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我来答
小菜谈娱乐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9-26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20
展开全部

女娲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当有限的人力、物力解决不力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们便用想象创造了无所不能的神和英雌,来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任务。可以说,用想象来表达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是这则故事的主题,也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经久不衰的主旋律,而之所以产生这种想象,是由于原始社会底下的生产力——因为能力有限、希望无限,所以要用想象来填补、来发挥、来创造。

这则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扩展资料: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按照弗莱《批评的剖析》的观点,在古代作为宗教信仰的神话,在近代已经“移位”即变化成文学,并且是各种文学类型的原型模式。尽管女娲在神话中已经消失,但在繁花似锦的文学百花园和各种文化遗产中却获得了无限生机。当然,神话文学移位的走向和轨迹也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神话题材和意象在文学移位过程中的盛衰消长正是后代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取向的投影。

造人(造物)神话的文学演绎

女娲神话的最早记载是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山海经》,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祖神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的过程值得关注。

这段故事实际上是根据女娲造人神话和婚神传说整合而成的。取得上天允诺和兄妹结合的过程中采取了具有民间祭祀祈祷色彩和民俗风情的方式。所谓“烟合”者,乃“姻合”也。借用“烟”的合散来代表象征“婚姻”的成否,以及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羞涩描写,也是富有想象力的文学手法。

女娲造人题材大量出现在文学领域是从宋代开始的。有的将其用为儿童游戏,如宋利登《骳稿·稚子》诗。但更多的是将其用为巧夺天工的自然景物。如在元揭傒斯《题见心李公小蓬莱》诗用来形容蓬莱仙境鬼斧神工的造化神境。

类似的又如欧阳玄《过洞庭》诗。此风流及,人们还将女娲抟土造人神话作为形容造型艺术技巧的上乘比喻。如柳贯《温州新建帝师殿碑铭》、李孝光《画史朱好古卷》诗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女娲补天》

JSJHDJ5
推荐于2017-12-15 · TA获得超过98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的故事,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00917may
2021-01-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264
展开全部
女娲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当有限的人力、物力解决不力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们便用想象创造了无所不能的神和英雌,来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任务。可以说,用想象来表达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是这则故事的主题,也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经久不衰的主旋律,而之所以产生这种想象,是由于原始社会底下的生产力一一因为能力有限、希望无限,所以要用想象来填补、来发挥、来创造。

这则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扩展资料: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按照弗莱《批评的剖析》的观点,在古代作为宗教信仰的神话,在近代已经“移位”即变化成文学,并且是各种文学类型的原型模式。尽管女娲在神话中已经消失,但在繁花似锦的文学百花园和各种文化遗产中却获得了无限生机。当然,神话文学移位的走向和轨迹也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神话题材和意象在文学移位过程中的盛衰消长正是后代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取向的投影。
造人(造物)神话的文学演绎
女娲神话的最早记载是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山海经》,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祖神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的过程值得关注。
这段故事实际上是根据女娲造人神话和婚神传说整合而成的。取得上天允诺和兄妹结合的过程中采取了具有民间祭祀祈祷色彩和民俗风情的方式。所谓“烟合”者,乃“姻合”也。借用“烟”的合散来代表象征“婚姻”的成否,以及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羞涩描写,也是富有想象力的文学手法。
女娲造人题材大量出现在文学领域是从宋代开始的。有的将其用为儿童游戏,如宋利登《骳稿·稚子》诗。但更多的是将其用为巧夺天工的自然景物。如在元揭傒斯《题见心李公小蓬莱》诗用来形容蓬莱仙境鬼斧神工的造化神境。
类似的又如欧阳玄《过洞庭》诗。此风流及,人们还将女娲抟土造人神话作为形容造型艺术技巧的上乘比喻。如柳贯《温州新建帝师殿碑铭》、李孝光《画史朱好古卷》诗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ruyuejj
2019-02-24 · TA获得超过53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29
展开全部
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的故事,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则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fb8add1
2013-01-11 · TA获得超过19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8万
展开全部
选自《淮南子》
女娲补天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同自然做斗争的无比伟大的力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是初一的,初一自读课本上有哦~希望能帮到你,没晚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