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
一、下蚀(侵蚀河床):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
二、侧蚀(侵蚀阶地、谷地):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
三、溯源侵蚀: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
四、洪积-冲积: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就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五、河漫滩: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继续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六、三角洲:
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扩展资料:
河流的分类:一般分为山区(包括高原)河流和平原河流两类。
1、山区河流为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地和高原的河流。
2、山区河流以侵蚀下切作用为主,其地貌主要是水流侵蚀与河谷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在塑造山区河流地貌上有重要作用;旁向侵蚀一般不显著,两岸岩石道风化作用和坡面径流对河谷的横向拓宽有极为重要影响;河流堆积作用极为微弱。
3、山区河流地貌的特征:①河谷断面形态往往发发育为“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 两岸谷坡陡峻,坡面呈直线形或曲线形;河谷内会出现一级或多级河流阶地,一般较为狭窄,级数较少;②谷底与谷坡之间常无明显的界线,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也常无明显的分界线。
4、平原河流是流经地势平坦地区的河流。平原本身主要由水流挟带来的大量物质堆积而成,其后由于气候变化或构造上升运动原因,河流微微切入原来的堆积层,形成开阔的河谷,在谷坡上常留下堆积阶地的痕迹。
5、河流的堆积作用在河口段形成三角洲,三角洲不断延伸扩大,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6、平原河流的特点如下:①河谷中具有较厚的冲积层,可达几米或几百米;②河谷中多发育有完好的河漫滩,谷坡较平缓(除局部狭窄河谷外),谷底与谷坡一般没有明显分界,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仍有明显分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流地貌
1、流水侵蚀——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亦称向源侵蚀。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
形成原因: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减少,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
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向源侵蚀。所以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向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2、洪积(冲积扇):流水堆积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3、河漫滩:流水堆积
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滩较发育,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见河流地貌)。
形成原因:
由于横向环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堆积成河床浅滩;浅滩加宽,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
雏形河漫滩上不断沉积洪水期流水携带的细粒物质,逐步转化成为河漫滩,且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曲流颈被水流冲开,河道取直,出现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轭湖。新河床又重复上述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
4、三角洲:流水堆积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
形成原因: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5、流水侵蚀——侧蚀
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
形成原因:
河流在沿着河床的纵剖面方向不断地向下切割,当它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下切能力,不能侵蚀到这个水平面以下,这个水平面被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这个侵蚀基准面最终受到海平面的控制,一般说来,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不能低于它入海口处的海平面高度。所以海平面的变化将导致一条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流地貌
1、V型谷:流水侵蚀——下蚀
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2、U型谷:流水侵蚀——侧蚀
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
3、洪积(冲积扇):流水堆积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4、河漫滩:流水堆积
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滩较发育,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见河流地貌)。
5、三角洲:流水堆积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
2:喀斯特地貌:
3:河流地貌
4:冻土地貌
5:黄土地貌
6:海岸地貌
7:火山地貌丹霞地貌和卡斯特地貌上面已经介绍的差不多了。我简单补充一下其他的:
3:河流地貌。广泛发育於河流经过的地区,对於流经不同的地质地貌河流地貌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它的动力来源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一样,主要是水力侵蚀作用。河流两岸经常呈现的是U型河谷以及V型河谷。视乎流经的岩层岩石坚硬程度。如雄伟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是典型的V型河谷发育地貌。至於U型河流地貌则随处可见,主要发育于平原以及丘陵地带。
河流地貌中还有常见的是河心洲和河岸滩涂地貌,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组成部份。
4:冻土地貌。主要发育于高原山地以及两极严寒地区。由於温度很低所以土壤中的水分都凝结成冰,故称冻土。植被难以在这种地貌中生长。冬天土壤坚硬,夏天温度升高冰块融化容易形成沼泽型的土壤层。这也是为什麽在冻土上施工难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5:黄土地貌。主要发育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原因是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地表受到雨水的严重侵蚀,呈现千沟万壑的形态。黄河河水正是因为流经了黄土高原它的含沙量才异常增加起来。
6:海岸地貌。发育于沿海地带。受到波浪侵蚀作用不同。又分为丘陵海岸地貌和平原海岸地貌。具体的资料请查阅专业资料书籍。
7:火山地貌。主要有锥形火山、盾形火山、玛珥火山三种火山地貌。景观各异。形成机制与当地的火山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
不知你要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