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如何快速提高?

 我来答
丨四季甜橙丨
高粉答主

2015-04-24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万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3296万
展开全部
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其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决定其事业上的成败。语文能力强的人,鉴赏力强,兴趣广泛,富有生活激情,时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活得轻松、愉快;语文能力强的人,识别和判断能力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富有创意,具有超人的做事能力;语文能力强的人,感情丰富,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颇有君子之风。古往今来,为人们留下美谈和佳话的多为文人。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一多宁可饿死都不食美国面粉的气节,无一不是文学净化灵魂的结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能力强的人,思想自然就丰富。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思想大家,无一不是语言运用的大家。也许,他们是因为先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然后才有了博大的思想。
文学作品是感情的载体,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与营养剂,它可以使人的灵魂更加地纯洁和高尚,使人的胸怀更加地博大和宽广,使人具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气质。
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的想象与联想,使人的思维更加地敏捷,使人的视野更加地开阔,大大增强人的创造性;文学可以大开人的人生之路,使人活得更加地充实。语文能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老师们都错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同学们一直在学语文,可是绝大部分同学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培养起来:拿到文章读不懂,提起笔写不出来,有时候硬“挤”一些出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知所云。
学了十几年都没有学好,是不是语文很难学呢?不是。语文不仅是学校里所有课程中最好学、最有趣,学起来最轻松的课程,而且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所提高的一门课程。既然这样,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语文课,结果还是学得一塌糊涂呢?学习方法不对。方法错了,路子偏了,自然就学无所获了。这就好比学长跑,一天到晚看运动生理学,想方设法地加强营养,跑鞋买了几十双,可就是没有坚持不懈地去进行实际训练,这样长跑能力能形成吗?
当学生问老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能力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来回答:多读。于是学生就按照老师指点的方法去做。结果怎么样呢?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读了不少书,语文能力还是没什么提高。难道老师们指点的方法错了吗?没错,但也不完全对。
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没有错,关键是怎样一个读法的问题。这里的“读”指的是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而不是泛读,更不是现在一些人所热衷的速读。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可以统称之为“精读”,其与泛读与速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精读不但是获取知识、接受感情的熏陶和思想的濡养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速读则不然,它是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单纯应用。
换一个角度讲,读了一百篇文章而没有一篇读深读透,实际等于没读。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一个“透”字,文章读透了,才能受到其思想的感染和感情的熏陶,化文章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体会到其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绝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出在读的方法不当上面。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泛泛而读,读无所获,缺乏思想积淀。
很多同学读书,都是囫囵吞枣地读,不求甚解。这样读书,语文能力自然无法提高。为什么呢?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是对文章思想的消化、吸收能力,自己的思想很浅薄,怎么能消化和包融文章的思想呢?这个道理正如大海与细流。大海因为它的博大深广而能容进天下细流,而细流因其浅薄而难纳海之一瓢。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十分的丰富时,我们消化、吸收文章思想的能力才强,也就是说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增强。每读一篇文章,将其读深读透,化其思想为我们自己的思想,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博大精深,理解和消化别人思想的能力就大大增强,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与此同时,思想积淀深厚了,自己的处世思想和人生观也就形成了,对待生活中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多了,表明自己态度的欲望也就强烈了,表达能力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十分可惜的是,我们同学读书绝大多数都是浮光掠影地读,只猎其表层上的新奇怪异与荒诞离奇,没有深入到书中去,读的书虽多,吸收的思想营养极少。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小说、鬼怪故事和武侠作品,看起来热热闹闹,抓得人心里痒痒地舒坦,可就是缺少思想营养。青年人读这样的作品如同吸食精神毒品一样,易上瘾,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荒废心田。这样的书读得再多,语文能力也培养不起来。
(二)诵读不够,语感较差。
阅读理解能力也好,写作表达能力也罢,其中一个核心性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强,断句能力就强,捕捉词句意思的能力就强,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强;语感强,写出句子来就语气贯通,语意贴切,文从字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提不起笔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感太差,写出来的东西语气不贯通,词语搭配不当,语病随处可见。造成语言感受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诵读不够,二是外语学习对母语学习的干扰。
诵读是眼、耳、心、口多器官并用的一种感知活动,可以多途径、反复而又强烈地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人的大脑对所诵读的对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大脑对所读内容的记忆力,而且使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句子构成的语序、句间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被有效地感知和储存,这些信息一旦在大脑中生成牢固的根基,作为一个潜规则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就可以用来反观最新感知的语句是否合乎其规范。因而,诵读得多了,大脑中语言要素的潜规则就形成了,语言的感受力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语言感受力一定要“正确”。也就是说用于诵读的文章语言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语言潜规则,即形成正确的语言感受力。只有大脑中形成的语言潜规则是规范的、正确的,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也才能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这就是我反复强调鬼怪故事、武侠小说这类东西青少年不能读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读多了,就会破坏同学们已经形成的语感,降低同学们语言感受的正确率。外语学习对母语应用能力形成较大冲击的道理与此相同。
(三)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缺乏语言要素的积累。
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表现在读书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很少有人能翻开字典或词典来查一查,学一学,把它掌握了,积累下来。只有极个别的人在这时候还问一问老师或同学,绝大部分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都是跳过去。这样以来,不认识的字以后再遇到仍然是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永远都不理解,其结果是字词的积累量很少,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要学好语文课,身边随时都得带上字典和词典,有不认识的字或词,及时地查一查,学一学,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强了。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不但绝大部分人从不带字典和词典,有些人读到大学了还不会查字典和词典。
(四)读书不看注释,望文生义。
课文中关于词句的注释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句和文章的意思,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然而,很多同学读书从来不看注释,望文生义,曲解、错解文章的主旨,这样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濡养,而且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如此读书,读的书可能很多,但收获微乎其微。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讲,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能力是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天掌握一个字、一个词,这都是不小的进步。因为人只要掌握两三千个常用的汉字一生就够用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伴随着词语的不断积累、知识的不断增加、思想的不断丰富而不知不觉地在提高。这就好象青少年的身体每一天都在增高而却感觉不到一样。语言学习本来就这么简单。
从更高一点的层面上讲,语文基础知识是渗透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的,从这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语法知识,从那一课的注释中学一点修辞知识,逐渐累积起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有了基础。
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同学在读书时存在着以上几个问题,因而他们的语文能力迟迟培养不起来,给人们造成了语文能力很难培养和提高的错觉。当然,学生学习方法的错误,与老师和教科书的错误引导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几乎是所有的老师和教科书都在强调精读与泛读、速读的结合,从其造成的结果来看,这确实是一种误导。其实,泛读与速读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几乎没有作用。
精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其包括的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四种方法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各自的独特作用,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
诵读是强化语感、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十分简单,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常常被广大同学所忽视。道家有一句话:“大道至简”。这句话用来概括诵读这一方法的巨大作用是再恰当不过的。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诵读就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它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发掘出来的。如同练武的人蹲马步桩一样,不知不觉中功夫就练成了。
研读是将文章读深读透的精读方法,其要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深透理解,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接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的儒养。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知识积累,二是丰富思想。
品读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鉴赏,是对文章进行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其目的是从文章中获得美感体验的同时,学习和借鉴文章所使用的一切艺术手法,并将其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品读文章的道理与品茶相似,再好的茶大口大口地喝都喝不出兴致来,因为茶的清香是淡淡的,必须细细地品味才感受得到。
心读是精读的最高层次,是在对所读文章深透理解的基础上,读者的思想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相互撞击,作者的感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的一种阅读境界。这是将作品的思想化为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感情融铸进作品的一个过程,具有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增强读者情感包融性的巨大作用。
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石。想象和联想能力差,就很难“披文以入情”,即很难进入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如此,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为什么呢?因为写作过程与阅读过程都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具体的生活情景与艺术形象。一部作品的诞生过程实际上是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通过大脑的形象思维活动被压缩进语言符号的过程;阅读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与联想活动将创作过程中压缩进语言符号的人、事、物、景等释放出来,让其浮现在大脑中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由于已往绝大部分同学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因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缓慢。
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做起来十分简单。因为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能触发人的想象与联想,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最容易被身外的事物牵出思绪来。比如说,看见路上开过来一辆宝马车,就可能会进入一种幻想:想着自己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一手绝活,许多单位都争相聘请,开出的年薪一家比一家高,有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还答应给配一辆宝马车;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在公园里散步,就联想到再过几年自己也领着女朋友到此来踏春赏景、湖心泛舟。人总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时时在受着外界事物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出想象与联想来,这为我们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阅读和鉴赏诗歌是培养和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的重要途径。诗歌是想象与联想的产物。写进诗歌中的人、事、物、景等形象中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极易与读者的内心发生碰撞,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与此同时,诗歌形象与意境的审美特质可以诱导着读者对形象思维的乐此不彼,强化和提高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对艺术形象的形象思维再造没有严格的对错概念,这就为读者充分地展开想象与联想,自由大胆地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得以迅速地发展。比如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扁舟子”是个什么人,谁也不能给他以确定的结论。正是因为他身份的不确定性,所以你想他是什么人他就是什么人,只要赋予他以相思的情感就没有偏离诗歌形象塑造的本色;再比如说,《诗经·采薇》一诗中有几个士兵形象?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述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我以为其中至少有两个士兵形象,这两个士兵一边干活,一边发牢骚,这样想象再造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地生动和有趣,也更加地接近于生活的真实。
(三)多读作品赏析类的文章
现在有很多同学拿到文章后不知道如何分析。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二是不清楚应该分析些什么,三是不会分析。要解决这些问题都不难——多看一些作品赏析类的文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阅读、分析、理解和消化吸收力自然会大大增强。比如说,认真地将本书中每一首诗歌后面的赏析文字读一读,同学们就能感悟出诗歌阅读分析的要点,明确诗歌分析的切入点,学会诗歌欣赏的方法。
应当注意的是,阅读赏析类的文章,常常打上了鉴赏者的思想和感情烙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持以批判分析的态度,取其可取之处,摒其偏颇之点,千万不可一股脑儿地吸收过来。否则,我们的思想就会被作者所奴化,感情被其异化,就会失去我们自己的主见,表现在分析、鉴赏活动中就很难再有我们的真知灼见。
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分析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都应该品评、体味一番,一是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大开我们的思路,二是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读一些哲学著作与伦理学著作
文章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化文章中的思想到自己的大脑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化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入自己的内心以扩大自己的情感的包容性的过程。这就要求鉴赏者自己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有博大的胸襟。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是博大的、深邃的,才具有吸收和消融文章思想的能力,只有自己的感情是纯洁而高尚的,才能包容文章中所寄寓的情感。
要丰富和博大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己情感的包容性并不难,多读一些哲学著作和伦理学著作就是丰富自己的思想、扩大自己情感包容性最有效的一个途径。比如说,读透了《老子》和《庄子》,我们的思想就变得博大了,读透了《论语》和《孟子》,我们的灵魂就可能纯洁和高尚了。
海因为有博大的胸怀而能成其大,人因有思想的博大与深邃才能消化、吸收和化用一切思想,最终成为大家。多读一些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使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使我们的胸怀显得博大起来,这样对文章思想和感情的消融力就会大大增强,我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就会迅速地得以强化和提高。
(五)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与基础知识的贫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说,你不知道诗歌比、兴手法是怎么回事,就体会不到《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的妙处;你不清楚排比这一手法的作用,就很难体味到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知识的贫乏,还可能导致对词句含义与文章思想的错误理解。比如说,乐府民歌中的《上邪》一诗:“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上下文意思来看,这里的“雨”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与“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而很多书上将此处的“雨”解释成了“动词,下的意思”,这样的解释错误便是由知识的贫乏导致的;又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从诗句对仗的角度看,“雨雪”与“杨柳” 相对,这就决定了“雨”在此只能是一个名词,不能是一个动词,它和“雪”构成了一个偏义复词,只起了一个音节搭配的作用。十分可惜的是,长时间以来,很多大、中学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动词,下的意思”。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也采用了这一以讹传讹的解法:“雨(yù)下雨。《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见该书1925页)
要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应做哪些知识储备呢?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因此,我们首先应做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有了这些起码的知识,我们的阅读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开展起来,进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充实和完善,最终达到博学而致用。
总起来讲,现在绝大多数同学的语文能力很差,是学不得法造成的。只要我们走出快速阅读的误区,坚持诵读、研读、品读和心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读一些哲学和伦理学著作,多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学们的语文能力就能够迅速地培养起来。
huohuo699
2015-12-1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huohuo699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3487 获赞数:92044
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有着超过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语文能力不要期望能够短时间内神速提高,要坚持稳打稳打。
  1、过背诵关。把考试相关的背诵拿下。这是成绩稳定的基础。背诵几篇范文,各种文体、各种题材都涵盖到,这样有备无患,到考试时候灵活使用,可以短时间内让语文成绩稳定下来,获得信心。
  2、单项过关。病句单练要过关,这一点十分重要,拿下来之后,考生就会对病句认识非常明确。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过关,这些都是有技巧的,不急不躁,逐一攻破,这样的话,最后成绩获得提升真是水到渠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80yhth
2015-04-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5万
展开全部
多读书,多阅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