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六年级行程问题综合(一)
1.A、B两地相距72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如果大车先行1.5小时,小车再出发,两车就在中点相遇;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8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每小时各行( )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从A地同时出发开往B地,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6千米。快车比慢车早30分钟通过中途的C地,当慢车到达C地时,快车已经又行了30千米并刚好到达B地。A、C两地的距离是( )。
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第一次在距A地32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B、A两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4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间的距离是( )千米。
4.有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来做完成这项工程,合作中甲队休息了4天,乙队休息了若干天,前后共15天完工。则乙队休息了( )天。
5.甲、乙两车都是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晚4分钟到达C地。那么,乙车出发( )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了乙车。
6. 某晚突然停电,房间里同时点燃了两支粗、细不同,但长短相同的蜡烛。当来电时,同时吹灭两支蜡烛,发现其中较粗的那支蜡烛的剩余的长度是较细的蜡烛剩余长度的3倍。已知较粗的蜡烛从点燃到燃尽可维持5小时,较细的那支可维持3小时。这次停电持续了( )小时。
7. 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它们分别从甲地驾船顺水航行地到乙地,喜羊羊用了6小时,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在顺水中划行的速度之比是5:4:3,那么懒羊羊从甲到乙顺水划行用了多少小时?
8. 有一长方形跑道ABCD,甲从顶点A出发,乙从C点出发,两人都按顺时针方向奔跑。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5米,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跑了( )圈。
9.快、中、慢三车同时从A地出发,追赶一辆正在行驶的自行车,三车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24千米、20千米、19千米。快车追上自行车用了6小时,中车追上自行车用了10小时,慢车追上自行车用多少小时?
10.小华以匀速于10∶18离开A市而在13∶30抵达B市。同一天,小明也以匀速沿着同一条路于9∶00离开B市而在11∶40抵达A市。这条路中途有一座桥,小华与小明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两人继续行走之后,小华比小明晚1分钟离开桥梁。请问他们于几点几分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
11. 草地上有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关闭着的羊圈,在羊圈的一角用长为30米的绳子拴着一只羊,这只羊的活动范围有( )平方米。
12. 张师傅上班坐车,回家步行,路上一共用了80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要5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全部行程要( )分钟。
13. 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 :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千米。
14 .甲每分钟行85米,乙每分钟行77米,丙每分钟行65米。现在甲从东地,乙、丙从西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又过4分钟,甲与丙再相遇。东西两地相距( )米。
15.A、B两城相距56千米。有甲、乙、丙三人。甲、乙从A城,丙从B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丙分别以每小时6千米、5千米、4千米的速度进行。求出发后经多少小时,乙恰好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16.小明、小军、小丽三人同时同向从同一地点沿着周长400米的环行跑道跑步,每分钟小明跑300米,小军跑260米,小丽跑100米,最少经过( )分后三人又可以相聚。
1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相遇以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这样不断地往返行驶。已知途中第二次迎面相遇地点与第三次迎面相遇地点相距60千米。则A、B两地相距 千米。
18.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千米。
19. 某登山队登一座险峰,第一次攀登了全程的多2米,第二次攀登了余下的少1米,第三次登完最后的73米,登山队员攀登的险峰全程有( )米。
20.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100米、90米、75米。甲在公路上A处,乙、丙同在公路上B处,三人同时出发,甲与乙、丙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3分钟后,甲和丙又相遇了。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米。
21.动物园里有一棵8米高的大树。两只猴子进行爬树比赛,一只稍大的猴子爬上2米时,另一只猴子才爬了1.5米。稍大的猴子先爬到树顶,下来的速度比原来快了2倍。两只猴子距地面( )米的地方相遇。
22.兄弟两人骑马进城,全程51千米。马每小时行12千米,但只能由一个人骑。哥哥每小时步行5千米,弟弟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轮换骑马和步行,骑马者走过一段距离就下鞍拴马(下鞍拴马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独自步行。而步行者到达此地,再上马前进。如果他们早晨六点动身,( )能同时到达城里。
23.甲、乙两辆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58千米和42千米,它们同时从A地出发同向而行,10小时后,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2小时后,乙车也遇到这辆卡车,问这辆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24.学校与工厂之间有一条路,该校下午2点派车去工厂接一位劳模来校做报告,往返需要1小时。该劳模下午1点便离厂以每小时2千米的速度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汽车便立即上车,驶往学校。结果提前10分钟到达学校,那么,学校离工厂有( )千米。
25.某人沿着一正方形的广场走了一圈。已知他走第一边每小时行1千米;走第二边每小时行2千米;走第三边每小时行3千米;走第四边每小时行4千米。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10.A、B两地相距72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如果大车先行1.5小时,小车再出发,两车就在中点相遇;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8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每小时各行( )多少千米。
答案:小车60千米/小时,大车48千米/小时。 大车行半程比小车多用1.5小时,行全程,大车比小车多用3小时。设小车行全程用X小时,大车用(X+3)小时。
+=÷5,+=。
由于==+=+,即X=12。大车 720÷(12+3)=48(千米/小时);小车 720÷12=60(千米/小时)。
5.两辆汽车从A地同时出发开往B地,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6千米。快车比慢车早30分钟通过中途的C地,当慢车到达C地时,快车已经又行了30千米并刚好到达B地。A、C两地的距离是( )。
答案: 270千米。
设慢车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快车速度为(x+6)千米/小时,=30÷(x+6),解得x=54。快车速度为x+6=60(千米/小时),30÷6=50(千米),54×5=270(千米)。
7.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第一次在距A地32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B、A两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4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间的距离是( )千米。
答案:7. 80(千米)。
(32×3+64)÷2=80(千米)。
4.有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来做完成这项工程,合作中甲队休息了4天,乙队休息了若干天,前后共15天完工。则乙队休息了( )天。
答案:4. 1.5天。
[×(15-4)+×15-1]÷=(+-1)×30=1.5(天)
5.甲、乙两车都是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晚4分钟到达C地。那么,乙车出发( )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了乙车。
答案:5.27分钟。
乙车共行驶:(11-7+4)÷(1-80%)=40(分钟),所求时间:40÷2+7=27(分钟)
3. 某晚突然停电,房间里同时点燃了两支粗、细不同,但长短相同的蜡烛。当来电时,同时吹灭两支蜡烛,发现其中较粗的那支蜡烛的剩余的长度是较细的蜡烛剩余长度的3倍。已知较粗的蜡烛从点燃到燃尽可维持5小时,较细的那支可维持3小时。这次停电持续了( )小时。
答案:2.5小时。
设停电x小时,依题意;1-x=3(1-x),解得x=2.5。
13. 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它们分别从甲地驾船顺水航行地到乙地,喜羊羊用了6小时,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在顺水中划行的速度之比是5:4:3,那么懒羊羊从甲到乙顺水划行用了多少小时?
9. 有一长方形跑道ABCD,甲从顶点A出发,乙从C点出发,两人都按顺时针方向奔跑。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5米,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跑了( )圈。
11.快、中、慢三车同时从A地出发,追赶一辆正在行驶的自行车,三车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24千米、20千米、19千米。快车追上自行车用了6小时,中车追上自行车用了10小时,慢车追上自行车用多少小时?
14.小华以匀速于10∶18离开A市而在13∶30抵达B市。同一天,小明也以匀速沿着同一条路于9∶00离开B市而在11∶40抵达A市。这条路中途有一座桥,小华与小明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两人继续行走之后,小华比小明晚1分钟离开桥梁。请问他们于几点几分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
答案:小华10︰18离开A市在13︰30抵达B市共用192分;
小明9︰00离开B市在11︰40抵达A市共用160分。
小华与小明行完全程所走的路程相同,则:t华︰t明=v明︰v华= 192︰160=6︰5。
由两人同时抵达桥梁两端,小华比小明晚1分离开桥梁而行同一段路程小华与小明的时间比为6︰5可知,小华过桥需6分钟,小明过桥需5分钟。
设A市到B市全长为“1”,则小华每分行全长的,小明每分行全程的。
小明9︰00出发,到10︰18时行了78分钟,已行了全程的×78=。
此时小华从A市出发,经过一段时间,两人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在两人同时抵达桥梁两端之前的相同时间内共行了全程的:1--。
从10︰18算起,两人同时抵达桥梁两端时用了÷(+)=42(分),
即10︰18算起,两人各用42分钟同时抵达桥梁两端,此时为11︰00。
草地上有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关闭着的羊圈,在羊圈的一角用长为30米的绳子拴着一只羊,这只羊的活动范围有( )平方米。
解答:活动区域为三个扇形面积之和。即:3.14×302×+3.14×(30—20)2×+3.14×(30—10)2×=2512(平方米)。
张师傅上班坐车,回家步行,路上一共用了80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要5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全部行程要( )分钟。
解答:(80—50÷2)×2=110(分钟)。
8.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 :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解答:30千米。
)千米。
9.甲每分钟行85米,乙每分钟行77米,丙每分钟行65米。现在甲从东地,乙、丙从西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又过4分钟,甲与丙再相遇。东西两地相距( )米。
解答:(85+65)×4÷(77-65)=50(分钟)。
(85+77)×50=8100(米)。
11.A、B两城相距56千米。有甲、乙、丙三人。甲、乙从A城,丙从B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丙分别以每小时6千米、5千米、4千米的速度进行。求出发后经多少小时,乙恰好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答案:设经过X小时后,乙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依题意得6X — 5X = 5X + 4X — 56,解得X= 7。
6.小明、小军、小丽三人同时同向从同一地点沿着周长400米的环行跑道跑步,每分钟小明跑300米,小军跑260米,小丽跑100米,最少经过( )分后三人又可以相聚。
答案:10分钟。提示:设x分钟三人又可以相聚。(300-260)x=400a,(300-100)x=400b,(260-100)x=400c,x=10a,x=2b,x=2.5c,〔10,2,2.5〕=10。
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相遇以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这样不断地往返行驶。已知途中第二次迎面相遇地点与第三次迎面相遇地点相距60千米。则A、B两地相距 千米。
解答:因为V甲∶V乙=45∶36=5∶4,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内,S甲∶S乙=5∶4。这样,把AB两地之间的路程平均分成9份,第1次相遇时,甲、乙合走了一个全程即9份,其中甲走了5份,从第1次相遇到第2次相遇,甲、乙合走了两个全程即18份,其中甲走了10份,从第2次相遇到第3次相遇,甲、乙又合走了一个全程即18份,其中甲又走了10份……依此规律,画出图形可知,第2次相遇点距第3次相遇点相距4份,这样,AB两地相距60÷4×9=135(千米)。
4.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千米。
解答:由题知,相遇时,甲、乙所走的路程比也就是3∶4,即甲应走全程的,乙应走全程的。这样,全程是:20÷(-)=210(厘米)。所以相遇时甲比乙少行了:210×(-)=30(千米)。
10. 某登山队登一座险峰,第一次攀登了全程的多2米,第二次攀登了余下的少1米,第三次登完最后的73米,登山队员攀登的险峰全程有( )米。
解答:设全程有x米,由题得:x+2+×[x-(x+2)]-1+73=x。
解之得:x=3620。
3.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100米、90米、75米。甲在公路上A处,乙、丙同在公路上B处,三人同时出发,甲与乙、丙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3分钟后,甲和丙又相遇了。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米。
:6650米。(提示:两次相遇与一次追及合并而成的,画出示意图即知。)
8.动物园里有一棵8米高的大树。两只猴子进行爬树比赛,一只稍大的猴子爬上2米时,另一只猴子才爬了1.5米。稍大的猴子先爬到树顶,下来的速度比原来快了2倍。两只猴子距地面( )米的地方相遇。
9.兄弟两人骑马进城,全程51千米。马每小时行12千米,但只能由一个人骑。哥哥每小时步行5千米,弟弟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轮换骑马和步行,骑马者走过一段距离就下鞍拴马(下鞍拴马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独自步行。而步行者到达此地,再上马前进。如果他们早晨六点动身,( )能同时到达城里。
第[8]道题答案:
设大猴爬2米和小猴爬1.5米都用时1秒。当大猴爬上树稍时,小猴爬的距离为821.5=6(米);两猴相遇的时间为(8-6)[1.5+2(2+1)]= (秒)。两猴相遇时,距地面高度为6+1.5×=6.4(米)。
第[9]道题答案:
设哥哥步行了x千米,则骑马行了51-x千米。而弟弟正好相反,步行了51-x千米,骑马行x千米,依题意,得,解得x=30(千米)。所以两人用的时间同为(小时)=7小时45分。早晨6点动身,下午1点45分到达。
11.甲、乙两辆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58千米和42千米,它们同时从A地出发同向而行,10小时后,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2小时后,乙车也遇到这辆卡车,问这辆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7.学校与工厂之间有一条路,该校下午2点派车去工厂接一位劳模来校做报告,往返需要1小时。该劳模下午1点便离厂以每小时2千米的速度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汽车便立即上车,驶往学校。结果提前10分钟到达学校,那么,学校离工厂有( )千米。
17千米。关键在提前10分钟,即车少走了两段人走的路,少用了10分钟,这样2∶25分车在途中接到了劳模。劳模步行的时间为:2∶25-1∶00=1小时25分=1(小时),车的速度为:(2×1)+=34(千米/小时)。所以工厂离学校:34×=17(千米)。
6.某人沿着一正方形的广场走了一圈。已知他走第一边每小时行1千米;走第二边每小时行2千米;走第三边每小时行3千米;走第四边每小时行4千米。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解答:1.92千米。提示:设数法。楼主选我吧
1.A、B两地相距72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如果大车先行1.5小时,小车再出发,两车就在中点相遇;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8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每小时各行( )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从A地同时出发开往B地,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6千米。快车比慢车早30分钟通过中途的C地,当慢车到达C地时,快车已经又行了30千米并刚好到达B地。A、C两地的距离是( )。
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第一次在距A地32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B、A两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4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间的距离是( )千米。
4.有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来做完成这项工程,合作中甲队休息了4天,乙队休息了若干天,前后共15天完工。则乙队休息了( )天。
5.甲、乙两车都是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晚4分钟到达C地。那么,乙车出发( )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了乙车。
6. 某晚突然停电,房间里同时点燃了两支粗、细不同,但长短相同的蜡烛。当来电时,同时吹灭两支蜡烛,发现其中较粗的那支蜡烛的剩余的长度是较细的蜡烛剩余长度的3倍。已知较粗的蜡烛从点燃到燃尽可维持5小时,较细的那支可维持3小时。这次停电持续了( )小时。
7. 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它们分别从甲地驾船顺水航行地到乙地,喜羊羊用了6小时,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在顺水中划行的速度之比是5:4:3,那么懒羊羊从甲到乙顺水划行用了多少小时?
8. 有一长方形跑道ABCD,甲从顶点A出发,乙从C点出发,两人都按顺时针方向奔跑。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5米,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跑了( )圈。
9.快、中、慢三车同时从A地出发,追赶一辆正在行驶的自行车,三车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24千米、20千米、19千米。快车追上自行车用了6小时,中车追上自行车用了10小时,慢车追上自行车用多少小时?
10.小华以匀速于10∶18离开A市而在13∶30抵达B市。同一天,小明也以匀速沿着同一条路于9∶00离开B市而在11∶40抵达A市。这条路中途有一座桥,小华与小明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两人继续行走之后,小华比小明晚1分钟离开桥梁。请问他们于几点几分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
11. 草地上有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关闭着的羊圈,在羊圈的一角用长为30米的绳子拴着一只羊,这只羊的活动范围有( )平方米。
12. 张师傅上班坐车,回家步行,路上一共用了80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要5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全部行程要( )分钟。
13. 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 :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千米。
14 .甲每分钟行85米,乙每分钟行77米,丙每分钟行65米。现在甲从东地,乙、丙从西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又过4分钟,甲与丙再相遇。东西两地相距( )米。
15.A、B两城相距56千米。有甲、乙、丙三人。甲、乙从A城,丙从B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丙分别以每小时6千米、5千米、4千米的速度进行。求出发后经多少小时,乙恰好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16.小明、小军、小丽三人同时同向从同一地点沿着周长400米的环行跑道跑步,每分钟小明跑300米,小军跑260米,小丽跑100米,最少经过( )分后三人又可以相聚。
1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相遇以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这样不断地往返行驶。已知途中第二次迎面相遇地点与第三次迎面相遇地点相距60千米。则A、B两地相距 千米。
18.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千米。
19. 某登山队登一座险峰,第一次攀登了全程的多2米,第二次攀登了余下的少1米,第三次登完最后的73米,登山队员攀登的险峰全程有( )米。
20.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100米、90米、75米。甲在公路上A处,乙、丙同在公路上B处,三人同时出发,甲与乙、丙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3分钟后,甲和丙又相遇了。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米。
21.动物园里有一棵8米高的大树。两只猴子进行爬树比赛,一只稍大的猴子爬上2米时,另一只猴子才爬了1.5米。稍大的猴子先爬到树顶,下来的速度比原来快了2倍。两只猴子距地面( )米的地方相遇。
22.兄弟两人骑马进城,全程51千米。马每小时行12千米,但只能由一个人骑。哥哥每小时步行5千米,弟弟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轮换骑马和步行,骑马者走过一段距离就下鞍拴马(下鞍拴马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独自步行。而步行者到达此地,再上马前进。如果他们早晨六点动身,( )能同时到达城里。
23.甲、乙两辆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58千米和42千米,它们同时从A地出发同向而行,10小时后,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2小时后,乙车也遇到这辆卡车,问这辆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24.学校与工厂之间有一条路,该校下午2点派车去工厂接一位劳模来校做报告,往返需要1小时。该劳模下午1点便离厂以每小时2千米的速度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汽车便立即上车,驶往学校。结果提前10分钟到达学校,那么,学校离工厂有( )千米。
25.某人沿着一正方形的广场走了一圈。已知他走第一边每小时行1千米;走第二边每小时行2千米;走第三边每小时行3千米;走第四边每小时行4千米。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10.A、B两地相距72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如果大车先行1.5小时,小车再出发,两车就在中点相遇;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80千米。大、小两辆汽车每小时各行( )多少千米。
答案:小车60千米/小时,大车48千米/小时。 大车行半程比小车多用1.5小时,行全程,大车比小车多用3小时。设小车行全程用X小时,大车用(X+3)小时。
+=÷5,+=。
由于==+=+,即X=12。大车 720÷(12+3)=48(千米/小时);小车 720÷12=60(千米/小时)。
5.两辆汽车从A地同时出发开往B地,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6千米。快车比慢车早30分钟通过中途的C地,当慢车到达C地时,快车已经又行了30千米并刚好到达B地。A、C两地的距离是( )。
答案: 270千米。
设慢车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快车速度为(x+6)千米/小时,=30÷(x+6),解得x=54。快车速度为x+6=60(千米/小时),30÷6=50(千米),54×5=270(千米)。
7.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第一次在距A地32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B、A两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4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间的距离是( )千米。
答案:7. 80(千米)。
(32×3+64)÷2=80(千米)。
4.有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来做完成这项工程,合作中甲队休息了4天,乙队休息了若干天,前后共15天完工。则乙队休息了( )天。
答案:4. 1.5天。
[×(15-4)+×15-1]÷=(+-1)×30=1.5(天)
5.甲、乙两车都是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晚4分钟到达C地。那么,乙车出发( )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了乙车。
答案:5.27分钟。
乙车共行驶:(11-7+4)÷(1-80%)=40(分钟),所求时间:40÷2+7=27(分钟)
3. 某晚突然停电,房间里同时点燃了两支粗、细不同,但长短相同的蜡烛。当来电时,同时吹灭两支蜡烛,发现其中较粗的那支蜡烛的剩余的长度是较细的蜡烛剩余长度的3倍。已知较粗的蜡烛从点燃到燃尽可维持5小时,较细的那支可维持3小时。这次停电持续了( )小时。
答案:2.5小时。
设停电x小时,依题意;1-x=3(1-x),解得x=2.5。
13. 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它们分别从甲地驾船顺水航行地到乙地,喜羊羊用了6小时,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在顺水中划行的速度之比是5:4:3,那么懒羊羊从甲到乙顺水划行用了多少小时?
9. 有一长方形跑道ABCD,甲从顶点A出发,乙从C点出发,两人都按顺时针方向奔跑。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5米,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跑了( )圈。
11.快、中、慢三车同时从A地出发,追赶一辆正在行驶的自行车,三车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24千米、20千米、19千米。快车追上自行车用了6小时,中车追上自行车用了10小时,慢车追上自行车用多少小时?
14.小华以匀速于10∶18离开A市而在13∶30抵达B市。同一天,小明也以匀速沿着同一条路于9∶00离开B市而在11∶40抵达A市。这条路中途有一座桥,小华与小明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两人继续行走之后,小华比小明晚1分钟离开桥梁。请问他们于几点几分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
答案:小华10︰18离开A市在13︰30抵达B市共用192分;
小明9︰00离开B市在11︰40抵达A市共用160分。
小华与小明行完全程所走的路程相同,则:t华︰t明=v明︰v华= 192︰160=6︰5。
由两人同时抵达桥梁两端,小华比小明晚1分离开桥梁而行同一段路程小华与小明的时间比为6︰5可知,小华过桥需6分钟,小明过桥需5分钟。
设A市到B市全长为“1”,则小华每分行全长的,小明每分行全程的。
小明9︰00出发,到10︰18时行了78分钟,已行了全程的×78=。
此时小华从A市出发,经过一段时间,两人同时抵达桥梁的两端,在两人同时抵达桥梁两端之前的相同时间内共行了全程的:1--。
从10︰18算起,两人同时抵达桥梁两端时用了÷(+)=42(分),
即10︰18算起,两人各用42分钟同时抵达桥梁两端,此时为11︰00。
草地上有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关闭着的羊圈,在羊圈的一角用长为30米的绳子拴着一只羊,这只羊的活动范围有( )平方米。
解答:活动区域为三个扇形面积之和。即:3.14×302×+3.14×(30—20)2×+3.14×(30—10)2×=2512(平方米)。
张师傅上班坐车,回家步行,路上一共用了80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要5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全部行程要( )分钟。
解答:(80—50÷2)×2=110(分钟)。
8.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 :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解答:30千米。
)千米。
9.甲每分钟行85米,乙每分钟行77米,丙每分钟行65米。现在甲从东地,乙、丙从西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又过4分钟,甲与丙再相遇。东西两地相距( )米。
解答:(85+65)×4÷(77-65)=50(分钟)。
(85+77)×50=8100(米)。
11.A、B两城相距56千米。有甲、乙、丙三人。甲、乙从A城,丙从B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丙分别以每小时6千米、5千米、4千米的速度进行。求出发后经多少小时,乙恰好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答案:设经过X小时后,乙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依题意得6X — 5X = 5X + 4X — 56,解得X= 7。
6.小明、小军、小丽三人同时同向从同一地点沿着周长400米的环行跑道跑步,每分钟小明跑300米,小军跑260米,小丽跑100米,最少经过( )分后三人又可以相聚。
答案:10分钟。提示:设x分钟三人又可以相聚。(300-260)x=400a,(300-100)x=400b,(260-100)x=400c,x=10a,x=2b,x=2.5c,〔10,2,2.5〕=10。
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相遇以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这样不断地往返行驶。已知途中第二次迎面相遇地点与第三次迎面相遇地点相距60千米。则A、B两地相距 千米。
解答:因为V甲∶V乙=45∶36=5∶4,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内,S甲∶S乙=5∶4。这样,把AB两地之间的路程平均分成9份,第1次相遇时,甲、乙合走了一个全程即9份,其中甲走了5份,从第1次相遇到第2次相遇,甲、乙合走了两个全程即18份,其中甲走了10份,从第2次相遇到第3次相遇,甲、乙又合走了一个全程即18份,其中甲又走了10份……依此规律,画出图形可知,第2次相遇点距第3次相遇点相距4份,这样,AB两地相距60÷4×9=135(千米)。
4.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少行( )千米。
解答:由题知,相遇时,甲、乙所走的路程比也就是3∶4,即甲应走全程的,乙应走全程的。这样,全程是:20÷(-)=210(厘米)。所以相遇时甲比乙少行了:210×(-)=30(千米)。
10. 某登山队登一座险峰,第一次攀登了全程的多2米,第二次攀登了余下的少1米,第三次登完最后的73米,登山队员攀登的险峰全程有( )米。
解答:设全程有x米,由题得:x+2+×[x-(x+2)]-1+73=x。
解之得:x=3620。
3.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100米、90米、75米。甲在公路上A处,乙、丙同在公路上B处,三人同时出发,甲与乙、丙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3分钟后,甲和丙又相遇了。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米。
:6650米。(提示:两次相遇与一次追及合并而成的,画出示意图即知。)
8.动物园里有一棵8米高的大树。两只猴子进行爬树比赛,一只稍大的猴子爬上2米时,另一只猴子才爬了1.5米。稍大的猴子先爬到树顶,下来的速度比原来快了2倍。两只猴子距地面( )米的地方相遇。
9.兄弟两人骑马进城,全程51千米。马每小时行12千米,但只能由一个人骑。哥哥每小时步行5千米,弟弟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轮换骑马和步行,骑马者走过一段距离就下鞍拴马(下鞍拴马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独自步行。而步行者到达此地,再上马前进。如果他们早晨六点动身,( )能同时到达城里。
第[8]道题答案:
设大猴爬2米和小猴爬1.5米都用时1秒。当大猴爬上树稍时,小猴爬的距离为821.5=6(米);两猴相遇的时间为(8-6)[1.5+2(2+1)]= (秒)。两猴相遇时,距地面高度为6+1.5×=6.4(米)。
第[9]道题答案:
设哥哥步行了x千米,则骑马行了51-x千米。而弟弟正好相反,步行了51-x千米,骑马行x千米,依题意,得,解得x=30(千米)。所以两人用的时间同为(小时)=7小时45分。早晨6点动身,下午1点45分到达。
11.甲、乙两辆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58千米和42千米,它们同时从A地出发同向而行,10小时后,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2小时后,乙车也遇到这辆卡车,问这辆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7.学校与工厂之间有一条路,该校下午2点派车去工厂接一位劳模来校做报告,往返需要1小时。该劳模下午1点便离厂以每小时2千米的速度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汽车便立即上车,驶往学校。结果提前10分钟到达学校,那么,学校离工厂有( )千米。
17千米。关键在提前10分钟,即车少走了两段人走的路,少用了10分钟,这样2∶25分车在途中接到了劳模。劳模步行的时间为:2∶25-1∶00=1小时25分=1(小时),车的速度为:(2×1)+=34(千米/小时)。所以工厂离学校:34×=17(千米)。
6.某人沿着一正方形的广场走了一圈。已知他走第一边每小时行1千米;走第二边每小时行2千米;走第三边每小时行3千米;走第四边每小时行4千米。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解答:1.92千米。提示:设数法。楼主选我吧
参考资料: 奥数书
展开全部
1.一条公铬,第一次修了全长的百分之三十,第二次比笫一次少修1.3千米,
还余下2.7千米,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分析】1.第一次修了全长的百分之三十,即0.3x千米。
2.第二次比笫一次少修1.3千米,即(0.3x—1.3)千米。
3.还余下2.7千米。
【解】设这条公路长x千米。
0.3x +(0.3x—1.3)+ 2.7 = x
解得:x=3.5
【答】全长为3.5千米。
还余下2.7千米,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分析】1.第一次修了全长的百分之三十,即0.3x千米。
2.第二次比笫一次少修1.3千米,即(0.3x—1.3)千米。
3.还余下2.7千米。
【解】设这条公路长x千米。
0.3x +(0.3x—1.3)+ 2.7 = x
解得:x=3.5
【答】全长为3.5千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商店平时8元卖一支圆珠笔,可赚60%,现减价至6.5元卖出,是赚还是赔?如果赚,赚多少?如果赔,赔多少?
笔的成本=8/[1+60%]=5元 现卖价是6。5元,是赚了,赚了6。5-5=1。5元
2.容器A.现在是一个空的圆柱体容器,直径20厘米,容器B.是一个水深40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体.要将容器B的水倒一部分给A,使两个容器水的高度相同,这时水深是多少厘米?
圆柱的底面积=3。14*10*10=314
长方体的底面积=27*18=486
水的体积=486*40=19440
由于两个容器的水的高相同,则水的体积比与它们的底面积比相同
则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水的体积比=314:486=157:243
那么长方体中的水的体积是19440*243/[157+243]=11809。8
则水的高是11809。8/486=24。3厘米
3.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 ,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 (千米)
3.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笔的成本=8/[1+60%]=5元 现卖价是6。5元,是赚了,赚了6。5-5=1。5元
2.容器A.现在是一个空的圆柱体容器,直径20厘米,容器B.是一个水深40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体.要将容器B的水倒一部分给A,使两个容器水的高度相同,这时水深是多少厘米?
圆柱的底面积=3。14*10*10=314
长方体的底面积=27*18=486
水的体积=486*40=19440
由于两个容器的水的高相同,则水的体积比与它们的底面积比相同
则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水的体积比=314:486=157:243
那么长方体中的水的体积是19440*243/[157+243]=11809。8
则水的高是11809。8/486=24。3厘米
3.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 ,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 (千米)
3.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按一般分类,应用题分为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两大类。简单应用题是只含有一种数量关系,用一步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应用题。通过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解决的应用题称为复合应用题。在复合应用题中,某些用特殊规律解答的应用题又称之为典型应用题。在小学所接触的有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相遇应用题(包含相背、追及应用题),和差、和倍、差倍应用题,分百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各种求积应用题,工程应用题等。
1.传统的分类:
受传统的“可接受”教育原则的影响,结合我国历史算术问题的习惯,把简单应用题分为求和,求剩余,求相差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相同加数求和,平均分,包含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11种类型,而且每一种类型给一个结语,有一个数量关系式。教学内容分散,加上教不得法,养成学生找类型,背结语,死套公式的弊病。题目稍加变化,便不知所措,增加了学生负担,教学效果也不好。
2.改革后的分类:
根据现代学习理念的观点,要想使学生学有成效,必须揭示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规律揭示得越基本,知识越容易迁移。应用题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分类,便可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改革实验将简单应用题分为两大类。这种分类是从整体观念着眼,以四则运算意义为基础,以三量关系为基本因素。构成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这种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是一个整体,其中三量关系是构图中最基础的因素。即a+b=c,c-a=b,c-b=a,和a×n=c,c÷n=a,c÷a=n。三量关系反映的数量关系有两大类。第一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当部分数为不等量时,表现为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和或差的关系;当部分量是等量时,又往往表现为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积或商的关系。第二量是两数的比较关系。反映比较关系的形式很多,低年级主要有“比较两数的相差关系”和“比较两数的倍数关系”,高年级所学的“比”,“百分比”就是它的基础上的延伸。而且在每组数量关系中,首先突出基本概念。例如:“比较相差关系”中,着重抓住“差”的概念然后把“比多”、“比少”、“相差”等题对比教学;在“比较倍数关系”中着重抓住“倍”的概念,同样也抓住有关倍数的“一乘两除”题目进行对比教学。
复合应用题只是简单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重新搭配、组合和扩大。复合应用题,它的问题与已知量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不像简单应用题那样问题是经过两个以知条件提出的,也就是说要解决复合应用题的最后问题,不能从题目中直接找到必须的一对已知条件来运算。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本形式,反映了复合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因此,如果能够熟练的解答两步复合应用题对于学习多步复合应用题是个关键。典型的复合应用题解答的思维方法已从一般的复合应用题的“选择的组合的已知条件”,转移到“概括和识别题型特征建立某种特定写法与相应类型的应用题的条件特征和联系系统”上,但这种建立来源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发现。例如:百分应用题的解答思维为,抓住关键句或关键词确定“单位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用“比较量”除以“标准量”;找准量与率的对应,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是“单位1”的量乘以所求量的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设“单位1”的量为X,用X乘以分率等于已知分率所对应的量,也可以用已知量除以它所对应的分率。
解答多步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根据应用题所叙述的意义,合理的选择和组合已知数,并确定中间问题。两步复合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想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必须谨记:“简单应用题是基础,两步复合应用题是关键,三步以上复合应用题反映解题能力”。
从应用题的结构角度分析,复合应用题都是由简单应用题发展变化而来的。下面以简单应用题转化成两步复合应用题为例进行分析。由简单应用题过渡到两步复合应用题有三种基本形式。
⑴增加一个条件,改变所求问题扩展为两步复合应用题:
例如:基本题:商店里有26个白皮球和28个花皮球,共有多少个皮球?
扩展题:商店里有26个白皮球和28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⑵把一个已知条件转化成间接条件,扩展为两步复合应用题。
例如:基本题,修路队修路54米,每天修9米,几天修完?
扩展题:修路队修一条8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26米剩下的每天修9米,还需几天修完?
⑶改变所求问题扩展为两步复合应用题。
例如:基本题:图书馆买来科技书240本,买来的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买来故事书多少本?
扩展题:图书馆买来科技书240本,买来的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两种书共多少本?
不难看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都是转化成第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复合应用题。当两个已知量之间成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时,采用第三种过渡形式,转化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复合应用题。三步和三步以上复合应用题的转化,也是这三种基本形式。因此,让学生逐步掌握应用题过渡的规律,能化难为易,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传统的分类:
受传统的“可接受”教育原则的影响,结合我国历史算术问题的习惯,把简单应用题分为求和,求剩余,求相差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相同加数求和,平均分,包含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11种类型,而且每一种类型给一个结语,有一个数量关系式。教学内容分散,加上教不得法,养成学生找类型,背结语,死套公式的弊病。题目稍加变化,便不知所措,增加了学生负担,教学效果也不好。
2.改革后的分类:
根据现代学习理念的观点,要想使学生学有成效,必须揭示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规律揭示得越基本,知识越容易迁移。应用题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分类,便可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改革实验将简单应用题分为两大类。这种分类是从整体观念着眼,以四则运算意义为基础,以三量关系为基本因素。构成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这种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是一个整体,其中三量关系是构图中最基础的因素。即a+b=c,c-a=b,c-b=a,和a×n=c,c÷n=a,c÷a=n。三量关系反映的数量关系有两大类。第一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当部分数为不等量时,表现为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和或差的关系;当部分量是等量时,又往往表现为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积或商的关系。第二量是两数的比较关系。反映比较关系的形式很多,低年级主要有“比较两数的相差关系”和“比较两数的倍数关系”,高年级所学的“比”,“百分比”就是它的基础上的延伸。而且在每组数量关系中,首先突出基本概念。例如:“比较相差关系”中,着重抓住“差”的概念然后把“比多”、“比少”、“相差”等题对比教学;在“比较倍数关系”中着重抓住“倍”的概念,同样也抓住有关倍数的“一乘两除”题目进行对比教学。
复合应用题只是简单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重新搭配、组合和扩大。复合应用题,它的问题与已知量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不像简单应用题那样问题是经过两个以知条件提出的,也就是说要解决复合应用题的最后问题,不能从题目中直接找到必须的一对已知条件来运算。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本形式,反映了复合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因此,如果能够熟练的解答两步复合应用题对于学习多步复合应用题是个关键。典型的复合应用题解答的思维方法已从一般的复合应用题的“选择的组合的已知条件”,转移到“概括和识别题型特征建立某种特定写法与相应类型的应用题的条件特征和联系系统”上,但这种建立来源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发现。例如:百分应用题的解答思维为,抓住关键句或关键词确定“单位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用“比较量”除以“标准量”;找准量与率的对应,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是“单位1”的量乘以所求量的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设“单位1”的量为X,用X乘以分率等于已知分率所对应的量,也可以用已知量除以它所对应的分率。
解答多步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根据应用题所叙述的意义,合理的选择和组合已知数,并确定中间问题。两步复合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想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必须谨记:“简单应用题是基础,两步复合应用题是关键,三步以上复合应用题反映解题能力”。
从应用题的结构角度分析,复合应用题都是由简单应用题发展变化而来的。下面以简单应用题转化成两步复合应用题为例进行分析。由简单应用题过渡到两步复合应用题有三种基本形式。
⑴增加一个条件,改变所求问题扩展为两步复合应用题:
例如:基本题:商店里有26个白皮球和28个花皮球,共有多少个皮球?
扩展题:商店里有26个白皮球和28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⑵把一个已知条件转化成间接条件,扩展为两步复合应用题。
例如:基本题,修路队修路54米,每天修9米,几天修完?
扩展题:修路队修一条8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26米剩下的每天修9米,还需几天修完?
⑶改变所求问题扩展为两步复合应用题。
例如:基本题:图书馆买来科技书240本,买来的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买来故事书多少本?
扩展题:图书馆买来科技书240本,买来的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两种书共多少本?
不难看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都是转化成第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复合应用题。当两个已知量之间成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时,采用第三种过渡形式,转化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复合应用题。三步和三步以上复合应用题的转化,也是这三种基本形式。因此,让学生逐步掌握应用题过渡的规律,能化难为易,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解】设这条公路长x千米。
0.3x +(0.3x—1.3)+ 2.7 = x
解得:x=3.5
【答】全长为3.5千米。
0.3x +(0.3x—1.3)+ 2.7 = x
解得:x=3.5
【答】全长为3.5千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圆:求周长(c=πd)、面积(s=2πr)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