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批评” 起源于什么时候

我在写一篇关于“通报批评”的文章,那么这个词语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感觉是延安时期,要有证据,有出处最好。我的意思是通报批评这种形式从神马时候有的?... 我在写一篇关于“通报批评” 的文章,那么这个词语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感觉是延安时期,要有证据,有出处最好。
我的意思是通报批评这种形式从神马时候有的?
展开
 我来答
425482623
2013-01-09 · TA获得超过6.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816
采纳率:62%
帮助的人:1523万
展开全部
通报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文书,告示,布告,告报,邸报,谕告,诰。
《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徧天下。”
汉 王充《论衡·别通》:“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汉书·刑法志》:“文书盈於几阁,典者不能徧睹。”
唐 元稹《望喜驿》诗:“满眼文书堆案边,眼昏伦得暂时眠。”
苏轼《温陶君传》:“是时王方省览文书,日昃未食,见之甚喜。”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再说郑伯班师,行至中途,又接得本国文书一道,内称:‘宋、卫已移兵向戴矣。’”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太守﹞当下出了一纸文书给与缉捕使臣。”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吴氏者,王丞相之姻家也,且多有王丞相文书。”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两处俱有文书到于洛京,奏闻桓王,说郑兵盗割麦禾之事。”
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记》:“嘱两县速出安民告示,谕令店铺照常开张。”
高云览 《小城春秋》:“公安局公开告示,禁止歌咏队在街头教群众唱歌。”
《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 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元史·武宗纪》:“诏整饬台纲,布告中外。”
鲁迅 《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先将忘恩负义之罪,布告于天下。”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一回:“嬴樛竟以疽死。秦王以八鼎及祭器,陈列于秦太庙之中,郊祀上帝于雍州,布告列国,俱要朝贡称贺,不来宾者伐之。”
明 陆人龙《辽海丹忠录》:“揭至登抚,袁可立具疏请讨复,云:‘倘为封疆多事,恐劳师害民,当遣使宣整流,布告彼邦,明正其罪。使彼中臣民,知君不可易,礼宜亟讨篡逆之罪,复立已废之王。若果李倧迫于妃命,臣民归心,亦当退避待命,而后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事。’”
巴金 《家》十:“接着报纸上又刊出了城防司令部严禁军人殴打学生的布告。”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板印刷的戒严布告。”
《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起兵伐董卓》:“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
支那 自愤子 《同胞受虐记》:“前日由华返美的公使康格 君已经在议院里布告大众了。”
金近 《三个学生》:“合作社要出个布告,他写出来谁都能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章:“命一位幕僚拟了一个布告稿子。”
汉 王充 《论衡·卜筮》:“夫言问天,则天为气,不能为兆;问地,则地耳远,不闻人言。信谓天地告报人者,何据见哉?”
唐 元稹 《阳城驿》诗:“往来相告报,县尹与公侯。”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弓箭社人户,遇出入经宿以上,须告报本社头目及邻近同保之人,违者罚钱三百文。”
《三国演义》第四八回:“ 庶蒙丞相收録,恨无寸功报效。请得三千人马,星夜往 散关 把住隘口,如有紧急,再行告报。”
苏辙 《辞起居郎状》:“右臣今月十九日准阁门告报已有告命除臣起居郎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绍兴末, 史魏公 为参政,始命书吏镂版从邸吏告报,不受双书。”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谕告》:“按字书云:‘谕,晓也。告,命也。以上敕下之词。’ 商周之书,未有此体。至《春秋内外传》始载 周天子谕告诸侯及列国往来相告之词,然皆使人传言,不假书翰,故今不録。”
伊尹申诰于王。――《书·太甲下》
后以施命诰四方。――《易·姤》
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列子·杨朱》注
雅告奥义。――《书·序》
诰誓不及五帝。――《荀子·大略》。注:“诰誓以言辞相诫约也。”
至秦又造诏字以当之。――《书·大诰》释文
又俞旨(袁可立)准辞本身诰命。——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清会典事例》
中国上古到清代末年各历史时期使用的文书。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战国以前属于前期,秦代到南北朝为中期,隋、唐到清代为后期。前期的文书比较简单,中期的各种文书逐渐形成专用的文种名称,各文种也开始有了特定的程式。后期通用文种的载体都已使用纸张,文书处理程序更加严密,各文种的程式也日臻成熟。
古者上下有诰,秦废古制称制、诏。唐称制不称诰。宋始以诰命庶官,凡追赠大臣、贬谪有罪、赠封其祖父妻室,不宜于廷者,皆用诰,通谓之制。
诰命敕命文书不同于一般文书,它是写在当时非常贵重的丝织物上面的。明代的诰命敕命是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染局织造。诰命敕命为卷轴形式,分为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按照官品等级的高低,它的图案和轴头也有严格区别。明代规定,亲王郡王用册,亲王生母封夫人给诰命,图案为云凤锦。镇国将军及夫人用玉轴,辅国将军及夫人犀牛角轴,奉国将军及淑人抹金轴⋯⋯。文官一品云鹤锦,夫人鸾锦,俱用玉轴;二品狮子,夫人,俱用犀牛角轴;三品四品瑞荷,淑人、恭人芙蓉,俱用抹金轴;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俱用角轴;六品、七品、安人俱用葵花乌木轴,八品、九品同样用葵花乌木轴。武官一品至七品俱铠甲葵花引首,抹金轴。诰命的织文,文官用玉箸篆,武职用柳叶篆。诰命织文为“奉天诰命”,敕命织文为“奉天敕命”,都有升降龙盘绕。
“告示”作为一种应用文的文体,其产生的历史较早,始于我国古代的明朝。官以事告知于下,称为“示”。所谓“告示”,也就是官府把一件或几件重大的事情,以文书的形式,公开告知于属下和民众也,要他们了解与执行。例如人们常见的“安民告示”之类即是。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书是公元前2000年前帝舜时期史官所记的《虞书》,但原件早已不存。现存最早的古文书是清末开始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刻辞,是殷王室占卜时所刻的文字,属于公务文书,史书记载商代的文书还有册和典,是简的集合体。简以狭长竹、木片作载体。把长短相间的简用皮条或丝绳上下两道编连起来,就成为册。把册保存起来就成为典。典册所载内容是当时史官的记录。东晋后期,纸张首先被用作官府往来文书的载体,而诏令文书和重要奏疏的载体仍用竹、木简,到隋代竹、木简才废弃不用。从周代到清末,文书载体还曾使用金、玉、铜、铁、石、缣帛等物,是为了长期保存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文书载体用纸以后,诏书用染黄纸,直至清末。明、清时期向上级官员祝贺的禀启用红纸,一般文书都用白纸。历代文书纸式幅面大小不一。纸张载体用折叠式从元代开始,明代的奏疏沿用,称为本,其余文书用单幅纸,作为官员身分证的诰命文书用卷轴式。清初纸式仍沿明制。中叶以后除诏令文书和个别下行文种外,都改用折式。
秦代以前没有专门的文种名称,统称为书,通常用文书载体的名称来区别它们的重要程度。春秋战国时期文书开始有了按使用目的加上的笼统称谓:刑法典称刑书;结盟文书称为盟书或载书;君王发布命令的文书称为命书;上级官员告诫属下的文书称为语书,等等。秦代开始制定按不同文件责任者的身分等级和行文目的使用文书的专名,使文书区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称为文种。秦、汉以后形成的许多文种,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是皇帝使用的各文种,称为诏令文书;二是臣僚上书皇帝使用的各文种,称为奏疏;三是各官府相互行文使用的各文种,称为官府往来文书。从唐代开始,国家对文种的名称有了明确的规定,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也都有新的规定。清代规定的诏令文书文种名称有诏、诰、敕,是沿用明代文种;经常使用处理政务、告诫臣僚的文书称为谕旨,是新增的文种;制书在明代是文种名称,清代则只作为发布诏令的一种文体。清代奏疏沿袭明制,使用奏本和题本,康熙年间又新增一种称为奏折,而奏本则在乾隆年间停止使用。明代官府往来文书下行文有札付、帖、照会、故牒等文种,上行文有咨呈、呈状、申状、牒呈、牒上等文种,平行文有咨、关、牒等文种。清代基本上沿袭明制,并且把明代下行文经常使用的牌文定为法定文种,中叶以后又增添程式比较简便的札文作为下行文种之一,把明代上行文使用的呈状简称为呈,把申状分为评文和验文二种。
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文书程式,在称谓、用语等各方面都贯穿着等级制精神。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对文书程式已有规定。现存较完全的官方规定,有南宋宁宗嘉泰三年颁行的《庆元条法事类》所载的宋代文书程式和《明会典》所载的明代文书程式,但它们都是为一般官员规定,而不列诏令文书程式。明、清两代的文书程式基本相同,文字结构大体分为7个部分:①文件责任者的官衔、姓名;②事由;③正文;④结束语;⑤受文者官府名称 ;⑥行文年月日;⑦文种名称和文件责任者签押。明、清文书程式中上级官员对下级行文,为了表示权威,还实行标朱制度,即用红笔填写行文日期,在文中的关键字样上用红笔圈点勾勒,用以揭示下级注意。
印章是古代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责任者在文书的某个部位钤盖印章,作为文件生效的标志。印章原称为?或作玺。文书钤盖印章,见于记载最早的是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中叶,当时称为玺书。秦代规定玺作为皇帝印章的专称,用玉刻制。汉承秦制,皇帝、诸侯王、皇太后的印章称为玺,其余官员的印章称为印,或称为章。印章的字体秦代开始用小篆,以后历代官印都用小篆。文书盖印是文件生效的标志,所以一般诏令文书、奏疏和官府往来文书都盖有文件责任者的印章。
中国现存的古代文书以清代的为最多,有上千万件。明代的文书也有相当数量。此外,多年陆续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以及战国、秦、汉的竹、木简,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古代文书,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唐代 元稹在《望喜驿》诗中有“满眼文书堆案边,眼昏偷得暂时眠”的句子。这里的 “文书”,指的就是公务文书。此外,还有用于民间的傅别、书契之类,亦称“文书”,常有“恐口无凭,立此文书为据”的说法。故古代文书有公用和民用两类。 可见,古代文书的概念和现代的基本相近。 公文,是指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或者说处理公务所使用的文书称之 为公文。公文一词,出现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后汉书·刘陶传》说:“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在《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中也有“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的记载。从此以后,公文就成为公务文书的统 称了。
当时在清代外交文书中,常常提 到“交涉文件”、“往来文件”、“公布文件”等等。到了民国时期,文件一词使用得 更广泛,更普遍了。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道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邸报作为报纸,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作为报纸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宋代报纸叫法很多,分别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叫法,其中“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于邸报上面刊载的都是当时朝廷的大政方针官员人事变动,因此它的发行一直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而且它的发行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如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五山树0h
2013-01-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2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一个短语 不是词语 亲···· 通报···+ 批评 ·· 还有通报···表扬呢··· 短语··也就是语言的起源·· 那从人类那天就有了·· 哎······

从启 开始··· 部落处罚犯人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犯人 似乎) 就有了··
追问
我说的不是批评,是通报批评这种形式。可能是我表达有误,不好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秋之海棠落叶
2013-01-08 · TA获得超过66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三皇时期的流放“四凶”?
求更早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