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怎样产生发展起来的!

匿名用户
2013-11-03
展开全部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祇,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匿名用户
2013-11-03
展开全部
印度教古典时期: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大约在8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重新进行改革而形成了新婆罗门教,即是今天的——印度教。在古代印度,大约4千多年前,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成了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并创造了吠陀文明。吠陀文明初期带有深厚的原始文化色彩,以对原始的膜拜和巫术为主。然而它很快就加速度发展,并进入高水平的成熟期——婆罗门教文明。成了今日印度人民视为自身文明之源的成果——吠陀经典、历史史诗、梵文、种姓制度……许多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一直延续到今天。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盛与衰落:在早期婆罗门教时期,因为崇拜祭祀万能理论,大量杀生祭祀,造成对农耕文化的破坏,因此印度出现了佛教和耆那教,反对婆罗门教,。佛教得到阿育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婆罗门教开始衰落,佛教很快占领印度主导思潮 ,成为国教,并且跨出国门,传入中国。然而它走出国门之始竟就是在发祥地衰落之时,墙内开花却结果于墙外。当时印度很多婆罗门教大士基于对政权的恐惧,纷纷改宗佛教,同时他们又将婆罗门教教义融进佛教,就形成了现在的大乘佛教,被中国所接受,并在自己的土地上发扬光大。由于后来的统治者的宗教取向,和婆罗门教也融合了沙门思想转变成印度教, ,改革后逐渐兴盛,再度占领了印度宗教主流。而当时在中国已经是佛教遍行天下,对印度教的复兴也不再受影响了。不过佛教密宗基本上完全是印度教仪轨,在唐朝部分阶段是佛教的主流,并盛行在西藏,流传于中国。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才开始缓慢的复兴路程。近代印度教与佛教: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在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在印度就有80%以上的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至今,佛教在印度仍然消沉不起,教徒只占印度的3%。然而在中国的发展却是日渐强大兴盛。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却在中国。总结:印度教和佛教在两千几年的伴随中,经历着兴盛与衰落,其中有着深厚的渊源。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因为不赞同印度教的许多教义和制度,才自立门户,然而佛教成立后,或多或少地放射出婆罗门教的色彩。在婆罗门教在衰落的时期,大批量的婆罗门教徒转向佛教,同时将婆罗门教的一些教义融入到佛教中。婆罗门教在融合佛教和耆那教的思想后,重新改革形成了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佛教在彼此对立的同时又相互融合着吸收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03
展开全部
公元8、9世纪商羯罗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就被称作印度教。商羯罗主张的教义并非是印度教的全部,只不过是权威和主流。规范来讲,印度教本身并不是一个宗教或一个教派,而是很多具有相同因素的小教派的合称,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名为“印度教”的教派。所以,印度人本身是不承认西方人给出的这个“印度教”的名称的。
另外,现代印度教的形式也不同于商羯罗改革时的样子,而是在18、19世纪经由罗姆·莫汉·罗易和罗摩努阇等著名宗教家再次改革之后的形态,它仍然是多个小教派的合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