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初中)
为何一定要有沉淀气体和水?_(或者说弱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生成?)才能发生反应?说得越深入越好,最好是本质的东西.还有,溶解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溶解了就有离子了..???...
为何一定要有沉淀气体和水?_(或者说弱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生成?)才能发生反应?
说得越深入越好,最好是本质的东西.
还有,溶解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比如说,我加KCL和NANO3下去,加热蒸发,会有NACL析出(因为NACL的溶解度低)...不是太恶心了>??
希望高人能帮我解释一下,高分奉上.
能说详细一点么,电离的实质又是什么?水分子怎么作用它的.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展开
说得越深入越好,最好是本质的东西.
还有,溶解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比如说,我加KCL和NANO3下去,加热蒸发,会有NACL析出(因为NACL的溶解度低)...不是太恶心了>??
希望高人能帮我解释一下,高分奉上.
能说详细一点么,电离的实质又是什么?水分子怎么作用它的.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展开
展开全部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琦轩化工
2024-10-28 广告
2024-10-28 广告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是化工领域的重要原料。其制备主要采用氯碱工业法(电解法),即将氯化钠(食盐)溶解后,通过电解槽通入直流电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氯离子在阳极被氧化成氯气,而钠离子在阴极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钠。该方法原料易得,且生产过...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琦轩化工提供
展开全部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对。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对。
参考资料: 原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