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政治思想差异
展开全部
试论中西政治思想的差异
一、中西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
政治文化形成的最主要基础是自然与社会基础。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政治文化有影响。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我国又是地处西北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大多发源于海洋附近,人们面对大海,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在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
其次是中西方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而西方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不同于中国臣民文化的公民文化。
再次是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社会政治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文化的直接基础。在我国古代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而在西方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
二、中西方政治思想的治国之道不同
所谓治国之道也就是治理国家的政治思维。
首先,中国寻道,西方穷理。中国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而源于希腊的西方文化是追求科学理性。
其次,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本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民为本。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理性主义,注重政体研究,对公民的“自我”表现关切,另外政府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强调法律统治的重要性。
三、中西方政治思想中政治体制的建立思路不同。
中国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中国早期国家如夏商周无一例外都是巫——王合体的一元权力结构。这种君主被奉为神一样的地位并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权力结构形式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形式的基础,并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在这样的社会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立法权制法权司法权都由一个权力中心―――君主所有。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无化,西方政治体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古希腊城邦的例子是多元化的典型体制。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可谓家喻户晓,成为西方社会共识。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在政治局面上表现为一统天下和分立主义的不同。
四、在政治权力认知方面,中西政治思想存在差异。
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五、治国基本方略问题上中西方政治思想存在差异。
主流和重点各有侧重。
中国主德重德,中国儒家政治文化讲求礼,也讲求法,把礼法关系定位为“德主刑辅”,儒家礼法合一的人治政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注重贤良。其二,注重礼法德刑的关系。强调礼为本、为体、为主,法为末、为用、为辅。
西方主法重法,致力于正义国格的追求。而西方的以法治国思想认为,法律拥有超越时空的权限,法律永远高于人,而不是人大于法。
六、中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公众政治角色定位不同。
中国由于农业社会和农民是人口主体的制约,是以个体义务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强烈依附性。西方则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工业化经济进步,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独立性。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自己在国家政治体系和政治管理中的角色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子民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子民身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诗句,开创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沿袭而成的臣民文化。
一、中西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
政治文化形成的最主要基础是自然与社会基础。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政治文化有影响。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我国又是地处西北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大多发源于海洋附近,人们面对大海,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在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
其次是中西方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而西方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不同于中国臣民文化的公民文化。
再次是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社会政治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文化的直接基础。在我国古代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而在西方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
二、中西方政治思想的治国之道不同
所谓治国之道也就是治理国家的政治思维。
首先,中国寻道,西方穷理。中国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而源于希腊的西方文化是追求科学理性。
其次,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本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民为本。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理性主义,注重政体研究,对公民的“自我”表现关切,另外政府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强调法律统治的重要性。
三、中西方政治思想中政治体制的建立思路不同。
中国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中国早期国家如夏商周无一例外都是巫——王合体的一元权力结构。这种君主被奉为神一样的地位并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权力结构形式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形式的基础,并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在这样的社会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立法权制法权司法权都由一个权力中心―――君主所有。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无化,西方政治体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古希腊城邦的例子是多元化的典型体制。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可谓家喻户晓,成为西方社会共识。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在政治局面上表现为一统天下和分立主义的不同。
四、在政治权力认知方面,中西政治思想存在差异。
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五、治国基本方略问题上中西方政治思想存在差异。
主流和重点各有侧重。
中国主德重德,中国儒家政治文化讲求礼,也讲求法,把礼法关系定位为“德主刑辅”,儒家礼法合一的人治政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注重贤良。其二,注重礼法德刑的关系。强调礼为本、为体、为主,法为末、为用、为辅。
西方主法重法,致力于正义国格的追求。而西方的以法治国思想认为,法律拥有超越时空的权限,法律永远高于人,而不是人大于法。
六、中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公众政治角色定位不同。
中国由于农业社会和农民是人口主体的制约,是以个体义务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强烈依附性。西方则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工业化经济进步,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个体对国家具有独立性。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自己在国家政治体系和政治管理中的角色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子民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子民身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诗句,开创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沿袭而成的臣民文化。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之别。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更注重整体价值。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家为本,
家国一体”。 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倡导和奉行的是
“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
“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整体价值取向仍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合理性给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巨大
的影响。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东方国家不同,它们更强调个体价值。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强调神权、君权、等级特权向强调人权的转变: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欧思
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后,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而且个人自由与个人利益发展为自由贸
易、自由经营、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更加突出,譬如当代法国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努力使儿童懂得做一个新的公民,必须
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庄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2.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不同
2.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差异
我们在中国从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直接设置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平起平坐,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
参与考核,与学生和家长最重视的升学等直接挂上关系。所以,不管懂不懂,几乎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说上两句政治用语。有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有多深的理解
认识,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背好就不能读好的学校。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
西方学校注重隐形教育,强调利用学术报告、学校庆典、毕业典礼等活动以渗透式德育对学生成长进行指导;我国注重显形教育,提倡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西方,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广泛的资本主义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以及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还包括众多道德、宗教、思想教育,以西方高校为例,
其主要课程有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人文课等。同时,西方高校还十分强调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过程之
中,如在历史、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国民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2. 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与立足柔性灌输教育的差异
中国德育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学校德育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4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
务。侧重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我在国,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则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毛泽东思想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等“两课”教育,研究生还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必修课,同时学校也积极发挥各科教学中
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之别。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更注重整体价值。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家为本,
家国一体”。 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倡导和奉行的是
“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
“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整体价值取向仍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合理性给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巨大
的影响。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东方国家不同,它们更强调个体价值。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强调神权、君权、等级特权向强调人权的转变: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欧思
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后,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而且个人自由与个人利益发展为自由贸
易、自由经营、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更加突出,譬如当代法国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努力使儿童懂得做一个新的公民,必须
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庄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2.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不同
2.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差异
我们在中国从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直接设置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平起平坐,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
参与考核,与学生和家长最重视的升学等直接挂上关系。所以,不管懂不懂,几乎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说上两句政治用语。有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有多深的理解
认识,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背好就不能读好的学校。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
西方学校注重隐形教育,强调利用学术报告、学校庆典、毕业典礼等活动以渗透式德育对学生成长进行指导;我国注重显形教育,提倡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西方,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广泛的资本主义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以及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还包括众多道德、宗教、思想教育,以西方高校为例,
其主要课程有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人文课等。同时,西方高校还十分强调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过程之
中,如在历史、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国民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2. 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与立足柔性灌输教育的差异
中国德育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学校德育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4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
务。侧重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我在国,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则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毛泽东思想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等“两课”教育,研究生还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必修课,同时学校也积极发挥各科教学中
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东方政治思想讲究避免把恶棍、色鬼、伪君子放在至高权力之上;而西方政治思想讲究通过制衡防止出现通吃一切的至高权力,即便恶棍、色鬼和伪君子当政,也没有足够权力脱离制衡和监督来做大恶。这就是两种政治思想最简单最基本的差异,表现在具体措施上,在中国就是传统政治强调官员的德行培养和选拔,经常以道德楷模进行榜样教化,挑选那些表现出有德行的人来统治。而西方设计三权分立、司法审查、自由选举、任期等等制度来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于一个人、一个机构和一个阶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12-29
展开全部
方政治思想讲究避免把恶棍、色鬼、伪君子放在至高权力之上;而西方政治思想讲究通过制衡防止出现通吃一切的至高权力,即便恶棍、色鬼和伪君子当政,也没有足够权力脱离制衡和监督来做大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