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报告文学在思想意义上的成就与艺术特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报告文学作为一种顺应政治需要和时代潮流的文体,确实对我们造成深远影响。二千年后,由于横行天下的新闻媒体的挑战,报告文学可说已经衰落了。
什么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 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 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报告文学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也就是三个特征:新闻性、文学性和政治性。
这种文体是近代新闻事业发达的产物,曾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苏联。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某些通讯、旅行记和叙事散文已具有报告文学的部分特性。但正式倡导和自觉创作报告文学,是从30 年代初开始的,并与左翼文艺运动和外国报告文学的传入有关。
报告文学成熟期:与抗日战争有关
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报告文学获得很大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品种。
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东北到庶联》、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这部作品集除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者是非文学工作者,但作品的质量却不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群众性特点。
“七七”事变激起全国上下的爱国之心,许多作家南下流亡,或者参加了军队,目睹、亲历了残酷的战争,激发了为抗日写作的热情。特别是1938年前后,“一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发表报告文学”,这种简捷、及时的文体的创作蔚为风气。《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都是当时较好的新闻性战地报告。
从抗战爆发到建国前的12年里,连续不断的者拿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使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范长江的《芦沟桥畔》系列战地报告文学,丘东平的作品,大部分反映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情况,如《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等描写了正面战场;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等再现了人民自发的抗日热潮;肃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喊谨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运用镜头语言,刻画了大汉奸的内心世界;《上海一日》是沦陷后的上海奉献的一部珍贵的报告文学集……
而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首先是革命历史的记录。反映劳郑嫌基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这些作品虽风格不同,但都充满感情,描写真切,其中周而复、华山、刘白羽、黄钢等人的作品成就显著。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堪称表现先进人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华山的战争题材作品多大笔勾勒,却唱出一曲曲时代气息浓郁的战斗凯歌。刘白羽关于东北战场的报告文学,以强烈的新闻性和政治抒情色彩取胜。
解放后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
49年后是报告文学的鼎盛期
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涌现出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品,出现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局面。
魏巍:部队作家。曾两次赴朝,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从此崭露头角。此后他又重返朝鲜战场,创作了报告文学《挤垮它》、《前进吧,祖国!》、《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等。1960年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1965年访问越南后,他创作了一组报告文学《人民战争花最红》等。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思想和艺术特点:1、根据革命的需要确定和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深刻主题。2、人物是报告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魏巍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塑造典型人物过程中,作者不是采取现象的罗列与堆砌,而是从无数的事迹中选取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事例。3、把叙事、抒情和议论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魏巍的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炽热的情感,奔放的气势,形象化的叙述和抒情性的议论的结合. 魏巍的报告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其主要特色就是用诗意的情感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他善于用诗一样的语言,变化有致的句式以及第一人称“我”身临其境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时代共鸣的情绪。其作品的取材是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抗美援朝战争,作者以一个老战士的眼光,对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进行精心的取舍和安排,使人物既富有时代的特征,又具有丰富的个性和思想风貌,可亲可敬又不失掉生活的真实,因此格外感人。其作品还善于穿插议论,议论与抒情融合得十分贴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中,这种结合表现出的强烈的思想力度,深深感动着读者。
什么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 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 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报告文学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也就是三个特征:新闻性、文学性和政治性。
这种文体是近代新闻事业发达的产物,曾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苏联。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某些通讯、旅行记和叙事散文已具有报告文学的部分特性。但正式倡导和自觉创作报告文学,是从30 年代初开始的,并与左翼文艺运动和外国报告文学的传入有关。
报告文学成熟期:与抗日战争有关
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报告文学获得很大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品种。
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东北到庶联》、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这部作品集除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者是非文学工作者,但作品的质量却不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群众性特点。
“七七”事变激起全国上下的爱国之心,许多作家南下流亡,或者参加了军队,目睹、亲历了残酷的战争,激发了为抗日写作的热情。特别是1938年前后,“一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发表报告文学”,这种简捷、及时的文体的创作蔚为风气。《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都是当时较好的新闻性战地报告。
从抗战爆发到建国前的12年里,连续不断的者拿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使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范长江的《芦沟桥畔》系列战地报告文学,丘东平的作品,大部分反映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情况,如《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等描写了正面战场;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等再现了人民自发的抗日热潮;肃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喊谨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运用镜头语言,刻画了大汉奸的内心世界;《上海一日》是沦陷后的上海奉献的一部珍贵的报告文学集……
而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首先是革命历史的记录。反映劳郑嫌基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这些作品虽风格不同,但都充满感情,描写真切,其中周而复、华山、刘白羽、黄钢等人的作品成就显著。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堪称表现先进人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华山的战争题材作品多大笔勾勒,却唱出一曲曲时代气息浓郁的战斗凯歌。刘白羽关于东北战场的报告文学,以强烈的新闻性和政治抒情色彩取胜。
解放后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
49年后是报告文学的鼎盛期
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涌现出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品,出现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局面。
魏巍:部队作家。曾两次赴朝,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从此崭露头角。此后他又重返朝鲜战场,创作了报告文学《挤垮它》、《前进吧,祖国!》、《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等。1960年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1965年访问越南后,他创作了一组报告文学《人民战争花最红》等。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思想和艺术特点:1、根据革命的需要确定和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深刻主题。2、人物是报告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魏巍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塑造典型人物过程中,作者不是采取现象的罗列与堆砌,而是从无数的事迹中选取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事例。3、把叙事、抒情和议论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魏巍的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炽热的情感,奔放的气势,形象化的叙述和抒情性的议论的结合. 魏巍的报告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其主要特色就是用诗意的情感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他善于用诗一样的语言,变化有致的句式以及第一人称“我”身临其境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时代共鸣的情绪。其作品的取材是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抗美援朝战争,作者以一个老战士的眼光,对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进行精心的取舍和安排,使人物既富有时代的特征,又具有丰富的个性和思想风貌,可亲可敬又不失掉生活的真实,因此格外感人。其作品还善于穿插议论,议论与抒情融合得十分贴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中,这种结合表现出的强烈的思想力度,深深感动着读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