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0
展开全部
在五线谱记谱法发明之前,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使用文字来表达声音,或用简单的符号示以声音的升降。在声乐中则以歌词为中心,在其字傍或字上标上简单的符号。一开始格雷戈利歌调的记谱借用了古希腊"纽姆"记谱法标示旋律的抑扬,这个靠"小点和线"作符号的原始的标谱法肯定让教会的神父们极不满意,它不能记写准确的音程,只能粗略地表示旋律的运动趋向,教歌者要用手势辅助才能表达一点意思,而更精确的演唱则要靠耳朵辨析,靠心灵去体悟。碰到连教歌者也不熟的曲调,谁也无能为力了。后来一位无名神父异想天开地在谱上划上一条线,用以代表一个固定的音,这个伟大的创举便很快启发了另一位聪慧的神父,他在谱上又划下第二条线--从现在看到的那页诞生于9世纪末叶的"二线谱"上可以清楚地识别,底下的一条线为黄色,代表do音(当时标以ut),上面一条线为红色,代表fa音。接着圣阿芒修道院的修道士胡克巴尔德(840-930)感到了"线"的妙用,干脆在谱上划上六条或八条的线来表达音的高低,很显然,一两条线还不够用而六至八条线又过于繁复,于是法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圭多(995-1050)又以"四线谱"(第一线为红色、第四线为绿色)的发明载入史册。他在线上和线间记录音名,又附带创造了表现音名的音符,使之有记下复调音乐乐谱的可能,这就成了"定量音乐"记谱法。圭多的这一记谱发明到14世纪又经人更新,最后至15世纪成为完全用黑色标示的五线谱,内中拍子记号又经不断完善,至十八世纪才最终定型为现今所见的五线谱。
圭多在创作《圣约翰赞歌》时还发明了ut、re、mi、fa、sol、la为序的六个固定唱名,至16世纪经比利时人威尔兰特"锦上添花",补加了第七音si,后因发音便利问题ut又被改为do,从此成为后人所见的七音音阶的音名。据说罗马天主教堂的教会仪式所用乐谱仍用的是圭多的"四线谱"和方形纽姆符号。由此可见圭多"四线谱"的发明意义之大和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圣人"般的重要地位。
圭多在创作《圣约翰赞歌》时还发明了ut、re、mi、fa、sol、la为序的六个固定唱名,至16世纪经比利时人威尔兰特"锦上添花",补加了第七音si,后因发音便利问题ut又被改为do,从此成为后人所见的七音音阶的音名。据说罗马天主教堂的教会仪式所用乐谱仍用的是圭多的"四线谱"和方形纽姆符号。由此可见圭多"四线谱"的发明意义之大和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圣人"般的重要地位。
2013-12-20
展开全部
五线谱
五线谱
five-line staff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
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
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
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
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
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
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
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
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
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
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
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
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
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
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
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
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
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
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
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
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
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
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
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
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
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
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
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
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
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
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
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
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
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
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
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
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
《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
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
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
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
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
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
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五线谱常用符号和术语
五线谱
five-line staff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
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
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
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
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
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
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
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
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
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
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
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
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
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
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
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
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
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
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
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
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
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
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
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
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
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
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
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
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
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
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
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
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
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
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
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
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
《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
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
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
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
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
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
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五线谱常用符号和术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