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展开全部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本文稿是我研究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逐步产生并且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使我感到,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 设计,到底还以什么为支撑?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珍品?为什么美国人对我们自己津津乐道的上海浦东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仅仅给了一个“象纽约曼哈顿”的评价而不屑一顾?为什么外国的学者对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如此流连往返……所以着一切,都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有关。于是,我开始徜徉在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着它们与生俱来的天缘关系。
我将自己的研究和结论,借《设计在线》一方宝地发表,以求与更多于此感兴趣的同仁们进行探讨。文稿拟分为五个部分,陆续发表。文稿原本配有相应的插图,以求读者诸公对传统文化现代艺术设计有更直观的解读,这里只发表文稿的文本部分,请大家见谅。文稿分部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第二部分: 一:欧洲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三部分: 二:美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四部分: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五部分:结论:传统文化将继续影响着世界发展
------------------------------------------------
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古埃及文化,距离今天怕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不还是叹为观止吗?
所以,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所以他又说:“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黄永玉谈艺录》)
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在盗墓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就足以说明人类对传统文化的青睐。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庄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做过非常生动的说明。庄子在《庄子·外物》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中国儒家弟子,表面上诗书礼乐,仁义得很,风雅得很,但背地里却干着挖坟掘墓,偷珠盗宝的事情。某天夜里,孔子领着自己的学生去盗墓。孔子在上面望风,学生在下面盗墓找宝。天快亮的时候,学生在下面还没有盗窃完毕。孔子有些着急,就在上面说:“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学生在墓下说:“下裙和内衣还没有解开,口里含着一颗宝珠还没有抠出来。古诗上就说: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宝珠!”孔子一听说死者口中有宝珠,就急不可待地说:“衣服先不要管,先抠宝珠要紧。你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然后再把宝珠取出来。要轻轻地来,不要损坏了口中的宝珠!”
庄子讲的这个寓言故事,是为了讽刺孔孟的儒家,说他们的学说,不过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但也说清了人类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其实,我们今天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我们从今天所谓的现代艺术、现代设计之中,也常常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现代设计,我们今天所承认的,大体上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那是18世纪的事情,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或者实践影响作用的,则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发明出来的新工业产品,包括飞机、汽车、远洋轮船、电灯、电话、电报等等,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柯布西埃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柯布西埃说:“……在近50年中,钢铁与混凝土已经占统治地位,这说明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埃的这种说法,充分表明,处于工业革命高潮之中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是那样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尽管那冲动多少有些失去理智。的确,建筑革命促发了新建筑的出现,而新建筑运动又与现代主义运动一脉相通,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欧洲延续了数千年的砖石建筑。于是,到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就成了世界新建筑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从此,建筑界开始走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的建筑方法,各种建筑流派不断涌现。被称为“现代建筑三大支柱”的新建筑发起者,德国的沃尔特·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米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瑞士的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基础。
但是,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了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诚然,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运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事实上,我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点——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不曾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丢掉,甚至还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找寻能够激发,或者指导我们今天艺术与设计活动的东西。其实,这种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在欧洲,我们看到,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香榭里舍”,即“乐园”的意思,是从上古的爱琴文明引申出来的,曾经为爱琴文明做出过贡献,创造了克里特文化(Crete)的克里特岛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作一次快乐的机会,把埋葬自己的墓地,或死亡时举行的超生仪式叫做“香榭里舍”。巴黎人直接把它当作自己城市的街名,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你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豪华与气派、高雅与华美、显贵与朴实、喧嚣与幽静、人文与自然的魅力。在欧洲,巴黎算是它的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形象代表,在巴黎,目不暇接的各种艺术展览、服装设计大赛、五花八门的艺术节……使人们随时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尽情领略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面貌。
在美国,虽然没有象欧洲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殖民文化、移民文化,统而言之的商业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对于土著文化与艺术的探索,也在逐渐拂拭着殖民主义时代给美洲大陆带来的身心创伤。在那里,标志性参照物就是纽约的曼哈顿,那里有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有高耸入云、成为纽约巨大精神支柱,体现美国价值观的世贸中心大厦,尽管它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同时,我们也可以偶然见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印第安文化的追寻。正如旅美学者高小刚在他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中描述的那样:印第安人的艺术在美国十分走红。博物馆轮流展出印第安人的文物;印第安艺术家承接政府和大公司的项目进而成为巨富;每一处新的印第安遗址的发现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电视台不时播放以印第安生活为内容的电视剧……现今,连一般的美国人都承认,不写印第安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就无从落笔;不谈印第安文化,美国当代文化就缺少根基。通过印第安文化在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磨合演变史,美国人已经深刻体会到,古老原始文明与现代先进文明最终融合并共同发展,这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目标。
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譬如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之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之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之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之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正如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恩格斯《反杜林论》)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四) (2003/08/01 14:11)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三) (2003/07/26 23:50)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二) (2003/07/20 22:32)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一) (2003/07/14 00:53)
http://www.dolcn.com/d/digest/20030810122218.html
本文稿是我研究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逐步产生并且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使我感到,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 设计,到底还以什么为支撑?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珍品?为什么美国人对我们自己津津乐道的上海浦东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仅仅给了一个“象纽约曼哈顿”的评价而不屑一顾?为什么外国的学者对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如此流连往返……所以着一切,都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有关。于是,我开始徜徉在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着它们与生俱来的天缘关系。
我将自己的研究和结论,借《设计在线》一方宝地发表,以求与更多于此感兴趣的同仁们进行探讨。文稿拟分为五个部分,陆续发表。文稿原本配有相应的插图,以求读者诸公对传统文化现代艺术设计有更直观的解读,这里只发表文稿的文本部分,请大家见谅。文稿分部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第二部分: 一:欧洲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三部分: 二:美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四部分: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五部分:结论:传统文化将继续影响着世界发展
------------------------------------------------
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古埃及文化,距离今天怕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不还是叹为观止吗?
所以,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所以他又说:“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黄永玉谈艺录》)
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在盗墓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就足以说明人类对传统文化的青睐。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庄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做过非常生动的说明。庄子在《庄子·外物》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中国儒家弟子,表面上诗书礼乐,仁义得很,风雅得很,但背地里却干着挖坟掘墓,偷珠盗宝的事情。某天夜里,孔子领着自己的学生去盗墓。孔子在上面望风,学生在下面盗墓找宝。天快亮的时候,学生在下面还没有盗窃完毕。孔子有些着急,就在上面说:“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学生在墓下说:“下裙和内衣还没有解开,口里含着一颗宝珠还没有抠出来。古诗上就说: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宝珠!”孔子一听说死者口中有宝珠,就急不可待地说:“衣服先不要管,先抠宝珠要紧。你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然后再把宝珠取出来。要轻轻地来,不要损坏了口中的宝珠!”
庄子讲的这个寓言故事,是为了讽刺孔孟的儒家,说他们的学说,不过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但也说清了人类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其实,我们今天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我们从今天所谓的现代艺术、现代设计之中,也常常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现代设计,我们今天所承认的,大体上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那是18世纪的事情,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或者实践影响作用的,则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发明出来的新工业产品,包括飞机、汽车、远洋轮船、电灯、电话、电报等等,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柯布西埃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柯布西埃说:“……在近50年中,钢铁与混凝土已经占统治地位,这说明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埃的这种说法,充分表明,处于工业革命高潮之中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是那样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尽管那冲动多少有些失去理智。的确,建筑革命促发了新建筑的出现,而新建筑运动又与现代主义运动一脉相通,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欧洲延续了数千年的砖石建筑。于是,到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就成了世界新建筑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从此,建筑界开始走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的建筑方法,各种建筑流派不断涌现。被称为“现代建筑三大支柱”的新建筑发起者,德国的沃尔特·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米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瑞士的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基础。
但是,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了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诚然,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运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事实上,我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点——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不曾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丢掉,甚至还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找寻能够激发,或者指导我们今天艺术与设计活动的东西。其实,这种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在欧洲,我们看到,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香榭里舍”,即“乐园”的意思,是从上古的爱琴文明引申出来的,曾经为爱琴文明做出过贡献,创造了克里特文化(Crete)的克里特岛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作一次快乐的机会,把埋葬自己的墓地,或死亡时举行的超生仪式叫做“香榭里舍”。巴黎人直接把它当作自己城市的街名,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你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豪华与气派、高雅与华美、显贵与朴实、喧嚣与幽静、人文与自然的魅力。在欧洲,巴黎算是它的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形象代表,在巴黎,目不暇接的各种艺术展览、服装设计大赛、五花八门的艺术节……使人们随时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尽情领略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面貌。
在美国,虽然没有象欧洲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殖民文化、移民文化,统而言之的商业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对于土著文化与艺术的探索,也在逐渐拂拭着殖民主义时代给美洲大陆带来的身心创伤。在那里,标志性参照物就是纽约的曼哈顿,那里有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有高耸入云、成为纽约巨大精神支柱,体现美国价值观的世贸中心大厦,尽管它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同时,我们也可以偶然见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印第安文化的追寻。正如旅美学者高小刚在他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中描述的那样:印第安人的艺术在美国十分走红。博物馆轮流展出印第安人的文物;印第安艺术家承接政府和大公司的项目进而成为巨富;每一处新的印第安遗址的发现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电视台不时播放以印第安生活为内容的电视剧……现今,连一般的美国人都承认,不写印第安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就无从落笔;不谈印第安文化,美国当代文化就缺少根基。通过印第安文化在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磨合演变史,美国人已经深刻体会到,古老原始文明与现代先进文明最终融合并共同发展,这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目标。
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譬如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之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之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之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之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正如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恩格斯《反杜林论》)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四) (2003/08/01 14:11)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三) (2003/07/26 23:50)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二) (2003/07/20 22:32)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一) (2003/07/14 00:53)
http://www.dolcn.com/d/digest/20030810122218.html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是底蕴和延伸的关系,就象是一切艺术的升华都来自于生活和实际一样.而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把生活中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中的实际进行再加工提炼,达到自我表现的过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赠一首小诗,请斟酌。
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
古人不见今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世上新人超旧人。
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
古人不见今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世上新人超旧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