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3-12-25
展开全部
《3至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校通过师生双方选择形成活动小组,利用课外和假期,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
1 选题的基本途径
1.1选题的流程示意如下:
1.2 阶段目标
分析校情,分析学生。由于师生双方都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参加海岛环保的兴趣,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国青少年参加生物与环境活动情况,本地区地理知识及环境状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环保活动中来。
1.2.1 第一阶段: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讲座,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设计表格、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科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例如,“有磷洗衣粉与水体污染”,让每位学生调查10户家庭每月用去洗衣粉的总量,由此推算本地区的年洗衣粉总用量。调查超市出售的洗衣粉是否含磷?查找洗衣粉是否含磷与去污能力关系的资料,了解水体含磷与富营养化污染的关系等。利用校内评奖进行评价,形成的调查报告与活动过程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兴趣,肯定学生的成果,再接再励。
1.2.2 第二阶段:发现问题。学生有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历,初步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以适当的动机,发展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外来的指导被学生接受,转化为内部动机。因为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大致可以有以下3种:(1)自然观察,学生从自己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如他们发现一些海边居民向大海任意倾倒粪便,选题:粪便是否能污染海水?有位学生发现近海的塑料袋那么多,选题:海面上的漂泊物到底哪里来?有位学生看见工厂的污水排入河流,发黑的河水涌向大海,选题:化工污水会对海洋造成什么破坏?(2)博览群书,学生从各类书籍中,也会获得选题的灵感。有位学生看到有关海洋里的鱼虾越来越少的报道,选题:人类的各种污染会使渔民失业吗?他们看的书多了,提得问题也多了,诸如:海上的鸟吃了鱼儿为什么会死?海水为什么会变红?(3)通过新闻媒体选题。2001年夏季,由于受赤潮的影响,本地区的软体动物曾使人食物中毒。有些软体动物死亡,养殖业直接受损,社会影响大,于是选题:海上的软体动物的死因、织纹螺中毒事件的调查。
学生自由选题的优点是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他们所选的题目是否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待教师的进一步指导。
1.2.3 第三阶段:选定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选择的题目,师生双方应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选题的起因、目的及计划,进行点评,分析课题的可行性。让学生对可行的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设计方案,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纠正,出现与原先假设相矛盾的,要寻找真正的原因,必要时,修订题目,最后确定题目。
案例:有位学生想通过调查有磷洗衣粉和无磷洗衣粉去污能力、价格比较,呼吁社会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对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他查阅了有关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配方的书籍,调查各商场有关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的价格,还往北京熊猫牌洗衣粉厂家写信,询问有关的问题。厂家非常热情地给他发了Email,内容大致是:有磷洗衣粉含有三聚磷酸钠,它是洗衣粉中非常重要的洗涤助剂。到目前为止,它是最好的,无论在去污能力上,还是在洗衣粉成型上。无磷洗衣粉用4A沸石代之,它是一种硅酸盐,迎合了人们“限磷、无磷”的消费心理,无论有磷还是无磷洗衣粉的去污力相差不是很大,但还是有磷的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些。由于原先的假设被推翻,题目也做适当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一个意志磨炼的过程。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如果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一旦遇到困难,要么中断当前的研究性学习,要么草草了事。
2 选题的基本要求
2.1新颖性
由于初中生对研究性学习还是陌生的,他们的成果比较幼稚,如果选一些河水污染、废电池污染之类的普遍性问题,很难有突出的成绩,也缺乏创新意识。因此,课题的立意、提出观点以及实施手段(包括研究方法、选择材料)要有新意、有创意。
2.2 可行性
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验条件,如有位学生选题是“海上的鸟吃了鱼为什么会死?”她是看书后想到这个题目,基于本地区没有此现象,因此是不可行的。课题调查和实验所要求的条件应是基本可以达到的,或者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调查所要求的信息渠道、实验实习操作、教师咨询、时间安排、交通等条件都是学生当前能够解决的。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畏惧感,不利于选题的顺利进行。
2.3 社会性效应
选择的课题应有现实意义,应结合当地的实际,贴近学习、生活、自然,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当地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突出研究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从而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利于选题的高质量完成。
2.4 区域性特色
以海岛环保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本地区的特色,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区域性特色和校本课程。如“调查水体污染对海洋滩涂的影响”“海洋滩涂软体动物的死因”“织纹螺中毒事件的调查”等。这些题目具有玉环海岛特色,是学生熟悉的题目。
3 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的选择是呈“金字塔型”的,即从众多的课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在课题选择中,根据上述新颖性、可行性、社会效应和区域特色的要求。学生研究的小课题:“织纹螺中毒事件的调查”即符合选题的基本要求。2001年5月期间,织纹螺中毒事件产生较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学生大多知道此事件,但对其产生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此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在指导该课题时,结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例如,织纹螺为什么会使人中毒?织纹螺体内含有哪些毒素?这些有毒的织纹螺是如何形成的?它与环境污染有哪些关系?如何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数据?此项调查有哪些意义?通过调查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海洋知识、环保知识,然后针对发生的织纹螺中毒事件,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确定的课题,教师传授有关的课题研究方法:咨询、资料寻查、调查访问、资料数据收集和分析、小论文的撰写。
自《中学生物教学》
1 选题的基本途径
1.1选题的流程示意如下:
1.2 阶段目标
分析校情,分析学生。由于师生双方都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参加海岛环保的兴趣,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国青少年参加生物与环境活动情况,本地区地理知识及环境状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环保活动中来。
1.2.1 第一阶段: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讲座,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设计表格、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科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例如,“有磷洗衣粉与水体污染”,让每位学生调查10户家庭每月用去洗衣粉的总量,由此推算本地区的年洗衣粉总用量。调查超市出售的洗衣粉是否含磷?查找洗衣粉是否含磷与去污能力关系的资料,了解水体含磷与富营养化污染的关系等。利用校内评奖进行评价,形成的调查报告与活动过程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兴趣,肯定学生的成果,再接再励。
1.2.2 第二阶段:发现问题。学生有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历,初步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以适当的动机,发展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外来的指导被学生接受,转化为内部动机。因为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大致可以有以下3种:(1)自然观察,学生从自己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如他们发现一些海边居民向大海任意倾倒粪便,选题:粪便是否能污染海水?有位学生发现近海的塑料袋那么多,选题:海面上的漂泊物到底哪里来?有位学生看见工厂的污水排入河流,发黑的河水涌向大海,选题:化工污水会对海洋造成什么破坏?(2)博览群书,学生从各类书籍中,也会获得选题的灵感。有位学生看到有关海洋里的鱼虾越来越少的报道,选题:人类的各种污染会使渔民失业吗?他们看的书多了,提得问题也多了,诸如:海上的鸟吃了鱼儿为什么会死?海水为什么会变红?(3)通过新闻媒体选题。2001年夏季,由于受赤潮的影响,本地区的软体动物曾使人食物中毒。有些软体动物死亡,养殖业直接受损,社会影响大,于是选题:海上的软体动物的死因、织纹螺中毒事件的调查。
学生自由选题的优点是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他们所选的题目是否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待教师的进一步指导。
1.2.3 第三阶段:选定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选择的题目,师生双方应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选题的起因、目的及计划,进行点评,分析课题的可行性。让学生对可行的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设计方案,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纠正,出现与原先假设相矛盾的,要寻找真正的原因,必要时,修订题目,最后确定题目。
案例:有位学生想通过调查有磷洗衣粉和无磷洗衣粉去污能力、价格比较,呼吁社会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对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他查阅了有关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配方的书籍,调查各商场有关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的价格,还往北京熊猫牌洗衣粉厂家写信,询问有关的问题。厂家非常热情地给他发了Email,内容大致是:有磷洗衣粉含有三聚磷酸钠,它是洗衣粉中非常重要的洗涤助剂。到目前为止,它是最好的,无论在去污能力上,还是在洗衣粉成型上。无磷洗衣粉用4A沸石代之,它是一种硅酸盐,迎合了人们“限磷、无磷”的消费心理,无论有磷还是无磷洗衣粉的去污力相差不是很大,但还是有磷的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些。由于原先的假设被推翻,题目也做适当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一个意志磨炼的过程。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如果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一旦遇到困难,要么中断当前的研究性学习,要么草草了事。
2 选题的基本要求
2.1新颖性
由于初中生对研究性学习还是陌生的,他们的成果比较幼稚,如果选一些河水污染、废电池污染之类的普遍性问题,很难有突出的成绩,也缺乏创新意识。因此,课题的立意、提出观点以及实施手段(包括研究方法、选择材料)要有新意、有创意。
2.2 可行性
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验条件,如有位学生选题是“海上的鸟吃了鱼为什么会死?”她是看书后想到这个题目,基于本地区没有此现象,因此是不可行的。课题调查和实验所要求的条件应是基本可以达到的,或者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调查所要求的信息渠道、实验实习操作、教师咨询、时间安排、交通等条件都是学生当前能够解决的。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畏惧感,不利于选题的顺利进行。
2.3 社会性效应
选择的课题应有现实意义,应结合当地的实际,贴近学习、生活、自然,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当地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突出研究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从而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利于选题的高质量完成。
2.4 区域性特色
以海岛环保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本地区的特色,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区域性特色和校本课程。如“调查水体污染对海洋滩涂的影响”“海洋滩涂软体动物的死因”“织纹螺中毒事件的调查”等。这些题目具有玉环海岛特色,是学生熟悉的题目。
3 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的选择是呈“金字塔型”的,即从众多的课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在课题选择中,根据上述新颖性、可行性、社会效应和区域特色的要求。学生研究的小课题:“织纹螺中毒事件的调查”即符合选题的基本要求。2001年5月期间,织纹螺中毒事件产生较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学生大多知道此事件,但对其产生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此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在指导该课题时,结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例如,织纹螺为什么会使人中毒?织纹螺体内含有哪些毒素?这些有毒的织纹螺是如何形成的?它与环境污染有哪些关系?如何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数据?此项调查有哪些意义?通过调查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海洋知识、环保知识,然后针对发生的织纹螺中毒事件,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确定的课题,教师传授有关的课题研究方法:咨询、资料寻查、调查访问、资料数据收集和分析、小论文的撰写。
自《中学生物教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