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接触社会的好处!(很急很急,请帮帮忙,谢谢!^_^)

 我来答
天天看烧仙草
2006-03-21 · TA获得超过286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下面是两位老师的文章,里面有接触社会的问题,希望能供你参考

  让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中变得更聪明

  袁瑢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自然,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一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语言文字的基础,二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离,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不可能打好这两个基础的。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大家知道,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是息息相通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学会对某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哪一样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积四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识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使学生们眼看耳听,亲自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好办法。

  每年暑假,是教学工作的交接季节,有多少工作等着老师去做啊!多少年来,我何曾舒服地度过一个假期呢?刚刚送走了自己教了几年的学生,又忙着接收新的学生了。白天,我走门串户,进行家庭访问,开始新学期的准备工作;夜晚,酷暑笼罩,闷热难耐,我却一个劲地忙着备课、订计划。因此,新学期开学以后,我对哪一`篇课文应该结合实际来教,哪一种知识必须进行实地观察,哪一堂课到教室外面去上等等,都已心中有数。

  1979年,我教一篇课文叫《纺线比赛》(第二册,1979年5月版)。课文的上端,配有一幅周总理参加纺线比赛的图画,上面画的纺车是手摇的老式纺车。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比赛开始了,场地上响起一片嗡嗡的纺线声。又细又长的纱从棉条里抽出来,绕在锭子上。随着轮子的飞转,纱团一层一层加大,一会儿变得沉甸甸,像一个个新鲜的白萝卜。

  这段文字,是课文的主要部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有几个问题必须让小朋友弄清楚:为什么纺线比赛时会“响起一片嗡嗡的纺线声”?“棉条”是什么样子呢?“又细又长的纱”又是怎么“从棉条里抽出来”的呢?“锭子”是什么?“纱团”是什么?“纱团”怎么会像“一个个新鲜的白萝卜”呢?我想:如果能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可是,到哪里去找这种老式的纺车呢?又到哪里去找会用这种纺车纺线的人呢?为了寻找纺车和会纺线的人,我从市区打听到郊区,最后听说南市区有一位老妈妈的家里有一辆纺车,而且这老妈妈自己说会纺纱。听到这个消息,我比什么都高兴。来到老妈妈的家里,我看到那辆纺车和插图上画的一模一样。我于是请那位老妈妈带着她那辆纺车到学校里来。

  《纺线比赛》教学前的实践就这样开始了。

  课堂上,四十几个小朋友围坐在纺车的旁边。小朋友先仔细观察锭子、纺车、棉条、纱团,然后老妈妈就开始了她的“表演”。只见她熟练地摇起纺车的把手,雪白的棉纱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地从老妈妈手中的棉条里抽了出来,随着纺车发出的嗡嗡声,锭子上的纱团也越滚越大,最后就变成了一个“雪白的大萝卜”。老妈妈的纺纱表演,是没有语言的教学。在这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感到亲切、具体,积极性高,容易理解。我请小朋友来回答课文中的一些问题,一个个对答如流,不仅回答得正确,而且理解得深刻。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要比关在教室里让学生就课文学课文好得多吗?

  《纺线比赛》的教学,是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而教《不约而同》(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第二册,1974年7月版)则是采用走出去的方法。

  《不约而同》这篇课文,是通过宋庄大队第一生产队会计宋振茂、贫农社员陶鸿生和老队长三人不约而同地去撒粪的先进事迹,反映贫下中农热爱集体,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的高贵品质。

  我在备课的时候,认真钻研了教材,觉得课文中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如为什么耕地前要把肥料撒开,什么叫秋种,秋种的进度是什么意思等,不但学生一点也不理解,就是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对于贫下中农的劳动热情,学生也缺乏感性认识,我感到要教好这篇课文,有必要组织学生到农村去参观访问。

  于是,在教课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了上海郊县的一个生产队。生产队长给同学们介绍了生产队的今昔,还讲了贫下中农一心为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队里的卫生员谈了他如何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体会。接着,大家又看了农村的新面貌,参加了摘棉花的劳动。由于大课堂给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具体的感性知识,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课文具体地描述了三个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其中写会计宋振茂是详写,这一节是这样的:

  夜,已经很深了。宋庄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会计宋振茂,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秋种的进度,白天的工作,集体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突然,他想起,明天一早拖拉机来耕地,可是,地里还有30多堆肥料没撒开。如果不早动手把肥料撒开,就会影响耕地和秋种。想到这些,他忘记了一天的疲劳,霍地一下坐起来,转身下了炕,拿起一把大铁锨,急急忙忙地向门外跑去。

  在讲读这一段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不早动手把肥料撒开,就会影响耕地和秋种,为什么?”

  学生运用从农村获得的知识,这样回答:“马队长说,拖拉机耕地有个制度,肥料撒好就耕,肥料没有撒好就不能耕。”

  “肥料多,庄稼长得好,没有肥料庄稼就长不好。不把肥料撒开,有的地方肥料多,有的地方肥料少,就要影响明年的丰收。”

  “肥料不撒好,拖拉机不来耕地,就不能秋种了,也要影响明年的丰收。”

  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了宋振茂等三个人为什么要在深夜不约而同地去撒粪了。接着我抓住“霍地一下”、“急急忙忙”等描写宋振茂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从而理解三个先进人物一心为集体的好思想。

  在总结课文时,我又联系实际,对学生说:“这篇课文描写了三个贫下中农深夜不约而同地去撒肥的先进事迹,反映了广大贫下中农热爱集体,对集体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这次我们到了农村,亲眼看到了社员的劳动干劲,亲耳听到了马队长介绍了贫下中农的高贵品质,那么现在请你们谈谈这次到农村的所见所闻,说一件你感受最深的事。”

  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一下子举起来,个个争相发言,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

  第一个学生说:“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三岔大队第四小队,看到一大片金黄色的稻浪,沉甸甸的谷子弯着腰。我还听到一片‘嚓嚓嚓’的声音,这是贫下中农在开展劳动竞赛,看谁割得又多又好。”

  第二个学生接着说:“我们一走进三岔大队第四小队,就看到场上晒着一堆堆雪白的棉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这是贫下中农辛勤劳动的果实。我长大了要到农村去,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

  我又进一步问道:“《不约而同》中讲贫下中农一心为集体,干劲很大。你们也亲眼看到上海郊区的贫下中农是怎样积极劳动的。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广大贫下中农都这样热爱集体,积极劳动呢?”

  对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是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如果对农村的情况全然不知,或是农民的情况缺乏了解,是很难回答的。但是,因为孩子们到过农村,对贫下中农的先进思想有了具体认识,所以经过思索,他们回答得很好。有个学生这样说道:“正像马队长对我们说的,他们过去吃的是糠和菜,住的是破草房;现在吃的是白米饭,住的是大瓦房,所以他们劳动积极,要为祖国多作贡献。”

  运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教育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小建明转变的事。

  那是在十年动乱时期,一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受当时风气的影响,学习文化知识没有兴趣。小建明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建明,是一个有许多优点的学生,他爱劳动,不管什么脏活重活,都抢着干,从不叫苦叫累。为此,学校曾多次表扬了他。

  可是,他不爱学习,特别害怕作文。每逢上作文课,他便叫苦连天:“烦死了,烦死了。”

  他是个不满10岁的孩子啊,不好好学习,将来拿什么去为人民服务呢?我心里非常着急。

  有一次,我把小建明找来,同他亲切谈心:“每一次作文,你总是叫苦,嚷着做不来,做不来,这是为什么呢?每一堂课,我讲了那么多,你都懂了吗?要是你不懂,我可以帮你补课。”

  听到这里,小建明突然紧张起来,忙对我说:“不,不,我不要,我不要补课。”我感到茫然,不知小建明在想些什么,谈话就这样中断了。后来,我弄清了原委。

  小建明的爸爸是个工人,虽然没有文化,可是常常搞技术革新,得到了许多奖状。因此,小建明认为没有文化照样能工作,而且还能搞技术革新,拿到奖状。他想,我学文化有什么用呢?

  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该怎样帮助小建明端正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呢?像小建明这样不重视学习的同学,在班级里还有好几个,如果小建明能够转变过来,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多好的影响啊!

  于是,我第二次把小建明找来,给他讲道理,可他没有什么反应。

  第二次做工作也没有收到如期的教育效果。我觉得谈心对小建明来说作用已经不大了,得想另外的办法。

  这时,学校决定搞一次校外的参观实践活动,我和我的班级也积极响应。我想委托一位教师带领一个学生打前站。消息传开,同学们争先恐后跑到我面前报名,要求参加“先遣部队”,其中也有小建明。

  我想,这是个教育他的好机会。于是我对小建明说:“我同意你参加先遣部队。可是,你得先做一件事。”

  “什么事?你只管说好了,我保证做到。”小建明一面说,一面高兴地拉着我的手,催着快说。

  我是深知小建明的脾气的,高兴的时候什么都不顾,可碰到困难,他又一点办法也没有,对待学习,更是这样。这一回,一定要让他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没有文化的苦恼,从而启发他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小建明领进了办公室,坐定以后,对他说:“这次带你们去的老师,路不熟悉。我打算让你画张路线草图交给带你们去的老师。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我的话刚说完,小建明就嚷了起来:“老师,我不会写,也不会画,这可怎么办呢?”

  “你别急,现在我们两人来合作,我说你写,行吗?”接着,我把一张纸,一支铅笔推给了小建明。

  小建明犹豫了一下,勉强地拿起了笔,摊开了纸。我慢慢地说着,他的笔在纸上慢慢地写着、画着。看他那样子,不知有多吃力。不一会儿,他的鼻尖上就沁出了一粒粒的汗珠子,手中的笔也仿佛越来越重了。我还在说着,可小建明怎么也写不下去了,不得不向我求救:“袁老师,我实在写不出。这次你帮我写写吧,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决不再麻烦你了。老师,你说好吗?”

  看到小建明的变化,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于是,我把路线图画好后交给了小建明,并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知道了吗?没有文化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以后,你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小建明一面点头,一面接过纸,慢慢地走出了办公室。

  等大部队来到农村以后,数学老师领着同学来到了田头,进行现场教学,内容是丈量田地面积。

  小建明拿着皮尺,扛着标杆,在田垅上走来走去,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过了一会儿,老师把他换了下来,让他也去丈量土地面积。这一下,小建明又犯难了,他连计算的单位名称都没搞懂,至于计算式子的排列以及演算的过程,就更不用提了。于是,他只得又向我投来了求救的目光。

  我针对小建明的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地对他进行教育。我一面帮着小建明丈量计算,一面给他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他明白学文化不是没用,而是到处都能用上的。

  从此以后,小建明真的变了。他不仅乐意为大家服务,热爱劳动,而且认真学习。一个学期以后,他还走上了学校讲台,向全校同学介绍了他学好文化知识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成长,是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帮助的。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认识自然,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既有利于思想品德的熏陶,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我在每一个学期,总是把这种活动纳入自己的教育计划之中。

  让孩子极早接触社会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毕秀芳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只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但遗憾的是,过去由于我们过分强调“以本为本”,只让学生在课堂里读书、做练习,割断了语文 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就出现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不强。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加快学生语文认知结构的发展,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及早接触社会,增长才干。例如:节假日,我鼓励学生随家长外出旅游。出门时带好笔记本,把观察到的,及时做好记录。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随时做笔记的好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做社会调查,写专题报告。最近,咱们高密市建起了不少超市。借这个机会,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时间,带好笔记本和钢笔,跟着家长到超市去看一看,逛一逛。调查一下,超市的生意为什么这么兴隆。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采访售货员,也可以采访顾客,并注意随时做好记录。回家以后,可以以《今天我去逛超市》、《超市真新鲜》、《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胆量和口才,更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活的知识,增加了文化积淀,拓宽了知识面。由于经常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了大量的人和事,学生作文时愁眉苦脸的现象不见了。现在,学生的作文不再像平时似的无病呻吟,他们能用事实说话,写出真情实感。

  总之,为了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自我的氛围,让孩子及早地接触社会,更多地了解社会,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社会有用之才。
百度网友3e850fd7d
2006-03-21 · 贡献了超过150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可以早点学到社会上的 各种经验。不过,这有个度的问题 要好好的把握才 是好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无敌wawa
2006-03-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万
展开全部
对生性都有洒空阶核武器哟亚四句口号走向播撒科技阿什

参考资料: 气味儿的风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87dfc29b5
2006-03-21 · 超过1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提早了解这个社会 比同龄人更懂得待人接物 处世方法
如果是工作的话 有个好师傅带着 能够培养其很好的工作态度 同样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凡事都有利有弊 经常与其交流 接触社会后的一些想法 及时更正不良思想 应该利大于弊~
我就算提前接触社会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杨树村47
2006-03-21 · TA获得超过3.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17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42万
展开全部
1 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消化书本知识,使学习更加扎实、更有牢固、更有实效。
2 从学校这个狭小的空间走出来,看到社会的复杂性,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增强抵御不良侵蚀的能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 通过接触社会,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压力变动力,带来的是思想上的更加成熟、和对知识的更加渴望。
4 能近一步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老师的教诲;使师生之间、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