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个回答
2013-12-04
展开全部
日本政权更迭,初现两党政治转机昨日,在第45届众议院大选中,民主党大败自民党,毫无悬念地轻取单独过半的骄人业绩。截至北京时间今日零时,民主党在全部480个席位中突破300席,几乎是自民党的3倍,成为继自民党之后担纲日本政权的执政党。至此,民主党,这个成立11年、整合多种政治势力、曾在2003年和2005年两次发动夺权冲击的政党终于修成正果——— 成功兑现了“政权更迭”的悲壮毒誓。
而自民党,这个自1955年以来,独步政坛达54年的政治巨兽,在经历了1993-1994年的短暂瓦解之后,又经过15年的调整过渡期,终于黯然走下执政宝座,与民主党换位,成为最大的在野党。朝野乾坤大挪移——— 日本政治风水的逆转既在情理之中,同时亦蕴涵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诚可谓意味深长。
此番选举,从解散上届众院到投票,有长达40天的时间,可以说朝野两大党都为选战做足了功课。全国有近1400万名选民参加投票,投票率为69%,高于上届大选的67.51%。有些地区,因预报台风来袭而不得不提前4小时投票。那些不惜利用法定休息日的宝贵余暇,在席卷列岛的狂风豪雨中,奔赴各个投票点,行使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利的选民们,其行色匆匆的身影和执著、严肃的神情,汇成了人心向背的潮流:投票前一天,日本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以“国民的审判”的表达来定位这次举足轻重的大选。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选民选择对自民政治说“不”。这既是国民的选择,也未尝不是自民党离亲叛众的结果。作为执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老大政党,自民党早已习惯并过于依赖一党独大、独步天下的优越感,躲在政、官、财构成的被称为“铁三角”的特殊结构中,利权独享,世袭蔓延,黑金丑闻不断,把纳税人的信任与委托视为理所当然,不思改革,形成了相当顽固的“金属疲劳”,乃至对当下重要的社会、政治议题及国民的心声丧失反应能力,一系列亟待措手的经济、社会改革或迟迟无法出台,或推行不力,甚至胎死腹中,白白延误改革时机。对此,国民和舆论的焦虑、批判由来已久,愈演愈烈。
更有甚者,“后小泉”3年,三任首相“走马灯”,其中两任以极端不负责任的形式中途“撂挑子”;麻生首相虽然“善始善终”,却停留在某种虚幻的自我感觉中,误判形势,不止一次错过解散众院的绝佳时机,终于拼光了本已所剩无几的政治资本,成了名副其实的党的“终结者”,与其祖父、前首相吉田茂54年前以保守联合一手开创“1955年体制”的历史定格构成了反讽强烈的对比,颇令世人平生某种今夕何夕的时空错乱感。这种情况下,“政权更迭”已然不仅仅是虎视眈眈的在野政敌民主党志在必得的口号,而且是广大选民及党内外政治反对势力“倒自民”的现实潮流和动力所在,麻生政权后期铤而走险,在极低支持率之下“超低空飞行”的惨淡经营也反证了这点。
所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民党不战而败,是“国民的审判”的败北者;相形之下,民主党虽然是胜出者,却几乎不战而胜,相当程度上是自民党“失政”的受益者。这里,不仅民意的向背昭然若揭,民主主义的游戏规则也开始作用:你玩了那么久,却玩得如此之滥,就该换人来玩。因此,很多选民之所以挺民主党,并非出于对后者的信赖,而是由于对自民党极端的不信赖。
正是这种政治动力学关系,也构成了选民对民主党的期许和压力:自民党既是惨败的对手,同时也是前车之鉴。毋庸讳言,作为从前世今生到政治成色都与自民党相当“靠色”的保守政党,民主党在政策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而且客观上,日本在当下也缺乏更多的选择余地。除此之外,民主党所接手的,是一个肌体已陷入高度疲惫,某些指标已被视为高危的经济体:7月,完全失业率高达5.7%,刷新战后纪录;通缩进一步加剧,与去年同比进一步收缩2.2%;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3人中便有一名是非正式雇用的派遣劳动者……而在4年不增税(民主党对国民的承诺)、同时背负总额为GDP的1.7倍的天文规模国债的情况下,何以兑现“民主党版”的民生政策?如此深刻的矛盾,即使对执政经验老到的政党来说,也不啻天大的难题,对执政经验等于零的民主党来说,这真真正正是一次“从零出发”的严峻试练。
在安保政策方面,虽然民主党的主张历来与自民党有所不同,但迫于现实需要,上台后摒弃所谓中日美“对等外交”的思维,实现日美关系大于对亚关系的“转型”似乎是题中应有之义。但纵然如此,这与过去自民党的外交政策并无多大不同,就中日关系而言,应该不至于倒退(但也难有大的突破)。
民主党的崛起,必将深刻改写日本政治格局,同时也会为东亚政治地图注入新的活力。而另一方面,吃此一败的自民党,尽管暂时下野,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在战后日本社会根深叶茂的社会资源,在产业、农业及安保政策上的“遗产”,远未成“过去时”。视日后民主党的执政实绩,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依然不小。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日本国民来说,此番大选最现实的收获,是初步呈现两党政治的转机。而这种转机能否做大为英美式稳健的两党政治格局,还有待于日本国民及政治家的努力。
而自民党,这个自1955年以来,独步政坛达54年的政治巨兽,在经历了1993-1994年的短暂瓦解之后,又经过15年的调整过渡期,终于黯然走下执政宝座,与民主党换位,成为最大的在野党。朝野乾坤大挪移——— 日本政治风水的逆转既在情理之中,同时亦蕴涵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诚可谓意味深长。
此番选举,从解散上届众院到投票,有长达40天的时间,可以说朝野两大党都为选战做足了功课。全国有近1400万名选民参加投票,投票率为69%,高于上届大选的67.51%。有些地区,因预报台风来袭而不得不提前4小时投票。那些不惜利用法定休息日的宝贵余暇,在席卷列岛的狂风豪雨中,奔赴各个投票点,行使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利的选民们,其行色匆匆的身影和执著、严肃的神情,汇成了人心向背的潮流:投票前一天,日本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以“国民的审判”的表达来定位这次举足轻重的大选。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选民选择对自民政治说“不”。这既是国民的选择,也未尝不是自民党离亲叛众的结果。作为执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老大政党,自民党早已习惯并过于依赖一党独大、独步天下的优越感,躲在政、官、财构成的被称为“铁三角”的特殊结构中,利权独享,世袭蔓延,黑金丑闻不断,把纳税人的信任与委托视为理所当然,不思改革,形成了相当顽固的“金属疲劳”,乃至对当下重要的社会、政治议题及国民的心声丧失反应能力,一系列亟待措手的经济、社会改革或迟迟无法出台,或推行不力,甚至胎死腹中,白白延误改革时机。对此,国民和舆论的焦虑、批判由来已久,愈演愈烈。
更有甚者,“后小泉”3年,三任首相“走马灯”,其中两任以极端不负责任的形式中途“撂挑子”;麻生首相虽然“善始善终”,却停留在某种虚幻的自我感觉中,误判形势,不止一次错过解散众院的绝佳时机,终于拼光了本已所剩无几的政治资本,成了名副其实的党的“终结者”,与其祖父、前首相吉田茂54年前以保守联合一手开创“1955年体制”的历史定格构成了反讽强烈的对比,颇令世人平生某种今夕何夕的时空错乱感。这种情况下,“政权更迭”已然不仅仅是虎视眈眈的在野政敌民主党志在必得的口号,而且是广大选民及党内外政治反对势力“倒自民”的现实潮流和动力所在,麻生政权后期铤而走险,在极低支持率之下“超低空飞行”的惨淡经营也反证了这点。
所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民党不战而败,是“国民的审判”的败北者;相形之下,民主党虽然是胜出者,却几乎不战而胜,相当程度上是自民党“失政”的受益者。这里,不仅民意的向背昭然若揭,民主主义的游戏规则也开始作用:你玩了那么久,却玩得如此之滥,就该换人来玩。因此,很多选民之所以挺民主党,并非出于对后者的信赖,而是由于对自民党极端的不信赖。
正是这种政治动力学关系,也构成了选民对民主党的期许和压力:自民党既是惨败的对手,同时也是前车之鉴。毋庸讳言,作为从前世今生到政治成色都与自民党相当“靠色”的保守政党,民主党在政策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而且客观上,日本在当下也缺乏更多的选择余地。除此之外,民主党所接手的,是一个肌体已陷入高度疲惫,某些指标已被视为高危的经济体:7月,完全失业率高达5.7%,刷新战后纪录;通缩进一步加剧,与去年同比进一步收缩2.2%;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3人中便有一名是非正式雇用的派遣劳动者……而在4年不增税(民主党对国民的承诺)、同时背负总额为GDP的1.7倍的天文规模国债的情况下,何以兑现“民主党版”的民生政策?如此深刻的矛盾,即使对执政经验老到的政党来说,也不啻天大的难题,对执政经验等于零的民主党来说,这真真正正是一次“从零出发”的严峻试练。
在安保政策方面,虽然民主党的主张历来与自民党有所不同,但迫于现实需要,上台后摒弃所谓中日美“对等外交”的思维,实现日美关系大于对亚关系的“转型”似乎是题中应有之义。但纵然如此,这与过去自民党的外交政策并无多大不同,就中日关系而言,应该不至于倒退(但也难有大的突破)。
民主党的崛起,必将深刻改写日本政治格局,同时也会为东亚政治地图注入新的活力。而另一方面,吃此一败的自民党,尽管暂时下野,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在战后日本社会根深叶茂的社会资源,在产业、农业及安保政策上的“遗产”,远未成“过去时”。视日后民主党的执政实绩,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依然不小。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日本国民来说,此番大选最现实的收获,是初步呈现两党政治的转机。而这种转机能否做大为英美式稳健的两党政治格局,还有待于日本国民及政治家的努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