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的详细经历?

 我来答
暮夏浅眠
高粉答主

2019-06-29 · 电商运营,南岸区巴之黎经典婚纱摄影
暮夏浅眠
采纳数:891 获赞数:28332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2004年,徐北文教授经过考证,撰文称:李清照籍贯应该是齐州历下人,即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但是其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时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

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外曾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岐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建炎三年,赵明诚独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一说曾改嫁张汝舟,但不久随即离婚,甚至因此闹上公堂。约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孙氏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

根据《宋史·艺文志》中说,李清照着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7],皆佚散。现有《漱玉词》的辑本,存其作约五十首。

扩展资料:

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迥异。宋室南渡前,李清照生活美满,作品热情活泼,明快天真,多写少女生活的无忧无虑,以及婚后的离别相思,充分表现女性闺阁的感情。

宋室南渡之后,丈夫病死,又逢国家破亡,都一一映入词作之中,李清照多写颠沛流离之苦,孤独无依之悲,缠绵凄苦,而入于深沉的伤感。

李清照前期词风婉约,委婉含蓄。后期因历经国破家亡、丧夫等之痛,词风转为孤寂凄苦。作词特点为音律和谐,善于白描,刻画细腻,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用典妥贴,善用叠字、叠句和对句,喜以浅白之字和寻常之语入词,浅近自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清照

ymw_yao
推荐于2017-06-08 · TA获得超过33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25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488万
展开全部
  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喜欢的就是宋词,在宋词的芸芸词家中,最喜欢的,就是女词人李清照,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身世、独特才华和独特争议的女子,一直以来就是我的最爱。以下的资料便是关于李清照生平以及诗作的一些介绍,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她的一生,当然,作为一个古代的奇女子,李清照的研究资料非常多,也有许多现在历史上依然存在争议的地方,也欢迎大家能够一起来探讨!

  天资颖悟:

  李清照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以才藻闻名于乡里。她记忆力很强,在金石录后序就曾提及:「余性偏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她自称「偏强记」,必然记忆力过人,不然怎会指堆积书,而能说出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一般人能记得某事在某书某卷,已经算是聪明了,若能说出第几页第几行,那真是百不一见的超人。

  天资高者,学习能力就强,理解能力也强,于是过目成诵,于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这些得天独厚的智者,无论从事何种事业,自然比一般常人功效高,成绩好,尤其以智能为主的文学及科学,更是如此。例如:诗仙李白,天才英丽而「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诗圣杜甫,才智卓越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一囊。」;才人曹植,七步成章,十余岁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北宋大文豪苏轼,生年十岁,母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北宋、江西诗派宗主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苏门四学之一的晁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以骚词见称的张耒,幼颖异,「十三能为文,十七作函关赋,已传人口。」由以上所举,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才智与其功业的成就,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嗜书如饴的性情: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辛弃疾说:「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一个人能胸中有浩瀚的万卷书,诗文自会如三峡的水,雄浑奔腾。李清照的诗词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喜好读书,学问渊博。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几案及枕上,尽都是书,终日沈醉其中。她在摊破浣溪沙词云「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她在金石录后序云:「甘心老是乡矣」甘心老死在书乡,「几案罗列,枕籍枕席。」

  她与赵明诚都喜好读书,以及品玩金石碑帖。于是买书、藏书、校书,朝夕以书为伴,自谓「葛天氏之民」。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理想帝王,在他治理天下的时候,「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此说明了李清照夫妇那时悠闲自得的生活。

  以后屏居乡里十一年,对书史金石更加喜爱,作金石录,校勘碑帖,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他们几乎成了书癖,成了书迷,俭衣缩食,省下钱去买书。

  李清照收藏之富,真是惊人。在靖康之乱,她仓促南渡时,「尚载书十五车」外,而归来堂,倘留有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可见她藏书之多。她把书看作生命的一部分,虽经靖康之变,辗转流亡,数经兵火,而依然不离身边。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的造就:

  李清照的诗文赋,多引经据典,非常博学。可见她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研习过经史百家。这与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文学的素养有关。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共称「韩范」。因此当时能出身韩琦门下,是一件荣誉的事。李清照在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中云:「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母系王氏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

  李清照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她随着父母周旋于这些叔伯之间,终日耳濡目染。可见她那高超的文学成就,一半是受了遗传上禀赋的灵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古人克绍箕裘,有例:大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大书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大词人南唐二李(李璟、李煜)父子,北宋二晏(晏殊、晏几道)父子,大画家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等,这都说明了家庭环境影响的重大。

  父系:

  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字文叔,元佑元年(一○八六年)官太学正,受知苏轼与晁补之、张耒等游,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后四学士」。官做到礼部员外郎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

  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词章,家里藏书甚丰,着有礼记说数十万言、洛阳名园记等。他主张文不可苟作,如诚不着,则不能工。

  他好学、爱竹,在其屋舍南轩种竹,名为有竹堂。李格非对妇德主张尊夫从夫:「妇人从人者也,从之斯尊之矣。卑其夫,未有能从夫也。夫弱于外,妇强于内,下上其心,而莫之制,何所弗及哉。举天下而渐其风乱矣,王化之存者几何?故妇人于夫家,不可不使之尽礼也。」李清照有这样一位父亲,不论是先天遗传,后天庭训,把她雕塑成一个庄肃有礼,好学不倦的女子。李清照刻意学问、好清议、评论国事的性格,酷似李格非。

  母系: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说她「善属文」。她的家世有两种说法。据宋史、李格非传,王氏的祖父是王状元拱辰。另一说法见宋人庄绰之鸡肋编中载称,王氏的祖父是汉国公王准,父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做过丞相。王珪的文章,典丽有西汉之风,他与黄庭坚结识。王珪的父亲准、祖父贽、曾祖父景图,皆曾登进士第,有孙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一。李清照的母系属于最高层的士族。

  生活情趣

  好酒好酒:

  历代文人雅士多与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对酒的爱好却毫不比男士逊色。「酒」在清照词中是重要素材之一。她在转调满庭芳词云「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在菩萨蛮词云「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但清照的酒量不大,她在词中也不时提到「病酒」的种种情况。如她在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云「新来瘦,非干病酒」。

  清照对饮酒的各种趣味都能深刻体会,酒是在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闷的消遣活动之一。中国古代文坛上,女性作家中,有清照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真一世奇女,一个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但李清照又是绝非滥酒之人,以词中所写,某日黄昏,一个妙人儿,独自驾着小船,一边游湖一边品酒,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温惬意的情景啊。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

  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前面这首《如梦令》便是例证。另外还有“雪里已知春有意,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等等。

  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爱人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的,如“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间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有写思乡之情的。如“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旺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有写相思之愁的,如“莫许怀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等等。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

  李清照爱酒在女子中少有,而其为人亦刚烈,又可令多少须眉男子生出愧色。一首短短五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成了千古绝唱。只是没办法考证,李清照为人的刚烈与她之爱酒,有什么内在联系。

  品茶:

  中国历代讲究茶艺者,以宋为盛。宋人都喜好饮茶,而文人雅士更藉赛茶的好坏和泡茶的技术,号称「斗茶」。斗茶必须精于茶理,且多取上品为之。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则惯于此戏,她在晓梦诗中云「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在鹧鸪天词云「酒阑更喜团茶苦」在摊破浣溪沙词云「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转调满庭芳词云「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活火」「分茶」两个行家的话,表现了李清照在茶艺方面的造诣。

  「活火」就是煮茶用的炭火。宋人饮茶并不是拿茶叶冲泡,而多用茶饼煎煮,所以煮茶的手续繁复,也特别讲究技艺的火候。

  「分茶」是煎茶的一种方法,茶艺中相当专门的技巧,就是以茶匙取茶汤注入盏中。由火候技巧的繁复,讲究,可见宋人饮茶,其目的不在解渴,而变成一种怡情养性的艺术活动。

  博戏:

  博是古时的游戏。因游戏有胜负,所以个性较好胜的人,往往耽于赌博。李清照的个性特别好胜所以喜爱博,她在打马图序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她与夫婿一角强记的功夫,就是争胜的表现。博可充分表现出高超的智慧与技巧,种类很多,其中一部分为闺房雅戏。在古时,女子的生活范围很小,一生局限于深闺之中。如果没有精神寄托及消遣,是非常寂寞痛苦的。所以许多女子,都选弹棋、博塞、打马。

  在所有的博戏中,李清照最好「打马」。她着有「打马赋」和「打马图序」,系论述游戏的文字,是她于绍兴四年,五十一岁时,以「依经马」加以改良,去芜存菁,令儿辈画成图,以广流传,可显见她在博奕方面的才华。

  李清照晚年耽于「打马」博戏,实在是内心爱国思想之所寄。她在「打马赋」中处处以战阵布署兵力为比喻,以博奕暗示天下大势。「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充分流露她盼望挥军北上,收复失土的爱国情操。

  赏花焚香:

  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或是以花为题。可见她是如何的爱花了。清照最爱梅,在她的词中,带梅字旳词汇最多。渔家傲词云「雪里已知春信,寒梅点缀琼枝腻。」清平乐词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中国人爱梅,恐以宋人为最,「梅妻鹤子」的传说,成为千古佳话,清照的爱梅,也许受了这一风气的影响。

  古时官宦人家,多讲求焚香,以增加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闺房之中,朝夕多是香烟缭绕。她在满庭芳词云「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钓。」在鹧鸪天词云「梦断偏宜瑞脑香」在孤雁儿词云「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琴瑟合鸣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十八岁时(一一○一年)嫁给赵挺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宋时颇有名的金石学家,字德父,那时二十一岁是太学生。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多半的时间和金钱,都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除做诗填词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许多古代金石书画。他们收藏金石文物,并非只为玩赏,主要在考证古来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赵明诚的金石录序:「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他们俩夫妻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在中国文艺史上,很难看到一对夫妇像赵明诚、李清照这样,全心全力的致力于艺术的献身工作。他们在太平的时候如此,在战乱的时候亦如此、使得赵明诚在中国学术史上金石的这一章中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而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中大放异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醉狂饮
2006-03-24 · TA获得超过36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贵族世家 一代才女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四----?),是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女性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她最大的成就在于诗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曾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是一位能文的官员。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是状元,家学渊源。因此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的李清照,自幼天资聪颖,小小年纪不到十一岁的她,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她的作品更是传遍了乡里,博得了许多的好评。

李清照非常喜欢阅读,因此学问渊博。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是书桌上及枕头上,到处都是书,每天沉醉于书本之中,所作诗词文章出类拔萃。她不仅能做诗、词、散文、骈文且工于书法、绘画。她在词坛获得极高的荣誉。四库全书提要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闺房之乐 乐在治学

李清照成为一代词人,除得力于家学之外,她有一个好丈夫,也极为重要。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德甫),对考古学下了极大功夫,以‘金石录’一书名满天下。赵明诚是山东诸诚人,父亲赵挺之曾作宰相。赵明诚和李清照同年,他们是二十岁结婚的。那时,赵明诚还是太学生,虽父亲贵为宰相,但无不良习气,他们结婚之后,闺房之乐,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

他们夫妇每夜以点完一支蜡烛为限,有时整理书籍,加以题签,有时相互批评前代书画彝鼎。工作中经常作某种竞赛。譬如:某ㄧ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如果谁说对,便是胜利者,失败者要煮茶奉茶,这种赌赛有时会把茶水倾倒于怀中,然后彼此相互大笑而更衣,这是别有风趣的闺中乐事。

有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丈夫。赵明诚接到这阕词,穷三日夜之力,填了十五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标明作者,拿去给内行朋友们品评,哪一阕最好。朋友们仔细推敲,然后指下面那阕:‘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昨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朋友们不但说这阕最好,而且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为名句。这正是李清照所作,赵明诚自此之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了。

赵明诚在婚后曾做几个地方的长吏,曾知莱淄两州(山东)及湖州太守(浙江。但未到任),他家原相当富有,而明诚服官职,收入亦相当可观。但赵明诚把钱都用在搜集金石书画。编著及刻印‘金石录’一书,大约耗掉了他们财产的大半。由于服官,赵明诚和妻子经常两地相思,她曾写过不少词给丈夫。

颠沛流离 丧夫失所

李清照在年轻时,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强,汴京却还在歌舞升平之中,当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后,中原局面日非,他们夫妇在山东无法安居了。建炎元年,他们流亡到南京。他们由山东入苏北,渡江到金陵。这时,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赵明诚是有官守的,他一到金陵,便向政府报到,后来,高宗委他为湖州太守。多次流亡,对赵明诚的健康威胁甚大,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李清照看守他、照料他,放眼四周,触目所及,山河变异,心情的低沈与愁苦,难以言表,建炎三年,赵明诚一病不起。享年只四十九岁。湖州太守,也迄未到任。

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而且,就在赵明诚死的那一年,江南局面也起了大变,金兀术引大兵南侵,于建炎三年有月攻南京,清照又仓皇走上流亡之途。李清照在浙东走了不少地方,她到绍兴、金华、到宁波,又到温州等地,后来临安(杭州)光复,她才回到临安居住。

在颠沛流亡中,清照的所有几乎折损,从山东带来的十五车古器书物,珍藏的金石书画丧失殆尽,然而这些损失清照并不重视,她抱憾终身的便是在流亡途中损失了她最知心的丈夫,以后那些年,她魂牵梦萦的便是死去的丈夫。

一代词宗 行吟双溪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其居住的地区也动荡不安,大致在金华的时间为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均是名人,她自已,也负一时重誉。但她的暮年是孤独的,南渡君臣,在绍兴之后已逐渐安定下来,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我们的女词人行吟双溪,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

李清照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过世后,一直都在孤苦伶仃的生活里煎熬。在封建社会中饱经忧患,晚年孤苦无依的寡妇,在她的词中,她吐露了种种难以言传的哀愁,诗人秋窗听雨的愁怀,情感的哀伤与作者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是紧密相依的。

注: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参考资料: http://www.hanhuncn.com/Html/Whjl/20060323112331207_2.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461a505f0
2006-03-20 · TA获得超过126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9万
展开全部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却是凤毛麟角。但是,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却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也是近一千年以来最受欢迎的这个以男性为主体的千古文坛中卓尔不群的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由于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善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她的父母亲都认为如果她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
  
  李清照的诗词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主要的成就是词。她的创作生活,以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现少女、少妇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所产生的淡淡哀愁,多属于闺中生活和相思及咏物之作,其作品不乏风韵优美。南渡后,因与百姓为伍,辗转于兵火间,经历了社会的大变乱,国破家亡,许多痛苦涌上心头,风格变为低回宛转、凄惨苦闷、忧伤深情,写了一些反映离乱生活的痛苦以及对故国的思念的具有时代面貌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在词的成就上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她善于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她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和刻画比较细腻的心理。她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且有时还采用口语入词,所以常常写得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具有清新流利、明净自然的风格。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的作品均表达了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如她在《点绛唇》其中的一词中这样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代表作。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少女刚荡完秋千后的娇慵精神状态。因荡秋千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当她看见花草上的晶莹的露珠,忽然感觉到身上几分凉意,这才发现自己已出了一身薄汗。短短数语,就塑造出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美丽的少女的形象。
  
  下阕是描写少女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初见陌生人感到惊诧,衣装未整,急忙回避。来不及穿鞋,仅穿着袜子走,头上的金钗也掉在地上,含着羞走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公开的微妙心理活动。
  
  这首词的风格明快,节奏轻松,通过“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把青梅嗅”这一系列动作,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又娇羞又多情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形态刻画得生动传神,恰似一幅怀春少女嗅梅图。
  
  这首词中的“却把青梅嗅”,语出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这里,李清照则借以表现其少女时期渴望获得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

  又如,“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纱》);“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纱》);“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过尽征鸿,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于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念奴娇•春情》);……等,都表达出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青春活力以及透露出妙龄少女的淡淡闺怨。

  以上这些词均是李清照早年描写少女爱春惜春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全部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春日春景和人物情态的描写,并以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使之更为传情,更富有意境。

  另外,在李清照这个时代的作品,还有一些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山水的作品,如她在《如梦令》其中的一词中这样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回忆自己曾经游览溪亭时的情景。

  上面射首词短短三十三个字,便给读者勾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晚霞的余晖映照溪边的亭阁,尽情欢乐的少男少女,一个个醉意沉沉。待到兴尽归来之时,小舟误入藕花深处,迷路难归。桨声、嗔笑声一片,惊起一群鸥鹭。面对这迷人的自然美景,少女心里充满着欢快,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征。

  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读出作者少女时代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来。这首词主要通过李清照与侍女寥寥数语的对话,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她惜春怜花的心情。

  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上,李清照化用了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意,但是李清照表现得比孟浩然更为曲折、活泼,富于变化,特别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两句,既简洁凝练,又形象生动。

  清朝的词人黄了翁在他的《蓼园词选》中指出:“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但在那个婚姻不能自主的时代,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自己的父母亲之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吏部侍郎赵挺的公子赵明诚。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就与赵明诚结为夫妇。结婚后,两人情趣相投、恩爱有加。赵明诚酷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刻意研究金石学。当时赵明诚还是在校的学生,每月溯、望之时才能请假回家。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证、鉴别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这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美满的时期。

  李清照这个时期的作品都极其艳丽和温存。如她在《一剪梅》其中的一词中这样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于上面这首词,据元代伊世珍《琅缳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当然,这只是传说,于事实、于词情均不甚相符。据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时,家居东京。赵明诚那时正为太学生,虽然有离别(上面已经讲到每月回家两次,没半个月一次),但无负笈远游事。再者,从上面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并不像是当时送别的情调。上面这首词可能是作于赵明诚出仕后的一次远游,词中所抒发的是与丈夫别后的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李清照与丈夫别后,于清秋时节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见大雁飞过又引起遐想,盼望大雁能从赵明诚那里给她捎一封锦书来。但李清照的希望落空了,她的心情更加苦闷。
  
  下阕描写了李清照相思愁苦之情无法排除。先写了眼前的景物,用自然现象暗喻愁情的深重和无由排解。接着描写了夫妻分居两地,但相思之情、离别之情却都是一样。“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三句,则进一步表明了李清照相思的愁苦之情无法排除。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则是从范仲淹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文中脱胎而来。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表现了李清照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情和心理状态,同时又善于用浅近清新的语言表达真挚感情的艺术功底。
  
  又如,李清照在《醉花阴》其中的一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上面这首词,同样元代伊世珍《琅缳记》中有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勿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些我们一样可以不必去相信,但是它却说明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确实是高人一筹,独树一帜。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阴沉沉的天气使人感到愁闷难捱,独自坐在室内身感百般无赖。而今重阳节又来了,丈夫又不在身边,真是玉枕孤眠,纱厨独寝啊!怎么不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在这里,表现了李清照白天忧愁烦闷和夜间独居孤处的冷清情绪。
  
  下阕描写了重阳佳节饮酒赏菊,面对良辰美景,想到夫妻不能团聚,更增添了心中的惆怅。
  
  这首词李清照主要运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以此来反衬她思念丈夫的愁苦。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李清照加进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和交织,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用黄花比照人瘦,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李清照这段时期极其艳丽和温存的作品还表现在:“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区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花木兰》);“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凤。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草际鸣蛰,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七夕》);“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雨晚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滞东君。//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庆清朝慢》);……等,这些词都生动地表白了李清照的真情实感。

  但是,好景不长,不幸的是,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得罪权臣蔡京而被罢官。后来不久,赵挺便死于政治斗争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也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青州。

  为了支持丈夫研究金石书画,李清照节衣缩食。尽管生活过得很清苦,但是他们夫妇每得一罕见之物便共同校勘、鉴赏,其乐融融也。

  然而,就在他们结婚二十九年后,赵明诚死于健康太守任上。赵明诚的死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于是,李清照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等物流徙于各地,最后才落脚于杭州。经过数年的努力,李清照将丈夫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认真校正誉录,并作了一些增补,集成了《金石录(三十卷)》。

  李清照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是怀念故土和故人之作。如她在《渔家傲》其中的一词中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上面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所作,题作“记梦”。也是李清照豪放词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词写梦境,其实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李清照南渡之后,曾在海上航行,历尽了风涛之险。词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她所经历的真实生活的感受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梦中晓雾弥天、星河移转、千帆飞舞的奇异壮阔的景象,接着写李清照进入梦境,身临天宫并与天帝对语的情景。

  下阕描写了李清照向天帝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和远大理想。李清照向天帝发出“路长日暮”和“谩有惊人句”的嗟叹,表现了她要求摆脱现实苦难以及生逢离乱之世徙有才学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描写了李清照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乘长风高飞远举,直向仙山蓬岛,在理想的国度中求得精神上的慰籍。

  在我国词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被称为婉约之宗。李清照的词清丽婉转、幽怨凄恻,极富于抒情性。而上面这首《渔家傲》却气势磅礴,音调豪迈,若与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相比也毫不逊色。清朝的词人黄了翁在他的《蓼园词选》中写道:“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然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的艺术风格上具有多样性的特色。

  在我国词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被称为婉约之宗。李清照的词清丽婉转、幽怨凄恻,极富于抒情性。而上面这首《渔家傲》却气势磅礴,音调豪迈,若与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相比也毫不逊色。清朝的词人黄了翁在他的《蓼园词选》中写道:“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然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的艺术风格上具有多样性的特色。

  又如,李清照在《武陵春》其中的一首词中这样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据俞正燮的《癸已类稿•易安居士事辑》定为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避难金华以后所作,并指出此词“流寓有故乡之思”。李清照到金华是绍兴四年秋,而词中所写的是暮春景色,故此词应该是写于次年。

  由于李清照避难金华,丈夫既死,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甚多,孤身一人,漂泊流寓,屡经战乱,时值暮春,故有此作。所以词中均表现了李清照对国破家亡,漂泊转徙,夫死孀居的凄苦生活的感叹。有论者曰:“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屿?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李清照因见残春景色而引起的悲戚情怀。她深深感到风物依旧,人事皆非,心情沉重,懒于梳洗,万千心事,百结愁肠,付之于泪中。

  下阕描写了李清照在痛苦中不断挣扎,在悲哀中努力寻求解脱。她想到双溪去游玩一下,希望能在那里寻找着几分春意,使自己的愁情得到一点点慰籍。但又恐自己的忧愁太重,小舟都难以承载。

  这首词立意新颖,思路不凡。李清照善于将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变为有重量的实体,显得生动形象,奇警感人。因此,一直是为世人所传诵的佳作。特别是舟小愁多难以装载的比喻,更是有口皆碑,影响深远。

  另外,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写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如她在她的名作《声声慢》一词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面这首次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杰作。李清照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她晚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

  这首词的上阕着重表现了李清照心情的悲伤和她孤独无依靠的孀居寻求寄托和安慰而大失所望时的极端痛苦的心情。接着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其平常事物的描写,淡酒不敌意,雁过更觉伤心,一步紧逼一步,一层深入一层,倾吐胸中的满腔愁苦。

  这首词的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声情并茂,堪称创举。这十四个叠字共七组,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内心情感引起的外部动作;第二层意思既是环境气氛,也是心中之感受;第三层意思则是由轻转重、由浅入深的真切体验。这三层刻画将心理神态与环境感受融合在一起。有人认为古人诗中虽然有一句叠三字者,一句连三字者,两句连三字者,一句四叠字者,或两句互相叠字者,三联叠字以至七联叠字者,但是李清照却连下十四个叠字,故出奇制胜,匪夷所思。据说乔吉在写《天净沙》时全部用以叠字组成,共二十八个叠字,却曾遭到“丑态百出”之讥讽,可见叠字仅以量并不能取胜。

  这首词的十四个叠字主要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情感,继以乍暖还寒,难以将息,则更进一步,淡酒难敌晚风,即“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将十四个叠字之愁,酒浇不去之意,在此略略点出,似淡却浓。这三句的意思是说雁儿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信寄给谁,想起来只有“伤心”。再说这雁儿原来是替她带过信的“旧时相识”,因此更感到难受。因为她早期寄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首词的十四个叠字主要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情感,继以乍暖还寒,难以将息,则更进一步,淡酒难敌晚风,即“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将十四个叠字之愁,酒浇不去之意,在此略略点出,似淡却浓。这三句的意思是说雁儿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信寄给谁,想起来只有“伤心”。再说这雁儿原来是替她带过信的“旧时相识”,因此更感到难受。因为她早期寄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首词的十四个叠字也是最能表达李清照对爱情逝去的伤感,也是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句。

  下阕继续描写了李清照的孤独与愁苦。先写菊花满地,不堪取摘。昔日与丈夫共同赏菊,而今无花可摘,无人相伴,便觉得度日如年,时光难捱,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熬到天黑。再加上夜雨落梧桐,点点滴滴没个完,便进一步增添了她心中的烦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更见其愁苦之多,忧患之深。

  在这里无心簪菊,日子难捱,梧桐细雨,增人愁思,以上的种种,逼出了最终的“愁”字来,但“愁”可明言,内心的痛苦却难以明白尽道。

  在这首词中,不仅开头的叠字用得称奇,而且“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且下阕的“点点滴滴”再次叠用,与前面的十四个叠字映照呼应。

  这首词,虽然调子显得低沉,但却表现了李清照南渡之后国破家亡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这首词一直流传至今,一向为世人所赞赏。特别是在艺术手法上别具心裁,大胆创新。双声叠字的使用,生动地表现出了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人的感情,真可谓是珠圆玉润,令人击节叹赏。

  与此同时,李清照又善于运用铺叙的手法,巧妙地将日常生活和常见事物与自己内在的情绪进行融和交织,展现了她细微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极度愁苦的感情。这首词充分表现了李清照在词的写作艺术上精湛造诣。

  又如,李清照在晚年流落杭州时在她的一首词作《永遇乐》中这样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词云:……”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比,显示出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一种饱经忧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今日元宵佳节,虽然是天气融和,但李清照心情凄苦,多年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破家亡的忧愁风雨,岂有陪伴朋友去观灯赏景的游兴呢?

  下阕描写了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盛况。妇女们戴上镶着翡翠的帽儿,插着用金钱捻丝所制的迎春雪柳,精心打扮,结伴观灯,甚是热闹。最后又写现实:而今国事日非,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更无心梳洗打扮,懒得去灯前月下观赏游玩。

  这首词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将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

  李清照晚年这段时期怀念故土和故人之作还表现在:“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箪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回家时!”(《南歌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绥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鬓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浣溪沙》);……等,这些词都真实地表白了李清照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织的悲伤感情。

  李清照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还在词的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比如她在自己著有的《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的说法,并以“协音律”而又典重高雅为当行本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其立论虽然有所偏颇,忽视词作的内容,但却颇有见地。

  至于李清照逝于哪一年已经不可考究,不过她晚年的痛苦除了山河破碎之外,就是对丈夫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http://bbs.shigebao.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346&show=0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