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那个很弱,而且基地在福建,全舰队总吨位比定远一艘还大不了多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战略错误
南洋水师无法参战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整个清政府上下对海军战略的无知。
不论是南洋水师发展期间的历任五位督抚,还是执掌北洋20年的李鸿章,对于海军认识都未能突破"海岸防御主义"。将海军视为"守口"利器的清廷,在战争中考虑不是如何夺取制海权而是如何"防敌兵沿海登岸"。即便当时的驻朝总理商业事宜的袁世凯和驻英公使龚照瑗都建议,应该将中国的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水师海军集结合编成一队。这样,北洋水师将在舰艇数量和吨位上凌驾与日本海军之上,"远则径窥日本海口,进控朝鲜西岸",有可能完全掌握黄海的制海权。甚至我们的敌人,日本也认为清朝的四大水师集结,如果双方交战"胜败之数难以预料"。但是,但是清政府和李鸿章都拒绝了这已建议。这一拒绝让中国在战争还未开始之时就让制海权的控制力大大折扣,也阻隔了南洋水师的北上参战的可能
清政府在战前和战中的两次战略决策,阻断了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集结合成的可能,也为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日后以各种利用拒绝出兵埋下了伏笔。
2、派系内耗
毫无疑问,作为晚清最大的两个势力集团湘系和淮系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尤其是曾国藩死后两大派系之间的矛盾就开始不断激化。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彭麟玉等湘系水师系统对建立新式海军的抵制,甚至双方在发展海军时舰船是外购还是自建都争的不可开交。
尤其是在筹划两洋水师之后,北洋水师将分属两洋水师的400万两海军军费"独吞",还将南洋水师的订购的四艘新式蚊炮船给强行截留,后又将原属南洋水师的操江好兵船调拨北洋水师。虽然沈葆桢在1878年之后,要回了"名义"上属于南洋水师的200万白银。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号称岁二百万,每年实解不过四十万"。而清政府十年大建海军期间,所花费的白银接近3000万两(含修建炮台等费用),而南洋水师仅仅用了500万两,其中还有江苏扣留每年应该划拨北洋水师的20万两厘金。如此厚此薄彼,怎能不让让湘系的两江总督们如何对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心怀不满。
南洋水师,虽然1884年就宣告初步建成,但是由于历任督抚对海军认识的滞后。所以,他们只将南洋水师视为"守卫海口"的辅助工具。所以,历任督抚对于铁甲舰是排斥的,刘坤一就曾经表达过,铁甲舰无法朔江而上巡视长江沿岸的六省,想要守护福建、广东等地似乎又速度太慢,所以认为只需要购买"致远"一类的快船或者大号雷艇就可以。甚至,让南洋水师面貌为之一新的左宗棠,在发展南洋水师时,也是为了与李鸿章一争长短,迅速做到"成规"抗衡即可。所以,南洋水师虽然在巅峰时拥有了大小16艘战舰,排水量也接近20000万吨,但只有四艘蚊炮船和五艘"落后的巡洋舰"稍有战力。
而这仅有的"稍有战力"的舰艇中,四艘蚊炮船虽然拥有大口径火炮,但是排水量太小、适行性太差,不适于远洋作战。剩下的五艘巡洋舰,其中"南琛"、"南瑞"是1884年从德国定制钢甲舰,装配两门20厘米主炮,航速也达到了15节,但是"铁壳五分厚,断不足当巨舰之铁炮"。而其他三艘,"开济"、"镜清"和"寰泰"三舰,为福州船政局所造的铁胁双重木壳巡洋舰,武备基本与"南琛"二舰相同,但是航速已经下降到了14.5节。这五艘1880年代服役的巡洋舰,在那个时候还是可以进行远洋作战的,甚至在中法战争中还获得法国海军的称赞。可是,也就在那个时代,海军的发展日新月异,五年就会出现一次重大的飞跃,这几艘还能作战的巡洋舰,实际上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落后。到了甲午战争时,这几艘战舰已经服役近十年,与日本最新的吉野等巡洋舰的代差达到两代甚至更多。想要依靠这样的战舰去参战,也许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足供敌一雷一炮"。
当然,武器落后也许也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即便这五艘巡洋舰无法抗衡日本的主力战舰,但是如果与北洋水师合成一支后,比之北洋水师的"操江"等舰的性能要超出许多,与日后参与围攻威海卫的原日本西海舰队也相差不多。但是,南洋水师却没有像日本西海舰队一样参战,仅仅用武器落后似乎无法搪塞。
4、训练低下
其实,武器的落后,完全可以利用战略、战术进行弥补。结果,战略上,清廷没有集中使用海军已经棋输一着,战术上南洋水师似乎更是荒废疲敝。
南洋水师在装备上虽然有差距,但是如果训练良好也能利用战术素养弥补。中法战争中,南洋水师的"南琛"等三舰就利用自己的航速与法国舰队进行缠斗,不仅自身毫发无损,在镇海之战中与炮台火炮配合还击败了入侵的法国军舰,这些得益于左宗棠在整顿水师的结果。但是,自左宗棠之后,南洋水师不仅建设停滞,训练也日趋松懈。所谓操练,"不过择浪静风平之日,于内洋较试枪炮尊则而已";所谓"巡洋不过至佘山而止"。而最大远航,也不过是去参加北洋会操而已。
训练松懈,原因众多,其中南洋水师的人员素养几乎是整个晚清四大水师中最差的。与其他三大水师的管带多为船政学堂毕业,或曾去英、法留学不同,南洋水师的大部分管驾多提拔于旧水师的行伍之中,统领南洋水师的人也多为湘系长江水师的提督,甚至在中法战争率领南洋三舰有出色表现的杨岳斌也也是与彭麟玉一同统领长江水师的湘军旧将。以如此人员,怎么可能训练出一支适应远洋作战的近代海军。
参考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1/57039_4.html
南洋水师无法参战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整个清政府上下对海军战略的无知。
不论是南洋水师发展期间的历任五位督抚,还是执掌北洋20年的李鸿章,对于海军认识都未能突破"海岸防御主义"。将海军视为"守口"利器的清廷,在战争中考虑不是如何夺取制海权而是如何"防敌兵沿海登岸"。即便当时的驻朝总理商业事宜的袁世凯和驻英公使龚照瑗都建议,应该将中国的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水师海军集结合编成一队。这样,北洋水师将在舰艇数量和吨位上凌驾与日本海军之上,"远则径窥日本海口,进控朝鲜西岸",有可能完全掌握黄海的制海权。甚至我们的敌人,日本也认为清朝的四大水师集结,如果双方交战"胜败之数难以预料"。但是,但是清政府和李鸿章都拒绝了这已建议。这一拒绝让中国在战争还未开始之时就让制海权的控制力大大折扣,也阻隔了南洋水师的北上参战的可能
清政府在战前和战中的两次战略决策,阻断了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集结合成的可能,也为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日后以各种利用拒绝出兵埋下了伏笔。
2、派系内耗
毫无疑问,作为晚清最大的两个势力集团湘系和淮系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尤其是曾国藩死后两大派系之间的矛盾就开始不断激化。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彭麟玉等湘系水师系统对建立新式海军的抵制,甚至双方在发展海军时舰船是外购还是自建都争的不可开交。
尤其是在筹划两洋水师之后,北洋水师将分属两洋水师的400万两海军军费"独吞",还将南洋水师的订购的四艘新式蚊炮船给强行截留,后又将原属南洋水师的操江好兵船调拨北洋水师。虽然沈葆桢在1878年之后,要回了"名义"上属于南洋水师的200万白银。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号称岁二百万,每年实解不过四十万"。而清政府十年大建海军期间,所花费的白银接近3000万两(含修建炮台等费用),而南洋水师仅仅用了500万两,其中还有江苏扣留每年应该划拨北洋水师的20万两厘金。如此厚此薄彼,怎能不让让湘系的两江总督们如何对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心怀不满。
南洋水师,虽然1884年就宣告初步建成,但是由于历任督抚对海军认识的滞后。所以,他们只将南洋水师视为"守卫海口"的辅助工具。所以,历任督抚对于铁甲舰是排斥的,刘坤一就曾经表达过,铁甲舰无法朔江而上巡视长江沿岸的六省,想要守护福建、广东等地似乎又速度太慢,所以认为只需要购买"致远"一类的快船或者大号雷艇就可以。甚至,让南洋水师面貌为之一新的左宗棠,在发展南洋水师时,也是为了与李鸿章一争长短,迅速做到"成规"抗衡即可。所以,南洋水师虽然在巅峰时拥有了大小16艘战舰,排水量也接近20000万吨,但只有四艘蚊炮船和五艘"落后的巡洋舰"稍有战力。
而这仅有的"稍有战力"的舰艇中,四艘蚊炮船虽然拥有大口径火炮,但是排水量太小、适行性太差,不适于远洋作战。剩下的五艘巡洋舰,其中"南琛"、"南瑞"是1884年从德国定制钢甲舰,装配两门20厘米主炮,航速也达到了15节,但是"铁壳五分厚,断不足当巨舰之铁炮"。而其他三艘,"开济"、"镜清"和"寰泰"三舰,为福州船政局所造的铁胁双重木壳巡洋舰,武备基本与"南琛"二舰相同,但是航速已经下降到了14.5节。这五艘1880年代服役的巡洋舰,在那个时候还是可以进行远洋作战的,甚至在中法战争中还获得法国海军的称赞。可是,也就在那个时代,海军的发展日新月异,五年就会出现一次重大的飞跃,这几艘还能作战的巡洋舰,实际上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落后。到了甲午战争时,这几艘战舰已经服役近十年,与日本最新的吉野等巡洋舰的代差达到两代甚至更多。想要依靠这样的战舰去参战,也许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足供敌一雷一炮"。
当然,武器落后也许也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即便这五艘巡洋舰无法抗衡日本的主力战舰,但是如果与北洋水师合成一支后,比之北洋水师的"操江"等舰的性能要超出许多,与日后参与围攻威海卫的原日本西海舰队也相差不多。但是,南洋水师却没有像日本西海舰队一样参战,仅仅用武器落后似乎无法搪塞。
4、训练低下
其实,武器的落后,完全可以利用战略、战术进行弥补。结果,战略上,清廷没有集中使用海军已经棋输一着,战术上南洋水师似乎更是荒废疲敝。
南洋水师在装备上虽然有差距,但是如果训练良好也能利用战术素养弥补。中法战争中,南洋水师的"南琛"等三舰就利用自己的航速与法国舰队进行缠斗,不仅自身毫发无损,在镇海之战中与炮台火炮配合还击败了入侵的法国军舰,这些得益于左宗棠在整顿水师的结果。但是,自左宗棠之后,南洋水师不仅建设停滞,训练也日趋松懈。所谓操练,"不过择浪静风平之日,于内洋较试枪炮尊则而已";所谓"巡洋不过至佘山而止"。而最大远航,也不过是去参加北洋会操而已。
训练松懈,原因众多,其中南洋水师的人员素养几乎是整个晚清四大水师中最差的。与其他三大水师的管带多为船政学堂毕业,或曾去英、法留学不同,南洋水师的大部分管驾多提拔于旧水师的行伍之中,统领南洋水师的人也多为湘系长江水师的提督,甚至在中法战争率领南洋三舰有出色表现的杨岳斌也也是与彭麟玉一同统领长江水师的湘军旧将。以如此人员,怎么可能训练出一支适应远洋作战的近代海军。
参考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1/57039_4.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