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是什么意思?
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这一含义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一、拼音
朦胧 [ méng lóng ]
二、出处
唐·王昌龄 《西宫春怨》诗:“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
释义:
怀抱着琴瑟看着月亮,昭阳宫里树木的景色隐约不清。
三、例句
1、透过夜色,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山影。
2、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一位妈妈正温声细语地给她可爱的孩子讲故事。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
隐约 [ yǐn yuē ]
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处:唐·韩愈《次硖石》诗:“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
翻译:尝试着登高远望,远方可以看到朦朦胧胧的潼关。
二、反义词:
明朗 [ míng lǎng ]
释义:光线充足;明显;清晰;光明磊落;开朗。
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领催》:“虽有微月,为轻云所蔽,亦不甚明朗。”
翻译:虽然又隐隐约约的月光,但是被薄云所遮蔽,也不是很明亮。
1、微明貌。
巴金 《家》十五:“门檐下的灯笼依旧发出朦胧的红光,在寒冷的空气中抖着。”
2、模糊不清貌。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一:“许多朦胧的往事一下子涌到眼前。”
3、神志迷糊貌。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她疲惫的朦胧的意识已经分辨不清,只是下意识地从那个人的臂弯里挣脱出来,无力地倒在沙滩上。”
4、犹言糊涂。
《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
译文:我不在这三界里,不在五行,不受他的管束,怎么糊涂,有来找我。
5、含糊。
《水浒传》第八一回:“他折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推病不出,朦胧奏过天子,权将军士歇息。”
译文:他损耗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称有病不出,含糊皇上,将军士兵休息。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模糊(mó hu):侧重表达的对象的不确定性,留给听众一个可供领悟、体会、选择的弹性空间的一种言语技巧。
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译文》中插图的模胡,是书店和印局应负责任的。”
2、反义词
清楚(qīng chǔ),指清晰;明白;有条理。
浩然 《艳阳天》第十一章:“ 马连福 说:‘分麦子的事儿不是早就说清楚了,你们怎么一个劲地穷嘀咕!’”
文学上的朦胧(ambiguity)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二是指一种美学境界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743.htm
“月”字部,主要指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朦胧的月色
不清楚,不清晰。
词典里的解释①:月光不清楚,不太明亮。②:不清楚,模糊。
文学上的朦胧有很多种意思,一是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二是指一种美学境界上的朦胧。
作动词时,意思是:隐藏;遮挡。
【读音】:méng
lóng
【词性】:形容词、动词。
【近义词】:模糊,迷糊等[1]
美学意义上的朦胧
【反义词】:清楚,清晰等
【词语搭配】:月光朦胧、景色朦胧等
【造句】:1.夏天朦胧的月色里,青蛙用它优美的声音,咏唱着一首富有情趣的歌曲。
梦幻美意义上的朦胧
2.虽然60年过去了,可张大爷还能朦胧地记着年轻时候的事情。
【出处】:宋
贺铸《江城子》:“暮雨不来春又去,花满地,月朦胧。”
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选自《社戏》(鲁迅)}。
【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坐至三更困倦,朦胧睡去,耳边似有人言‘青草坡’三字,醒来不解其义;再睡,仍复如前。”[1]
注:与“蒙眬”有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