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第六意识,佛学术语,就唯识论所立八识从眼识数之意识位于第六,故谓为第六识,亦云第六意识。四禅八定符合这个。
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至于不能解脱,因为这是人们在坐禅打坐的时候必须经历的事情!
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至于不能解脱,因为这是人们在坐禅打坐的时候必须经历的事情!
2012-12-30
展开全部
第六意识叫“了别识”,就是佛教常说的“分别心”,即二元对立之心态。
四禅八定的定,是与“动”对立的,静了就不能动。
包括小乘的禅定也是如此。所以说阿罗汉的智慧叫“灰身泯智”,就是色身精神都消失了,无法发起菩提心,来普度众生了。
所以,小乘也叫自了汉,不管别人,只顾自己解脱。不是他不想管,而是他入定解脱证得涅槃后,就消失了,虽然出离生死,但也从此无法度众生了。
而大乘的禅定是般若指导的,虽在定中,对外界又很明了;虽很明了,又不为外界所染,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动机是静,动静如一,这是大乘的般若中道的定功。
四禅八定的定,是与“动”对立的,静了就不能动。
包括小乘的禅定也是如此。所以说阿罗汉的智慧叫“灰身泯智”,就是色身精神都消失了,无法发起菩提心,来普度众生了。
所以,小乘也叫自了汉,不管别人,只顾自己解脱。不是他不想管,而是他入定解脱证得涅槃后,就消失了,虽然出离生死,但也从此无法度众生了。
而大乘的禅定是般若指导的,虽在定中,对外界又很明了;虽很明了,又不为外界所染,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动机是静,动静如一,这是大乘的般若中道的定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展开全部
因为只是压服烦恼,而不是断掉烦恼。烦恼暂时靠定力压服,所以业力暂时无法现前,但是总有一天定力消失,烦恼与业重新现前,随业流转!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