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2-12
展开全部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讲,我们评判课堂的好坏标准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听的认真,是否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以及孩子们看上去是否听懂了……所有的评判标准都是以孩子配合老师讲课作为基础的,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我认为一个有效课堂的基础条件,必须是老师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到即可以主持课堂又可以配合学生的境界。因为,老师作为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他首先必须很清楚得知道自己的目的,并通过一些教学的技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教师要达到的目的远远不只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脑子活动起来,学会思考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随时把控整个课堂的细节,只需要做到在合适的时候适当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当一个老师成功的学会了各种角色扮演之间的互换,那么这节课堂才有可能成为一次有效的课堂。

那么,如果来做这个角色扮演前的准备呢?备课是每个老师必备的工作,备课的时候,老师们一般都围绕着知识点首先进行一些现象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得出抽象的知识点,再通过一些具体的题目来强化这个知识点,最后呢,就留一些习题给孩子们来判断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这是一般教师讲课的套路,但是这也是我认为的没有合理的进行角色扮演的讲课,也就是一堂无效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像是一个接收的容器,教师把各种现象、分析、结果统统倒给了学生,让学生硬生生的把它装进去,由于缺乏孩子自己脑子的思维过程,知识点在刚装进去的时候,会记得一点。但是过一小时,就会漏掉一点,再过一会,再漏掉一点,到最后就所剩无几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我个人十分喜欢的话,那就是“教师在提供事实上经常是需要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需要吝啬的。”如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们勾股定律,在讲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前,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通过告诉孩子们这3条边的长度来寻找他们之间的规律,比如3,4,5的直角三角形,5,12,13的直角三角形,7,24,25的直角三角形,这时候老师的角色可以是假装“失忆”,忘记了要教什么,让孩子们自己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老师又可以假装似懂非懂,以提示孩子们思考的方向。我们可以给孩子举出大量的符合勾股定律的现象,让孩子们好奇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调动他们的大脑来思索联系。在孩子们思考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空出时间来细致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神情,其中谁在认真计算谁在摸鱼,一目了然。在稍有眉目的时候,老师又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举出更多的现象来验证孩子们得出的结论,最终,通过教师的角色扮演,学生自己的脑力思维活动,得出的结论就会印象特别深刻。

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教师需要不断的变换角色,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发现者的角色,这样孩子们才会惊喜的发现,学习是那么的有意义,可以不断的发现真理,课堂也会变的更有效一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还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更快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要体现这一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提高素质、真心更新观念,不断转变角色,充分引领学生把课堂学习作为一种自身的内在需要,积极地、愉悦地、紧张地、努力地投入其中以认真地学,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经过教改实验,我们倡导教师角色要实现以下转向。

  由控制者到促进者

  控制者是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其特点是:控制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和权力,培养会听话、会考试的学生。促进者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其特点是: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权利,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

  强调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意味着要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自由是人精神成长的“空气”,学生在具体教学中的自由包括:一是时间的自由,即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方式的自由,即每个学生拥有按照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由;三是思想的自由,表现在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不能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而受到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或僭越他们的权利。缺乏自由的教学是不道德的教学,这种教学无论多么“有效”,最终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健康发展。

  由讲授者到引导者

  讲授者是传统教师角色的定位,它表现为:直接教学,教知识,讲知识,把学生教会;引导者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它表现为:间接教学,教方法,讲方法,让学生学会。教师通过讲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取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讲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向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性的认可和尊重。从客观上讲,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意向和独立的能力。独立的意向主要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唆;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叫别人提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干涉。独立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许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中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被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据此指出,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从主观上讲,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还有赖于教师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转化的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独立。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由主角到配角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节奏的驾驭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定夺者,学生理当成为顺着教师思路亦步亦趋的“仆从”,一切唯教师马首是瞻:课前按教师的要求预习,课上按教师的组织学习,课后按教师的布置复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全方位地“配合”教师。教师讲话时,学生不做小动作、不说话、不东张西望、认真听老师讲;教师提问时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还要回答得正确流利;教师让学生讨论时要围绕主题热烈讨论,不要沉默冷场。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错误或者发言不积极,没有达到教师所预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抱怨是学生不配合引起的。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计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材与学生的矛盾,课堂教学是围绕这一对矛盾运动而展开的。其他矛盾都是从属并为解决这对主要矛盾而存在和发展的。在教材与学生这对主要矛盾中,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矛盾的主体力量,解决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主要靠学生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不能由别人代替。所以,课堂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和依据,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配角。

从“配合”的角度讲,应当是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因为课堂的任务和目标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成为方便学生学习的人,这也说明教学中教师应配合学生。值得强调的是,教师配合学生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是消极的,教师的配合是创造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保障。

教师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以下个道理:

1、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是所谓的“主导”,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安排、什么时候学生自学、什么时候提问学生、提问什么类型的学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等等,都是事先经过教师安排好了的,学生的鼻子一直由教师牵着走。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过程。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教师应该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让教室充满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撕掉“神圣不可侵犯”的师者面罩,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坛,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师应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和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与学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高见”,允许他们“参政”“议政”,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师生共享了现代知识的精彩与美妙。
鲜丽且深湛的小虎鲸3
2021-01-11 · 贡献了超过143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万
展开全部

在好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专家来告诉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