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慈禧太后绝不是顽固派。她和一切贪图个人享受的富家老太太一样,想轻松一下,在颐和园里度过无忧无虑的晚年。在1894年,她将权力交给光绪皇帝,让他亲政,丝毫不怀疑慈禧还政于光绪的诚意,因为对于光绪、康有为们的变法她开始也是支持,甚至寄以厚望的,只是光绪和康有为等人,不好好搞改革,而想搞不负责任的政变之后,她才在众大臣的支持下重新垂帘听政的。重新执掌大权的慈禧对帝国主义列强充满了敌视,她认为,光绪、康有为们之所以敢如此胡闹,是受了帝国主义者怂恿所致(事实上,戊戌变法确实也受了一些动机不明的外国人的影响),而且帝国主义列强借口关心光绪皇帝而不断干涉朝廷的内政。这些因素促使她做出了其一生最重大的一项错误决策:支持义和团运动排外,她以为利用这些起自民间的力量能将帝国主义赶出去,结果当然是惨重的失败,八国联军进入中国,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在这危急关头,她表现出过人的随机应变本领,转而镇压义和团,不惜一切代价向西方列强媾和。同时,对于当时不追随自己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地方督抚深切示好,把这些人从“叛变”的边缘上拉了回来。此后,她痛定思痛,发起了广泛而深刻的“新政”改革,民众资本集群进入铁路、矿山等实业领域是由她推动的(这一点埋下了以后保路运动的伏笔);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创立新式军队,也是由她推动的,当时各省都有新式学堂,各省都要建立一到两镇的新军,而且新军的待遇、装备要远高于旧军(这一点为革命准备了武装力量)。她对地方官员和汉族能臣做出了更大的让步,让这些人在地方上搞地方自治,而且接受了君主立宪的观念,清代后期的一系列近代化改革事实上都是由她推动的,没有她的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他们是不能发起洋务运动的。把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作为并不太遥远的中期改革目标,九年的预备立宪期并不算长,重要的是她已经明确地将君主立宪这种政治制度视作“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展开全部
慈禧去世前留下一份公开的遗嘱,内有“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回念五十年来,忧患叠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之语,似乎并无意改变宪政改革的既定路线。但据恽毓鼎《澄斋日记》,似乎在公开遗嘱之外,慈禧尚应有一份旨在加强皇权的秘密遗嘱。此后改革的进程,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一辈子与改革纠缠在一起的女人,在她去世这一年,终于彻底把改革弄死了。迄今,慈禧在清末最后十年改革中起到何种作用,仍存有争议。但改革最终亡于其手,却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1901到1907年间,慈禧对支持改革胜过反对改革的话,那么,1907年到1908年,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各种各样反改革谕旨、反改革法律的出台,同样也都是出自她的旨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慈禧否定了改革
详见:http://view.news.qq.com/a/20081020/000037.htm
对于上文我有一处不认同,其实,1901年慈禧颁布变法上谕是无奈之举,因为八国联军准备把她当祸首惩办,吸收亲西方人士进入清政府,并希望光绪执政。慈禧不做个姿态不敢回京
说实在的,如果统治不遇到危机,那么统治阶层就没有改革的动力。慈禧看似权力很大,但实际上是满清贵族的代言人,清末,清廷的统治遇到危机,不得不出些妥协、让步,以维持其利益。这是晚晴系列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慈禧不反对改革,但当改革威胁其统治她就会予以打击。
lz搜搜转型中国 专题
详见:http://view.news.qq.com/a/20081020/000037.htm
对于上文我有一处不认同,其实,1901年慈禧颁布变法上谕是无奈之举,因为八国联军准备把她当祸首惩办,吸收亲西方人士进入清政府,并希望光绪执政。慈禧不做个姿态不敢回京
说实在的,如果统治不遇到危机,那么统治阶层就没有改革的动力。慈禧看似权力很大,但实际上是满清贵族的代言人,清末,清廷的统治遇到危机,不得不出些妥协、让步,以维持其利益。这是晚晴系列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慈禧不反对改革,但当改革威胁其统治她就会予以打击。
lz搜搜转型中国 专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甲午兵败,八国联军进京,割地赔款,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
所以慈禧太后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就派五大臣出国考察
所以慈禧太后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就派五大臣出国考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再不支持皇位要保不住了,即使这样也没过几年就被推翻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