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发展。士族地主势力发展,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逐步形成锋中晌三省体制。
二、经济: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三国时发明翻车;北魏首创均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要突破。
三、文化:
1、思想: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2、艺术成就: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银锋画理论,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培氏神记》等志怪小说。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四、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五胡乱汉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
陷入分裂游锋;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采取九品中
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戚磨喊开始赶上北方。三国时发明翻车;北魏
首创均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
上都沿用。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
白瓷,制瓷业取得重要突破。
3、文化:佛高野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士大夫
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
觉的书法艺术,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贾思
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魏
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
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4、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五胡乱汉
政治 经济 北方经济的破坏与恢复 江南经济的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的发展 民族关系略
文化特点是:1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2 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3 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而创立许多制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2)两汉末年以来,战乱使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利用国有荒地,解决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共同特点。曹操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为魏蜀吴三国沿用,促进农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被隋唐沿用,有利用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正姿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甫移打下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其原因,一是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二是举烂绝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三是一些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四是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开发边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历颂造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
(1)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孙吴政权招降越族,增加人口,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时,出现了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族大迁徒的局面。他们与汉族杂居,共同反抗西晋的压迫。
(3)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展开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缩小,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