官与外物接触,使心与物接,才能达到“智”、“神”的境界。要正确处理政事“觉悟其意”就要做到不疑不惑,思近虑远。 (二)“修身养德”的知行合一实践观.诸葛亮在有名的《戒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才。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o”在这里诸葛亮将其认识论与人生实践联系起来,要“行”也即实践,就须“明志”,要“明志”,首先就要在主体环节“澹泊”,“静”,就是不要在外物到来接触之前就急躁妄动,而应在“静”观中修养自己的身心。同时要“俭”,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静”而又“俭”,才澹泊于世俗名利,正确立志“明志”,才能“致远”,也就是担当天下大任,实现远大的报负。这里可以明显看出诸葛亮受《管子》四篇中“静因之道”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作了创造性的发展,他在“静”、“道”等哲学范畴中融入了“德”这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维贤维德,可以服人”,“善积者昌,恶积者丧”(18)。因此诸葛亮强调人要志存高远,强毅”,“意气慷慨”,从而“忍屈伸”,“除嫌吝”,才能不忧“淹留”,不患“不济”(19),才能制胜于天下。这种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开放创造的信念,为其以后的政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达权变的谋略思想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豪杰并起”,谋略家也纷纷涌现,谋略权术思想的发展也极一时之盛,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在这些群星中最为璀璨的则非诸葛亮莫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葛亮之所以成为智慧的化身,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诸葛亮的治国思想,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其谋略思想。他对先秦诸子及游士策士的思想广泛学习,结合实践斗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谋略思想体系这里限于篇幅仅从两个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一)“三分天下”的远见卓识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曹操已统一北方,傲视群雄,想尽快一统天下,孙权据有江东、三代经营,已有雄厚的政治基础刘表、刘璋、张鲁、马超等虽然势力不大,却也各有地盘,唯有他“智术短浅,遂用猖獗”(20),身无立锥之地,依然寄人篱下。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预测能力,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后,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科学论断,并为刘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壮大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策略。(1)消灭较为弱小的刘璋,刘表势力,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2)此后,对内革新政治,积蓄力量,改善同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后方;(3)联合孙权,孤立曹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4)捕捉战机,从宛洛和秦川分兵两路,采取钳形攻势,北伐灭曹,收复中原,最终统一天下。终诸葛亮一生,都是按照这一总的战略方针去执行的,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深谋远虑确实无与伦比。 (二)以弱图强的赤壁决战 赤壁战前,曹操已占去刘表大半地盘,刘备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诸葛亮以其过人的胆识,去柴桑拜见孙权,说服孙权与曹操决战。在说服孙权的过程中渚葛亮充分运用其谋略,一方面欲擒故纵,在气势上降服了孙权,一方面又客观地分析了双方力量对比,阐清战而必胜的原因。赤壁之战决胜在于周瑜,可是最大的赢家却是诸葛亮,战后,刘备的势力不仅占据了荆州,又据有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兵力大为增强。 四、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纵观三国各路诸候,政治、军事、外交常常结合在一起,任何一项成功的政治军事活动都离不开外交策略的配合。诸葛亮非常熟悉春秋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人的外交谋略,并将这些前人的智慧灵活应用于自己的外交实践。在诸葛亮的治国思想中“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后来虽然屡遇挫折,但他一生都在坚定地执行,为他治蜀,伐魏创造了条件。赤壁之战以后,孙刘联盟大为巩固,刘备集团“借得荆州”,取得益州、汉中、力量........................................................................

详见:
http://cache.baidu.com/c?word=%D6%EE%B8%F0%C1%C1%3B%B5%C4%3B%B9%A6%BC%A8&url=http%3A//book%2Etiexue%2Enet/content390930/&b=0&a=3&user=baidu
深秋de早晨
推荐于2016-12-02 · TA获得超过117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一、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二、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835379.html?si=1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诸葛维亮
2008-04-23 · TA获得超过26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5.9万
展开全部
朱子论孔明语录
宋·朱熹
摘自《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六 历代三
【】内摘自网络版《朱子语类》,其它根据《诸葛亮研究集成》中引用的文字和句断修改过。
网络版地址: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D7%D3%B2%BF/%C6%E4%CB%FB/%D6%EC%D7%D3%D3%EF%C0%E0/GZ14.HTM

【问:“先主为曹操所败,请救于吴。若非孙权用周瑜以敌操,亦殆矣。”曰:“孔明之请救,知其不得不救。孙权之救备,须着救他,不如此,便当迎操矣。此亦非好相识,势使然也。及至先主得荆州,权遂遣吕蒙擒关羽。才到利害所在,便不相顾。”】

【刘备之败于陆逊,虽言不合轻敌,亦是自不合连营七百余里,先自做了败形。是时孔明在成都督运饷,后云:“法孝直若在,不使主上有此行。”孔明先不知曾谏止与否,今皆不可考。但孔明虽正,然盆。法孝直轻快,必有术以止之。】

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子房之学出于黄老;孔明出于申韩,如授后主以六韬等书与用法严处可见。若以比王仲淹,则不似其细密。他却事事理会过来。当时若出来施设一番,亦须可观。

或问孔明曰南轩言其体正大,问学未至。此语也好。但孔明本不知学,全是驳杂。子房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
(最后一句网络版作“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意思很不一样……)

问孔明兴礼乐何如?曰:“也不见得。孔明都是礼乐中人也,只是粗底礼乐。”
(这句网络版作“也不见得孔明都是礼乐中人,也只是粗底礼乐”……)

器远问诸葛武侯杀刘璋是如何?曰:这只是不是。初闻教先主杀刘璋,先主不从。到后来先主见事势迫也,打不过便从他计。要知不当恁地行计杀了他。若明大义,声罪致讨,不患不服。看刘璋欲从先主之招,倾城人民愿留之。那时郡国久长,能得人心如此。

【毅然问:“孔明诱夺刘璋,似不义。”曰:“便是后世圣贤难做,动着便粘手惹脚。”】

诸葛亮之事,其于荆蜀亦合取。当日草庐亦是商量准拟在此,但此时不当恁地。若是恁地取时,全不成举措。如二人视魏而不伐,自合当取。兼在是时,舍此无以为资。若能声其罪,用兵而取之却正。但当时刘焉父子亦得人情,恐亦未易取。伯丰问圣人处此,合如何?曰:“亦须别有个道理。若似如此,宁可事不成。只为后世事,欲苟成功;欲苟就便有许多事。亮大纲却好,只为如此,便有斑驳处。”

诸葛孔明天资甚美,气象宏大。但所学不尽纯正,故亦不能尽善。取刘璋一事,或以为先主之谋,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当时多有不可尽晓处。如先主东征之类,不见孔明一语议论。后来坏事,却追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孔明得君如此,犹有不能尽言者乎?先主不忍取荆州,不得已而为刘璋之图。若取荆州,虽不为当,然刘表之后,君弱势孤,必为他人所取;较之取刘璋,不若得荆州之为愈也。学者皆知曹氏为汉贼,而不知孙权之为汉贼也。若孙权有意兴复汉室,自当与先主协力并谋,同正曹氏之罪。如何先主才整顿得起时,便与坏倒,如袭取关羽之类是也。权自知与操同是窃据汉土之人。若先主事成,必灭曹氏,且复灭吴矣。权之奸谋,盖不可掩。平时所与先主交通,姑为自全计尔。或曰孔明与先主俱留益州,独令关侯在外,遂为陆逊所袭。当时只先主在内,孔明在外如何?曰:“正当经理西向宛洛,孔明如何可出?此特关略恃才疏,侯自取其败。据当时处置如此,若无意外龃龉,曹氏不足平。两路进兵,何可当也。此亦汉室不可复兴,天命不可再续而已,深可惜哉!

孔明出师表,文选与三国志所载字多不同,互有得失。“五月渡泸”是说前事,如孟获之七纵七擒,正其时也。渡泸是先理会南方许多去处。若不先理会许多去处,到向北去,终是被他在乘间作挠。既理会得了,非惟不被他来挠,又却得他兵众来使。

问武侯“宁静致远”之说。曰:静便养得根本深固,自可致远。

【诵武侯之言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八阵图,敌国若有一二万人,自家止有两三千人,虽有法,何所用之?蔡云:势不敌则不与斗。先生笑曰:只办着走便了!蔡云:这是个道理。譬如一个十分雄壮底人与一个四五分底人厮打。雄壮底只有力,四五分底却识相打法,对副雄壮底便不费力,只指点将去。这见得八阵之法有以寡敌众之理。先生曰:也须是多寡强弱相侔可也。又须是人虽少,须勇力齐一始得。蔡云:终不是使病人与壮人斗也。

阵者定也。八阵图中有奇正。前面虽未整,猝然遇敌,次列便已成正军矣。

诸葛公是忠义底司马懿,司马懿是无状底诸葛公,刘禅备位而已。

致道问孔明出处。曰: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如刘表刘璋之徒,皆了不得。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只得从之。时举问王猛从苻坚如何?曰:苻坚事自难看。观其杀苻生与东海公阳,分明是特地杀了,而史中历数苻生酷恶之罪;东海公之死云是太后在甚楼子上见他门前车马甚盛,欲害苻坚,故令人杀之,此皆不近人情。盖皆是己子,不应便专爱坚,而特使人杀东海公也。此皆是史家要出脱苻坚杀兄之罪,故装点许多,此史所以难看也。

孔明治蜀,不曾立史官。陈寿险甚,而为蜀志故甚略。孔明极是仔细者,亦恐是当时经理王业之急,有不暇及此。

或问季通八阵图说,其间所着陈法是否? 曰:皆是。元来有底。但季通分开许多方圆陈法,不相混杂,稍好。又问:史记所书高祖垓下之战,季通以为正合八陈之法。曰:此亦后人好奇之论。大凡有兵须有陈,不成有许多兵马相战斗,只滚作一团;又只排作一行,必须左右前后、步伍行阵各有条理方得。今且以数人相扑言之,亦须摆布得所而后相角。今人但见史记所书甚详,汉书则略之,便以司马迁为晓兵法,班固为不晓,此皆好奇之论,不知班固以为行阵乃用兵之常,故略之,从省文尔。看古来许多陈法,遇征战亦未必用得。所以张巡用兵,未尝仿古兵法,不过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盖未论临机应变,方略不同;只如地圆则须布圆阵,地方则须布方阵,亦岂容概论也? 又曰:常见老将说,大要临阵又在番休递上,分一军为数替。将战,则食第一替;人既饱,遣之入阵,便食第二替人。觉第一替人力将困,即调发第二替人往代。第三替亦如之。只管如此更番,则士常饱健而不至于困乏。向来张柔直守南剑,战退范汝为,只用此法。方汝为之来寇也,柔直起乡兵与之战。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作饭。分乡兵为数替,以入阵之先后更迭食之。士卒力皆有余,遂胜汝为。又云:刘信叔顺昌之胜,向见张仲隆云,亲得之信叔,大概亦是如此。时极暑,探报人至云:“北骑至矣!”信叔令一卒擐甲,立之烈日中。少顷问:“甲热乎?”曰:“热矣。”“可着手乎?”则曰:“热甚,不可着手矣。”时城中军亦不甚多。信叔尝有宿戒,遇战则分为数替。如是下令军中可依此饮食,士卒更番而上。又多合暑药,往者归者皆饮之,人情胥快,故能大败金人。盖方我之甲士甲热不堪着手,则虏骑被甲来者其热可知,又未免有困馁之患。于此时而击之,是以胜也。或曰:是战也,信叔戒甲士人带一竹筒,其中实以煮豆。入阵,则割弃竹筒,狼籍其豆于下。彼马饥,闻豆香,低头食之,又多为竹筒所滚,脚下不得地,以故士马俱毙。曰:此则不得而知。但闻多遣轻锐之卒以大刀斫马足,每折马一足,则和人皆仆,又有相蹂践者。大率一马仆则从旁而毙不下十数人。

诸葛亮临阵对敌,意思安闲如不欲战。而苻坚踊跃不寐而行师,此其败不待至淝水而决矣。

先生说八阵图法。人杰因云:寻常人说战阵事多用变诈,恐王者之师不如此。曰:王者势向大,自不须用变诈。譬如孟贲与童子相搏,自然胜他孟贲不得。且如诸葛武侯七纵七擒事,令孟获观其营垒,分明教你看见,只是不可犯。若用变诈,已是其力不敌,须假些意智胜之。又今之战者,只靠前列,后面人更着力不得。前列胜则胜,前列败则败。如八阵之法,每军皆有用处。天冲、地轴、龙飞、虎翼、蛇、鸟、风、云之类,各为一阵。有专于战斗者,有专于冲突者,又有缠绕之者,然未知如何用之。又问垓下之战。曰:此却分晓。又问:淮阴多多益办,程子谓“分数明”如何?曰:此御众以寡之法。且如十万人分作十军,则每军有一万人,大将之所辖者十将而已。一万又分为十军,一军分作十卒,则一将所管者十卒而已。卒正自管二十五人,则所管者三卒正耳。推而下之,两司马虽管二十五人,然所自将者五人,又管四伍长,伍长所管四人而已。至于大将之权,专在旗鼓。大将把小旗,拨发官执大旗,三军视之以为进退。若李光弼旗麾至地,令诸军死生以之是也。若八阵图自古有之。周官所谓“如战之陈”,盖是此法。握机,文虽未必风后所作,然由来须远。武侯立石于江边,乃是水之回洑处,所以水不能漂荡。其择地之善、立基之坚如此,此其所以为善用兵也。又问:阴符经有“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之说,如何?曰:绝利者,绝其二三;一源者,一其原本。三反昼夜者,更加详审,岂惟用兵,凡事莫不皆然。倍如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之谓。上文言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则其专一可知。注阴符者分为三章,上言神仙抱一之道,中言富国安民之法,下言强兵战胜之术。

又有人每章作三事解释。后来一书吏窃而献之高宗。高宗大喜,赐号“浑成”。其人后以强横害物,为知饶州汪某断配。

直卿问:孔明出师每乏粮。古人做事,须有道理,须先立些根本。曰:孔明是杀贼,不得不急。如人有个大家被贼来占了,赶出在外墙下住,杀之岂可缓?一才缓,人便一切都忘了。孔明亦自言,一年死了几多人,不得不急为之意。司马懿甚畏孔明,便使得辛毗来遏令不出兵,其实是不敢出也。国家只管与讲和、聘使,往来贺正、贺节,称叔、称侄,只是见邻国,不知是仇了!【又问:“勾践谋吴二十年,又如何?”曰:“ 事体不同。诸侯各有国,未便伐吴,则越亦自在,如此谋乃是。”】

忠武侯天资高,所为一出于公。若其规模并写申子之类,则其学只是霸。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则未尽。”其论极当。魏延请从间道出关中,侯不听。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从。不知先主当时只从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荆取蜀。若更从魏延间道出关中,所守者只是庸人。从此一出,是其声势如拉朽,然侯竟不肯为之。

看史策自有该载不尽处。如后人多说武侯不过子午谷路。往往那时节必有重兵守这处,不可过。今只见子午谷易过,而武侯自不过。史载魏延之计,以为夏侯茂是曹操婿,怯而无谋,守长安甚不足畏。这般所在,只是该载不尽。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又扬声由斜谷,又使人据箕谷,此可见未易过。

用之问:诸葛武侯不死,与司马仲达相持终如何?曰:少间只管算来算去,看那个错了便输。输赢处也不在多,只是争些子。季通云:看诸葛亮不解输。曰:若诸葛亮输时输得少;司马懿输时便狼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ae62d26eb
2008-04-17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历史之评价】
陈寿: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③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④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⑥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oli
2008-04-11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25
采纳率:16%
帮助的人:992万
展开全部
【历史之评价】
陈寿: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③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④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⑥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